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楹联的文化景观叙事与旅游开发探讨

2017-03-28游红霞

关键词:楹联符号景观

游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上海200241)

楹联的文化景观叙事与旅游开发探讨

游红霞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上海200241)

楹联是世界上独特的汉语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景观的楹联写景状物、叙事记史,是极具旅游价值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融文字、语言、书法、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于一体,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其文化景观叙事特性鲜明而深刻,具有广告宣介和导游讲解的叙事功能。楹联是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象征符号和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遗产旅游”依托的文化资本。楹联的旅游开发是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认同性经济”行为,是对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合理路径。

楹联;文化景观叙事;文化资本;认同性经济;旅游开发

楹联是世界上独特的汉语文化遗产,讲究平仄,读音抑扬顿挫,行文言简意赅,被称为“诗中之诗”,具有妙不可言的形式美及意境美。楹联是汉语言艺术与各类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楹联是具有诗性的语言艺术,将汉语言的音律美和艺术美发挥到极致,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楹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楹联叙述着深邃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着优良的社会风气和思想品德,具有教育价值。楹联还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具有民俗与文化遗产价值。

楹联因其丰富的文化价值而被广泛应用于旅游中。张过的《试论名胜楹联》是较早的关于楹联的专论[1],论述了名胜与楹联的关系,名胜楹联的特色、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学界对旅游活动中的楹联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如林晓平、李一兵对客家祠堂楹联文化内涵的探析[2],魏一媚对杭州西湖楹联的文化解读[3],刘曦对谐趣园楹联的意境及现状景观的分析[4],苑庆磊、于晓楠探讨了楹联艺术与我国风景园林的融合状况[5]。以上文章大都是对名胜楹联的个案研究。2006年,“楹联习俗”被列入“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学者们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进行讨论,如封富的《江津楹联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代际传播状况研究》等[6]。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楹联的文化景观叙事,以及楹联在旅游活动中的“资本化”和开发,由此形成复兴传统文化的“认同性经济”。这是对作为文化遗产的楹联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合理路径。

一、作为文化景观的楹联

从广义上讲,在旅游活动中的楹联既指题刻于宫殿庙宇、亭台楼阁、厅堂书屋、碑塔陵寝等楹柱上的联语,又包括历代文人墨客书写的有关旅游景观的楹联,还包括旅游业为了促进旅游消费而创作的楹联。简言之,在旅游活动中的楹联包含旅游主体即旅游者创作的楹联,作为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和景观的楹联,以及旅游介体即旅游服务业创作的楹联。据清代梁章钜编撰的《楹联丛话》记载:“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吾闽人也。一日,侍忠懿王(忠懿王指钱俶,于公元977年重修龙华塔)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亭柱云:‘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时江南未通,两浙贡赋率由海达青州,故云。时人称为骈切。”[7]“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楹联。

楹联或写景状物,或叙事记史,以对仗工整的文字、笔走龙蛇的书法、含义隽永的意蕴记录着景区的历史、地理、政治、人物、宗教、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是风景名胜中的文化景观。如同张过所述,楹联“既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又是名胜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名胜有画龙点睛、烘云托月、引人入胜之妙”[1]。以山地景观为例,题刻在景观的悬崖峭壁、亭台楼榭中的楹联为景观加入了人文元素,可以更加凸显山的雄、奇、险、秀、幽、峻、旷等旅游魅力,使之成为陶冶人心性的景致,可谓山不在高,有“联”则灵。与在节庆等特定时节使用的春联、寿联、挽联相比较,作为文化景观的楹联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是相对固化的存在方式,更能对楹联蕴含的民俗风情、神话传说、历史掌故进行深刻而持续的叙事和传承。

(一)楹联本身是旅游吸引物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可以将其视为人们求新、求异、求美、求奇的文化体验。景观的文化品位和旅游价值是激发主体进行旅游活动的直接诱因。旅游景观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其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要素。楹联是雅致的语言文字形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之一,能吸引大量游客观看。清代“联圣”孙髯翁为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题写的长达180字的楹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郭沫若以“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对其给予极高的赞誉。这幅长联的声望远高于大观楼本身,是景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对于旅游者而言,未见此联便意味着未到过大观楼。再如王盾题写长沙天心阁的楹联,有302字;张之洞为君山湘妃祠撰写的楹联则有400字;钟云舫题江津临江楼的长联,达1 612字,被誉为“长联之最”。“长联”已然成为独立的旅游吸引物。

