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方法论探究
2017-03-28李璐
李 璐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道德与法制
对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方法论探究
李 璐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从党的十八大至今,习近平曾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场合强调文化自信,并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的建设范畴。突显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对于继承文明、弘扬文化、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贯穿于其中的联系观点、矛盾分析法,把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化自信思想;方法论;探究
方法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所采用的工具、手段和程序,而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学说和理论,是“主体接近、达到和改变客体的中介与桥梁的综合”。[1]6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场空前的大革命,它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实际相结合的“桥梁”问题,是最彻底、最完备、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都发挥了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新时期下,广大青年更要抓紧这一法宝,原原本本地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用以指导实际。
一、蕴含于文化自信思想中的联系观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客观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因此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掌握科学的联系观,对于深入分析“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和整体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充分了解文化自信思想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文化自信,一方面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和高度自信,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文化,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维度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中起着不同的功效。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革命文化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文化自信的“支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文化自信的“驱动”。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3]
其次,“四个自信”思想体现了鲜明的系统性。在把握了文化自信思想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后,还需要分析它与其他“三个自信”之间的关联。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如今强调更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四个自信”也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文化自信是基础和源泉,它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中,而且浸润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更为基本、更为深层次的力量。理论自信是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就是对真理的自信、对科学的自信,是构成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性基石。制度自信是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引领,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立足于走中国自己的道路。道路自信是途径,之所以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与目标决定的。
二、蕴含于文化自信思想中的矛盾分析法
事物的矛盾法则,也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反映的是事物及其过程的最本质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4]308矛盾也具有特殊性,“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5]309这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既要把握每一事物自身的特殊性,与此同时又要寻找事物的共同本质,综合得出二者的具体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掌握事物,解决具体事物的矛盾。
不管是67年前如朝阳般冉冉升起的中国,还是如今焕发蓬勃生机的中国,都一如既往地重视文化建设工作,致力于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中,明确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每迈出一步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这需要保持文化的先进方向,筑牢文化自信的底气,保证前进的正确路线,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所在。
其次要从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情况入手,体现这个阶段增进文化自信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所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新民主主义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以它特殊的力量引领人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同时,“一个方向”、“两个方针”也为稳固文化自信积蓄了力量。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6]187,为文化自信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我党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先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一系列旨在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方针,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从纵向的时间轴来看文化自信的矛盾特殊性,而从横向来看,文化自信的三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性。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需要我们传承经典,开拓创新;独一无二的革命文化来源于先辈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新中国涅槃重生的坚实基础,需要我们凝聚升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源于今人锐意进取的决心,是新时期改革前进的科学指导,需要我们大力弘扬。
三、蕴含于文化自信思想中的重点论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7]322所以重点论的思想告诉我们:研究任何过程,都要着力于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中心,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文化自信有着很多方面的构成和表现,比如对已有文化成果的敬仰,对当下文化建设道路的自觉,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期望等,但在文化自信的组成成分中,最核心、最重点的则是价值观自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8]价值观是影响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它决定着一种文化的特性。因此,价值观自信也成为了文化自信的内核。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价值观自信,那么它就没有文化自信的土壤,国民就会感到迷茫,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冲击。当前增强文化自信的首要的重点的任务就是加强价值观自信,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观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以理服人”,讲清楚社会上各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本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实质,让国民辨清西方某些不良价值观的别有用心,并且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凝心聚气、对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的重大意义,最终达到真懂、真信、真用。也要“以情感人”,增加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赖感和喜爱感。事实证明,人们对于喜欢的东西会更愿意去接触、去接受、去认同。还要依靠行动的作用,将头脑中的思想付于实践。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多样的方式,创新多样的方法,使国人真正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锻造人们的价值观自信,进而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蕴含于文化自信思想中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9]296另一方面,认识也反作用于实践。因此,筑牢文化自信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强力支持。
首先,文化自信是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已经由当初的落后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同时,文化软实力也稳步提升,中国正以包容、开放的文化迎接世界。而国人也早已摘掉“东亚病夫”的招牌,以崭新的面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国家建设中。这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是正确的,说明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是科学的,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有成效的,使得我们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其次,文化自信思想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在改革的道路上,同样充满艰难险阻,但我们从未放弃。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难关,靠的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中国革命文化的提炼和吸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坚守,靠的就是由内向外、坚不可摧的文化自信。“正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文化,相信自己的理论指导,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才能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10]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思想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论指导,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五、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文化建设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但不变的是这些思想的理论根基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自信思想根植于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上,因此深刻理解蕴含于其中的哲学方法论,对于更好地践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要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深入学习钻研党的科学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在增强文化自信、打造中国学说、提升学术品质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11]探究蕴含于其中的联系观,不仅看到文化自信思想内部的联系,还抓住与其他“三个自信”的整体统一性,有助于更具体更系统地开展培育工作;探究蕴含于其中的矛盾分析法,理清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必要性,在重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对症下药”;探究蕴含于其中的重点论,从核心价值观入手,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给文化自信筑以强大动力;探究蕴含于其中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既不空谈理论、使文化自信思想变为空中楼阁,也不盲目建设、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
[1]总政治部宣传部组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2]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2014,(18).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11]刘云山.在宣传文化系统专题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20.
D261
A
1671-5136(2017)02-0044-03
2017-04-27
李璐(1993-),女,重庆巴南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