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环境下培养高校教学名师的新途径
2017-03-28刘长君
刘长君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元628017)
创新创业环境下培养高校教学名师的新途径
刘长君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元628017)
通过分析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概念、特征以及创新创业环境下与培养高校教学名师有关的因素,建设性地提出通过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工作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学名师评选机制的途径来培养高校教学名师。
教学名师;教学方法;工作效能;专业成长;评选机制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占有主导地位,教学名师更是高等学校珍贵的资源。“教学名师能够支撑起高校的品牌和美誉,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每所高校都希望拥有更多的名师,从而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1]如何将一位普通教师培养成一位名师,应该是每所高校重点关注研究的问题。
教学名师概述
(一)教学名师的概念
名师,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名气的大师、有声望的大师。名师并不是现代化的产物,自古以来,名师就一直存在,比如儒学大师孔子、商鞅变法里的商鞅、学界泰斗蔡元培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名师鸿儒,他们用渊博的学识、高洁的操行、非凡的造诣感染和影响着广大民众,他们因独特的思想和实践的影响而名垂千古。
尽管这些名家大师被世人广泛认可,但没有一个正规的专门的组织授予他们“名师”的封号,他们存在的方式是一种口碑式、精神式、自发式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名师称谓是一种非正式的存在。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教学名师指的是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一定名气和声望的教师,他们是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认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名师”的称号是通过严格的规则和标准的程序筛选出来的结果,相对于历史上的名师来说,今天的名师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教学名师的特征
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其自身必定有很多优秀的特质,教学名师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尚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高尚的师德修养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言行,使学生受益终生。高校教学名师的师德修养主要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深厚的学术造诣
教学名师首先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因优秀而闻名,先有优秀后有名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定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学科本领,所以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是教学名师的标志,是成为教学名师的基础。
3.蓬勃的创造精神
古今中外各名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都注重创造性,创造精神是教学名师必备的一种品格,尤其是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下,教学名师更应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大胆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创新创业环境下与培养高校教学名师有关的因素
培养高校教学名师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环节,在创新创业环境下,与培养高校教学名师有关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工作效能、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名师的评选机制。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下,只有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教师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代名师。教师能否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态度
研究表明,一部分教师认为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开展创新的回报率低,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结果及意义持悲观态度,而且很多高校对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也没有硬性的规定,这样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这一问题上就没有积极性,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创新是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不创新就会被淘汰,思想上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这就促使教师积极寻求创新教学方法的机会和技巧。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
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认识
创新的核心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有的教师认为创新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有的教师认为创新教学考核办法也是创新的一种,而且可以降低教学方法创新带来的风险,还有的教师认为创新教学方法的途径多种多样,重点在于其实施的可能性,这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不同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同,那么实施创新教学方法的路径则不同,创新效果也会有差异。
(二)教师的工作效能
创新创业环境下培养教学名师,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效能。
创新创业环境对教师工作能力的要求
首先,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才能很好地融入创新创业环境。其次,要有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高校教师应具备在自身专业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知识的能力。第三,要有创新创业的实践指导能力。教师不只担任理论课程的教学,也会承担实训项目的教学,实训项目的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创新创业的实践方法去指导。第四,要有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是创新创业环境对教师的核心要求,有了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教师都能及时洞悉社会发展、预估行业趋势、掌握前沿动态。
教育教研活动对教师工作效能的影响
教师所开展的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不局限于课程研讨或论文的发表,教师的工作体现在一系列的教育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效能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他们所参加的教育教研活动息息相关。首先,教育教研活动的种类越多,教师率先垂范,发挥榜样作用的机会就越多;其次,教育教研活动的质量越高,师生越能在参与教育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受益良多,教师效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再次,教育教研活动的效益越高,教师越能更多地为教育教学提供示范和指导,越能发挥自身的工作效能。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各行各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也不例外,如果教师的专业素质一直原地踏步,早晚会被淘汰出局,成为教学名师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培养教学名师的成败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教师的专业成长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国家和高校对教师成长的干预