对于旅游景观而言,名人效应也是提升旅游文化价值的关键。景观中的楹联大部分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士绅的佳作。朱熹为白鹿洞书院题写的楹联有:“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这些楹联既阐述了朱熹与白鹿洞的渊源,又抒发了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凸显了景观的文化魅力。还有赵孟頫题杭州灵隐寺:“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融书法艺术的奇绝与以暮景赞物的思想于一体。清代康熙题峨眉山洪椿坪“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蕴含着佛理,既赞扬了山中僧人虔诚礼佛的态度,更点出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的景观价值。再如清代乾隆题杭州西湖净慈寺:“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家声百道飞。”清代纪昀题山东曲阜孔府:“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清代袁枚题扬州个园:“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清代黄遵宪题梅州人境庐:“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清代后期,洪秀全题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虎贲三十,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老舍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刘海粟于1985年题黄鹤楼:“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观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山水壮人间。”楹联成为使人萌发旅游动机、进行旅游行为的驱动力,楹联本身也是极具旅游价值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二)楹联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以精妙简洁的文字,奇美的书法、雕刻、铭文等形式,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景区锦上添花,可以凸显景区的意境美。浙江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围春”,江苏扬州新月楼的“蝶衔红蕊蜂衔粉,露似珍珠月似弓”都勾画出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风景画。云南昆明三清阁的“听鸟说甚,问花笑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景观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浙江杭州灵隐寺天王殿的楹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概括了与之相关的两处景致,即飞来峰和虎跑泉,言简意赅,给予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山西五台山的“青山碧水镜中悬,山色远海月空圆”一联则成为其“清凉佛国”的极佳注解。

在寺庙等宗教场域的楹联可以烘托景区的神圣和威严,将复杂深奥的教义以通俗直观的形式加以注释,有弘扬宗教义理、规劝世道人心的旅游文化意义。赵朴初题龙华寺山门:“觉道启龙华,看七宝塔波,九天阊阖,十里钟声,广度阎浮无量众;齐心修善业,愿八海丰饶,亿民安乐,群贤云集,犹如弥勒下生时。”抒发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龙华寺观音殿的“愿力无边,虽现千手千眼意犹未尽;业精叵测,只凭一心一德功不唐捐”“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描述了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自觉觉他的神职与功德。在龙华寺弥勒殿有两副楹联。一则为海派书画画匠程十发所书:“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另一则为书法家童衍方题写:“大肚包容,勇修戒定慧;笑容常现,已无贪嗔痴。”均形象地表达了汉地弥勒佛“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揄”的佛学禅智,将艰涩难懂的宗教玄学世俗化,使人们在观赏景观之余得到点拨,达到宗教景观劝导世人的目的。此外,还有北京观音庵联:“问大士缘何倒坐,恨世人不肯回头。”四川峨眉山万年寺联:“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升。”有些楹联甚至是口语化、生活化的表达,如山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楹联:“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四川乐山大佛:“看他怒目攒眉,却具一片慈悲,要人醒悟;到此清心涤虑,请将万念消化,与佛皈依。”贵州贵阳城隍庙的楹联更是用诙谐的方言加以表述:“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总之,楹联为景观增添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增强了旅游活动的美感和趣味,与不同类型的景致相得益彰,可谓联为景生,景因联活。因此,楹联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楹联的文化景观叙事

以语言、文字、建筑、艺术、民俗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景观是相对于山水、气象、植被等自然景观而言的,有着社会性与文化性的特征。唐·米切尔说:“文化景观是一段人类改变的自然,但是被改变的自然服务于一个独特目标:形成文化的需要和渴望。”[8]简言之,文化景观的“建构”是为了“诉说”主体的意愿和追求。从广义上说,文化景观泛指一切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像形式,物质性、可视性、象征性是其基本特点。田兆元以神话传说为例,提出文化形态包含三个叙事层面:语言叙事、行为叙事及物象叙事[9]。基于此,作为物象形式的文化景观是抽象观念和意义的表征物和物质载体,和语言一样,也具有“讲述故事”的功能,同样具有叙事的特性。楹联融文字、语言、书法、镌刻、地方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于一体,凝练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景观丰富的人文信息,其叙事特性是鲜明而深刻的。

