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野下的群众路线与县域治理
2017-03-28刘晓玉
刘晓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0)
民生视野下的群众路线与县域治理
刘晓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0)
县级行政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域治理关系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运用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县域治理的成效。
民生视野;县域治理;群众路线
一、县域治理中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的联系、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虽然县政不是最小的基层政权,但是无论从政治完整性还是经济完整性而言,县政是实质上的完整的基层政权,说县委是中共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形象而贴切,县治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指出,“县一级工作好坏,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在会见102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又说,在中共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各种观念、利益交错复杂,在基层表现得更加明显,基层群众对生活方式、生活条件改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城市化建设浪潮冲击下,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诉求尚未完全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现阶段一些群众的需求已经达到了较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些依靠传统发展方式的地方经济已然落后,而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培育,群众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需求日益增多,不再满足于温饱、小康,这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我们需要团结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的任务仍然很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们党之所以有如此坚实的群众基础,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得来的。践行群众路线,就是深化这层血肉联系,夯实我们党的发展根基。当前,一些腐败案件的爆发,一些党员干部作风的堕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广大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贪腐问题、作风问题也是最为痛恨的。因此,要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始终,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还原党员干部公仆本色,以此赢得群众、赢得民心。
二、当前县域治理中践行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员干部脱离群众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存在错误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视领导为父母,把人民当奴仆”。错误地认为“权力是领导给的”,于是他们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甚至只对少数人、个别人负责,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当官就是高人一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擅长巴结领导、搞关系,拉圈子,不与群众打交道。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视群众为敌人,生怕群众“惹事”,影响了他们的官路,认为不出事就是政绩,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充耳不闻。有的干部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做些吹糠见米的表面文章,给继任者留下诸多难题和“后遗症”。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到位,不该管的胡乱插手,该管的却袖手旁观。比如,个别农村存在非法信教的问题,这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而有的基层干部却认为这是群众的私事,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蔓延;对基层党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违规违纪的事也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认为这是私事,不便干涉;而对一些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创办合作社、自主经营却指三道四、横加干涉。
二是“四风”现象仍然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中央要求,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风政风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新的气象,这是主流。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对照“三严三实”要求,我们不少干部,在涉及信仰信念、党性修养、权力行使、纪律规矩、做人做事等方面,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着要求不严、作风不实的突出问题。一些基层干部自以为“山高皇帝远”,放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有的不作为乱作为,“慵懒散拖”、“吃拿卡要”;有的挥霍享乐、骄奢浪费;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有的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违背党的宗旨的现象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妨碍了党的路线政策的落实,甚至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领导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
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冲击、思想文化激荡带来的价值观复杂多变等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无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会合理协调各个阶层利益。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价值观念有偏差。有的基层干部认为群众文化水平低、不讲理,无法沟通,本质上来说,是缺乏和群众沟通的艺术、本领,不会说群众话、办群众事。二是知识水平的局限。基层工作涉及到很多具体的事情,基层干部需要懂技术,有头脑,能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技术和市场是关键,比如在现在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情况下,一些基层干部对此一无所知,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三)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认识不到位。把制度建设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制度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够;不能把制度建设融入工作大局。有些基层领导干部不愿抓制度建设的落实,有的认为推进各种制度体系建设是自我束缚、自我限权,给自己套枷锁、捆手脚,制度建得越多束缚就越多;有的认为推进制度建设会影响办事效率、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影响政绩。
二是方法不到位。有的制度建设远近不协同,只会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抓专项治理等一时的、治标的工作,不会研究治本之策、形成制度机制。有的制度建设点面不统筹,主体制度和配套制度不能统筹,普遍制度与职能特色制度不能统筹。
(四)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由于基层政府财力不足,导致政府公务服务能力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以河南为例,有的贫困县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0亿元左右,一些硬性支出需要国家转移支付来维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民生方面财力显得捉襟见肘。要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收入体系,调整、合并和缩减各类专款补助类别,降低专款补助资金占转移支付资金的比重,按照因素法统一核定各地的标准收入、标准支出及补助数额,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县级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权限、各级政府事权和公共支出责任,调整和完善各级政府间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体制。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践行群众路线
(一)树立发展为了群众的观念
