美术教育发展研究
2017-03-28解华英
文/解华英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研究专家科尔内(2016)在研究中指出,在现代社会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要用受教育水平来衡量,更要用基于美术教育的艺术教育等人文指标进行研判,因为美术教育对人们的心智发展和情操陶冶均具有重要影响。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美术教育,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纷纷将美术教育作为重要课程进行对待,并在教学器材、教学课时和教学场所等多方面进行完善。总体来看,美术教育对于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青少年来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尤其是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和创作技能,对于孩子们的人格完善和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和新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国美术教育改革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相对于美术教育本身的职能和广大民众对美术教育的期盼,我国美术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美术教育的课程定位不明晰、美术教育的教学思想失之偏颇、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扎实、不平衡。
首先,美术教育的课程定位不明晰。众所周知,我国新课改明确指出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对于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意义非凡。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将这一重要意义落实下去显得很困难,毕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广大教师还是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长,均心照不宣地将美术课列为“副科”,其地位和作用经常被排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之后,甚至一些家长和老师视美术教育为“乱涂乱画、随意涂鸦”。于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体现在讲话之中、文件之上,并没有被付诸行动,更没有被灌输到孩子的教育之中,长此以往美术教育的诸多作用必然大打折扣。其次,美术教育的教学思想失之偏颇。从某种意义而言,美术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演练,才可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大中城市,美术教育似乎成为了一门生意,尤其是“艺考热”现象十分盛行,导致美术教育本末倒置,很多孩子学习美术并不是出于喜欢美术,而是想借助于美术考试实现升学目标。很显然,这种将美术教育视为升学手段的理念,很不利于美术教育的氛围形成,更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美术教育的边缘化问题。最后,美术教育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目前,我国教育呈现出典型的区域不平衡状况,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环节,东西部差距很大,这一点在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体现的尤为深刻。据统计,在西部偏远地区,一些中小学根本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更多的是一名教师“包打天下”,语文、数学和音乐一级美术通吃,更谈不上专业化的美术器材。与此同时,东部一些优质学校,美术教师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综合水平较高,加上教学环境和教学器材配置先进,自然教学效果要好一些。
三、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美术教育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新时期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广大中小学更好的践行新课改精神,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鉴赏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等全面自由发展,必须要从科学定位、理念更新和机制创新三个层面推动美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界定美术教育的地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将美术教育列入中小学必修科目,并将美术教育与其他文化课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干课”进行深度融合,确保美术教育与其他文化课同规划、同对待、同保障,并重点在教学课时、教学器材、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保障,确保美术教育真正发挥其对孩子们的心智培育和情操陶冶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其次,注重理念更新,牢固树立科学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是属于人的精神教育和艺术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方可以实现美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追求。在具体操作中,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规范美术教育模式,避免将美术教育进入“死胡同”即“艺考热”而不能自拔,而是要弘扬主旋律,引领广大教师坚持科学教育、以德化人、以美感人,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理念,即美术教育绝非工具和手段,而是一种人生追求,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境遇和高质量的精神体验。最后,机制创新,打造高素质的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美术教育的重任,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美术教师身上,基于此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将城乡中小学美术教师配置统筹考虑,重点加大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美术教师支持力度,通过专项招聘、财政补贴、教育培训、岗位交流等多种方式,着力打造专业过硬、业务精良、勇于奉献的美术教师队伍,切实提高薄弱地区的美术师资力量,为开展美术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王翠英.美术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刘斐菲.中学美术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6(5):87-89.
[3]王焜.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17(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