高等学校是现代社会新技术新思想产生的源头,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刻的意义,世界各国都重视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学校师资中的拔尖人才,蕴含着不可预估的重磅力量,其专业的成长和发展也必然牵动着我国政府和高校的神经。
教师专业成长的复杂性
教书育人这项工作本身就比其他工作更复杂,更要求个性化,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其专业学术造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的更上一层楼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局限性,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要经历由量变到质量的突破。
教师自身的成长愿望
教师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机遇,如论文获奖、进修培训、表彰奖励、职务提升等,但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机遇到来时都能把握住,抓住机遇需要有抓住机遇的勇气和动力,勇气和动力来源于强烈的愿望,教师之所以能够成长是因为他们想成长并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努力奋斗着。
(四)教学名师的评选机制
高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对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教学名师评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教学名师评选过程中民众的话语权
教学名师的评选一般由三大主体操控: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其中,行政管理者即领导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者的态度对教学名师的评选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代表的是一种行政权力;专家学者从学术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工作价值进行评定和说明,代表的是一种学术权力;而教师代表在教学名师评选过程中的权力微乎其微,被评价者和评价者的地位明显不平等,广大教师的意见不被重视,而且名师评选过程没有学生和家长等社会民众的参与,民众的话语权被剥夺,教学名师的评选结果则不能反映广大民众的要求和愿望。
教学名师评选标准的被认可程度
教学名师评选标准是对评选对象的工作业绩、工作成效等进行价值判断的具体规定,目前教学名师评选标准的被认可程度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广大教师对教学名师评选标准的理论认识存在较大分歧;二是广大教师对名师评选标准制定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广大教师对名师评选标准的认可程度偏低导致广大教师对评选结果难以认同接受,科学、完善的评选标准直接关系到教学名师评选结果的优劣。
教学名师评选指标的权重倾向
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总体有两大指标: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从理论上讲,名师评选应对这两大指标进行全面掌握、全面考核,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的愿望和要求。但由于教学工作需要因材施教,提倡教师发挥特长教出特色,使得教学过程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而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则是明确的、容易统一的。比如发了多少篇论文,出了几本教材等,所以在教学名师评选中,对科研成果的权重倾向较大,科研成果对名师评选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学名师评选主体的价值差异
教学名师的评选主体通常是由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教师代表构成,由于不同主体的价值需求不同,所以其评价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标准难以一致,对教学名师评选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及名师评选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一定影响。
创新创业环境下培养高校教学名师的途径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众创时代,培养教学名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可以从创新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工作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学名师评选机制四方面综合考虑。
(一)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进和创新,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转变教学观念
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消除悲观思想,积极研究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及时跟踪掌握行业、产业发展动态,分析岗位任职要求和变化,将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教学方法改革的设计中去,将最新的岗位模型纳入教学内容体系,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的探讨和教学实践的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注重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外在表现,教学艺术的高低决定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的教学内容,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名师能够运用很好的教学艺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教学艺术上多下功夫,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注重教学艺术的钻研、展现和创新,以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建设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和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科学、先进的教学条件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展实训实习项目的创新规划与实施,注重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和开发,编写适用、先进、新颖的特色教材,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训项目、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为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
建立严格的教育教研活动制度
“哪里制度稳定,哪里便稳定;哪里制度动摇,哪里便动摇;哪里制度松垮,哪里便松垮和混乱。”[2]规章制度既对教师的教育教研活动行为提出要求和规定,又对教师的教育教研活动行为提供支持和保护,能够保证教育教研活动顺利开展和高效运行。
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最新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思想,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建立严格的研讨制度,确保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建立严格的交流制度,要求教师建立网络通道,及时将自己的工作情况在网上公布,及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建立严格的科研制度,保证科研课题有计划、有方案、有实施、有记录、有总结、有报告等资料;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针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奖惩。