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习仲勋在群众观点上,提出了许多很重要的观点,比如:‘我们党的一切事情,就是老百姓的事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所谓群众观点,就是立场和方法问题’,‘只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和群众在一起‘就像鱼回到水里’,‘不走群众路线就不是共产党’等”。1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发展为了群众,为了群众发展,要将发展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权为民所用。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人民。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为民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不能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作为领导干部,越是职位高、权力大,越要牢记权力的本质,越要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而不是主人,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力戒奢靡之风,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指导工作的重要方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领导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决策的科学性,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要全面把握客观实际;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即把握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变动性。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我党深刻总结了经验教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根据地,最终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要改进调研方式,下基层调研不打招呼,不事先踩点,不搞层层陪同;既要到工作先进的地方总结经验,又要去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带着问题沉下去“解剖”,由点带面思考提出解决普遍性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手段和现代科技,提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调研这一基础工作做到位,才能做到深入浅出、上传下达,真正产生实际效果。当年毛泽东回到湖南调查了32天,实地考察湘潭、湘乡等5县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一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要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县乡领导干部转变方式方法,深入乡村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真实情况,不能“拍脑袋”决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的要求,查民情、解民忧。重点解决民生就业问题,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有什么优势条件就大力发展什么,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当地的发展实际出发,各种发展规划要符合实际。尤其是在城市建设领域,不搞标新立异,要以舒适、方便、宜居为主要标准;不搞大拆大建,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
二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基层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能囿于自身知识面、掌握情况的限制,要开阔视野,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符合实际、对群众有利的做法、实践要给予支持,对改革创新不打棍子、不戴帽子,允许创新失败。
三是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是一门艺术,绝对不是仅仅靠行政手段,需要基层领导干部了解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善于与群众沟通,善于疏导。要有谦虚的态度,平等待人,不能简单粗暴,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要说群众话,用群众的语言摆事实,善于“讲故事”。要善于抓住关键人物,抓两头,带中间,团结大多数群众。要善于培养群众领袖,毛泽东、刘少奇、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群众领袖,依靠群众领袖来做群众工作。要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尊重包容差异,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对其他各种多样性要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延长多样性的半径,画出尽可能大的同心圆。
四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村镇、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责任。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农村基层党组织128万个,占基层党组织总数的30%;农村党员3500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0%”。2当前,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农村基层党建面临不少紧迫课题,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没有战斗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
(三)深入开展精准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是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
一要抓关键环节。要抓住关键环节,从产业扶贫、搬迁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扶危济困脱贫等几个方面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避免工作“花架子”,找到脱贫“金点子”,不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
二要动员广泛力量参与扶贫。要培育参与主体,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脱贫攻坚;深化定点扶贫,积极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建设脱贫攻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立精准化的社会扶贫资源配置机制。要强化社会扶贫宣传,打造公益扶贫新品牌,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各类企业按规定给予优惠政策。
三要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分类考核,对贫困县实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脱贫攻坚成效综合考评,侧重考核脱贫成效;考核评价指标设定要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导向,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坚决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突出用人导向,对那些长期在贫困地区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并提拔使用。
(四)要坚持全面发展
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绿色GDP。要死守耕地红线,确保农村基本良田稳定。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传统高耗能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建立城乡污水处理系统、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推广新能源汽车。全面加大对各类污染企业、污染源的监察执法力度;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造农村危房、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要大力发展基层社会事业。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扩大基层文化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设基层文化站、文化广场,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推进文化下基层活动。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农村书屋,提供农业技术、生活小知识等书籍,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提高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保障水平,建议尽快建立农村医保与城镇医保跨地区结算系统,城乡医保拉平报销的比例。建议成立由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成立的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日常关怀和照顾。提高教育发展水平。要增加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配备,建议在县乡基层按入学儿童的比例扩充公立幼儿园数量,提高幼儿教师数量和质量。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不能让适龄儿童失学、辍学。要加快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三要统筹推进城镇化。要超前谋划,统筹规划,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结合实际,按照就业为本的原则,统筹考虑当地资源、交通等禀赋,以及政府财力状况,把产业布局、群众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统筹起来,不能“缺胳膊少腿”,要加大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力度,确保进城的农民有工作,有学上,有医看,不能搞违规违法的大拆大建,强迫农民上楼。要做大做强县级产业集聚区。目前河南省已建立近200个县级产业集聚区,在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扩大就业、完善基础社会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集聚区经济已经占据全省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还存在产业链不够完整、企业市场占有率不够高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做大品牌,做长链条,做强市场,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严宏伟,邱然.习仲勋与群众路线[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3.
[2]仲祖文.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农村工作的固本之举一谈学习贯彻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精神 [N].人民日报,2015-06-19.
D422.6
A
1671-5136(2017)02-0047-04
2017-05-03
刘晓玉(1983-),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