(一)楹联的广告叙事

楹联通过提纲挈领式的叙事方式,精要地概括了景观的特色和旅游价值,成为景区的名片和招牌,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成为旅游标示物。彭兆荣总结了旅游标示物的指示功能和意义,包括:(1)标示功能,即有代表性象征的价值;(2)代言功能,即旅游标示物具有符号叙事功能,可与品牌宣传策略相结合;(3)宣介功能,可传递标示物的信息[10]。因此,楹联承担着为景区“广告代言”的功能,具有广告叙事的特性。余秋雨曾作“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一联,短短的十个字将两个毗邻景观的精粹提炼出来,一水一山,蕴含着中华文明刚柔并济、阴阳和谐的哲学思想。“江南十分好,绍兴九分九”本身是作为广告标语出现的,将绍兴的旅游形象和定位含蓄而巧妙地表达出来。洞庭湖和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闻名天下,现今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等楹联,突出了一湖一楼的旅游价值,与范仲淹的写景名篇遥相呼应。陈凤洲为长城题写的楹联“东西一万里,世界奇观,招徕环宇宾朋,游览歌声飘古塞;上下两千年,中华伟迹,值此神州奋起,风流人物看今朝”,将这一举世闻名的文化景观提升到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福建厦门鼓浪屿鱼腹浦的“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是一则回文联,将汉语言的音律美和艺术美发挥到极致,描绘了景观水天一色的绝美风光。江苏苏州拙政园将王籍《入若邪溪》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作为代言景观的楹联,表达出动静相宜、自然和谐的意境。于海洲为海南琼中五指山题写的“峰耸,林深,花奇,雾绕;晨凉,午热,夕暖,宵寒”一联浓缩了当地景观的吸引物以及气候特征,简洁明了,为旅游主体提供了丰富的景观信息和出行指南。江苏南京秦淮河风月亭的楹联“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人文因子嵌入自然风物,由景及人,人景交融,虚实结合的修辞手法又为景观增添了一丝神秘感,让旅游者心生遐思,激发其旅游动力。“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利用我国奇妙的数字文化,概括了武夷山的精华景观,即九曲溪和三十六主峰。重庆奉节白帝城有“巫山峡锁全川水,白帝城排八阵图”。邹宗德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题有“布达拉宫,铭千年西藏历史;松赞干布,结万代蕃唐因缘”。安徽滁县醉翁亭有“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钱保亦为山东济南大明湖题写“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楹联,都是对景观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叙事,也是对其旅游吸引力的宣传和推广。在商品经济和信息爆炸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本是文化景观的楹联兼具有广告宣介的叙事功能,可以为景区及其所在地区树立品牌和标识,也为主体提供旅游活动的参考。