开展丰富的教育教研活动
教育教研活动可以培养群体智慧,教师的教育教研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创新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既是提高教师工作效能的途径,也是创新创业环境的需要。
开展读书沙龙,各专业教师针对近期阅读的专业书籍进行沟通,交流读书心得,得到思想上的引领;开展主题说课,并对说课过程进行分析点评,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同行专家、资深学者或其他教师做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教师的教学难题;开展送教下乡,教师通过到农村培训、开设讲座的方式,将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前沿动态带给农村教师,促进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教学的共生互补;开展网络互动,建立教师网络工作室,借助网络的便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社会层面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制度的保障,比如教师的地位、教师资格的认定、教师的考核管理、教师的薪酬待遇、教师的培养方式等,每一项有关教师的行为都颁布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限制教师专业成长中人为因素的干扰。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专业发展标准作为目标和支撑,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除此之外,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教师的能力每一个阶段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需要有一套专业的标准来判定。
学校层面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生持续的过程,学校要放眼长远,以发展为目标,对教师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如校本培训、省培、国培等,不断完善教师的培训体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学校根据需要组建学术团队,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促进教师们的切磋与交流,活化专业学术氛围。
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改变传统落后的考评方式,注意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形成多维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解除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后顾之忧。
个人层面
基于目前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教师要对自身的专业成长引起重视,要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要有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还要根据自身不同阶段的状况制定科学的专业成长计划,有了意识、动力和计划,才能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有的放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也在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多的知识储备对教学工作并没有显著帮助,而科研与教学密切相关,这时教师需拓展内涵,借助科研的力量,以科研促教学,教研相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才具有实际价值。
(四)改进教学名师的评选机制
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改进教学名师的评选机制,评选出符合创新创业环境的教学名师。
评选标准体现集体意见
“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物,强调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之间以及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3]教学名师评选标准制定的大权不应该掌握在少数管理者和专家学者手中,应鼓励被评选者、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并对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
合理设置评选指标的权重
教学名师的评选一般是通过对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的测评分进行加减,再根据二者所占权重比例进行计算,最后按计算结果高低进行筛选。在教学名师评选过程中,要体现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思想,要合理设置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的权重,这样计算出来的总分才有实际参考价值,这样评选出来的名师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师。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选机制
首先,将学生群体纳入名师评选主体,因为学生是直接受教育者,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最直观的感受,对评定教师教学水平最有发言权。其次,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互评活动,各教研室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还要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座谈,及时反馈信息。再次,将家长也纳入名师评选的主体,家长的意见也要充分考虑和适当采用。
建立名师评选结果的再评价机制
在评选结果最终确定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组织广大教师对评选方案、评选过程进行再评价,如果评选活动得到多数教师的支持,说明评选是成功的,如果遭到多数教师的反对,说明评选活动存在问题,需要反思整改,重新再选。由此来测量评选方案在教师心目中的认可程度,来验证评选过程的公正性、现实性和客观性,来判断名师评选的实际效果和价值。
结语
高等学校是教师工作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也是培养教师名师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教学名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把名师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4]
[1]王楠.“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23.
[2]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6.
[3]郑莉.我国高校“名师”评选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8.44.
[4]曹秀娟,唐林炜,施宙.关于高校教学名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8):95-96.
[5]殷严严.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安徽MBA教师胜任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8.
[6]吕露,代建军.教学名师发展群聚效应的内涵[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4):60-63.
[7]邱强.高校教学名师阶段性发展规律研究[J].大学教育,2016,(3):50-51.
[8]张凤,吉莉,孟长伟.教学名师示范课堂作用分析[J].价值工程,2013,(26):230-231.
[9]舒小平,陈庆生.“研教学名师工程”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1,(5):55-56.
G715
A
1671-5136(2017)02-0100-04
2017-06-28
刘长君(1978-),女,四川资阳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