(二)楹联的导游叙事

楹联往往叙说着景区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人物故事,也是历史、地理、宗教、文学、书法、篆刻等的集合体。因此,楹联是凝练的、概括化的景区导游词,具有导游叙事功能。以观音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为例,普济寺大圆殿有联:“慧锷西至,载得观音不肯去,普陀道场至此肇;一山东渡,传播佛学未归来,扶桑教义更弘扬。”这是对“不肯去观音传说”的生动叙事,揭示了普陀道场的缘由及其宗教朝圣旅游的价值和定位。关于上海龙华古镇,北京张明杰题“因寺而名,因名而盛,千年古镇垂青史;依波生影,依影生辉,七级浮屠入碧霄”,叙述了千年古镇龙华的历史渊源。江苏舒贵生题“龙云万里起风雷,凭百零八记钟声,把春魂唤醒;华彩千重光日月,教二十四番花信,将诗意点燃”。山东王洁泉题“祈福迎春,百零八下钟声,报国家昌盛;赏心悦目,二十四时灯彩,昭古镇辉煌”,则描绘了昔日“沪上八景”之一——“龙华晚钟”的盛况。湖北阙东明撰“别有新天,最难忘三月龙华,八方燕语;来游胜地,莫虚负百年庙会,十里桃花”。福建上官绍诒题“胜友如云,三月龙华车似水;商潮似海,一旬庙会物如山”,生动地叙述了龙华庙会这一“海上民俗第一游”的繁荣场景。此外,还有罗润章为桃源县桃花源题写“三十六洞别有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五百年间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薛时雨题江苏南京秦淮河水阁:“六朝金粉,十里笙歌,裙屐昔年游,最难忘北国豪情,西园雅集;九曲清波,一帘梦影,楼台依旧好,且消受东山丝竹,南部烟花。”郑烨题湖心亭:“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湖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广东潮安县潮州双忠祠(文天祥、谢枋得)有“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的楹联。这些楹联都记述了景区的历史掌故及相关历史人物,信息广博,为旅游主体叙史纪事,传达景区知识。记述景区中人物事迹的楹联也比比皆是。如内蒙古包头成吉思汗陵的“扬震旦天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欧亚盟主,博我皇道,安我汉京”。明代徐光启墓的“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上海黄道婆墓的“改草衣卉服之观,人间温暖;极错彩镂金之妙,天下文明”。广东揭阳榕城关帝庙的“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游俊题四川成都武侯祠:“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张鹏翮题四川眉山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灌县二王庙有“一门两禹,六字千秋”(六字指“深淘滩,低作堰”),等等。楹联相比导游的讲解,更加精练概括、形象直观,更能彰显景观的文化魅力和旅游价值。楹联的导游叙事功能可以提升旅游主体的文化修养和品位,体现“文化旅游”的意义旨归。

三、楹联的旅游开发

(一)楹联是一种文化符号

楹联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将文化等同于符号学的概念:“我主张的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Semiotic)的概念。”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我本人也持相同的观点。于是,我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11]。卡西尔也认为,人的本质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12]。从这个意义出发,人类创造的语言、文字、艺术等都是一种符号。学界早已关注旅游与符号学之间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Dean Mac Cannel将所有的旅游吸引物归结为一种“文化体验”[13]26,指出旅游胜地是一种符号性的存在。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研究。谢彦君认为,“旅游体验就其本质而言,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符号互动现象。在旅游体验的各种情境当中,很多意义是通过各种符号传达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是这样,人对物的象征意义的解读过程也是这样。所以,符号研究注定是旅游体验研究或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14]。杨振之、邹积艺也主张“旅游的过程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旅游符号决定旅游的吸引力与号召力”[15]。娄丽芝将旅游与符号经济联系起来,认为“旅游是符号经济的消费范式,通过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符号吸引游客”[16]。也即是说,旅游活动是对文化符号的体验行为。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定义为“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17]。“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即符号的表象层面;“所指”是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即符号形式背后的文化逻辑。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楹联表现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是主体根据“文化的需求和愿望”而进行意义建构的产物,正是以文字、书法、镌刻艺术为“能指”,以人文情怀、诗性、情感、意境、民俗文化、价值观念等为“所指”的文化符号,“讲述”着景观的神话传说、历史掌故、民情风俗。文化符号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Dean Mac Cannel认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是“游客、景观和标志物(关于景观的信息)之间形成的一种实证关系”[13]43-44。楹联是景观的标示物,是旅游活动中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图腾,有的楹联还是一定地域和族群文化精华的呈现。如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字楹联,黔南水族的水书楹联,可视为华彩的民俗文化精品,极具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与语言魅力。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景区“神圣化”的点金石,促使景观成为游客“不得不”前去“朝拜”的“圣地”,让主体产生“不到××就等于没去过××”的感觉。

(二)楹联的“资本化”与旅游开发

2014年,田兆元从经济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论高度,认为民俗文化可以成为商品,形成文化产业,这是文化遗产得以“复兴”与“活化”的“生产性保护”,由此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认同性经济”[18]。也有学者将其称为一种文化渗透的符号经济[16]。以民俗文化为承载物的“认同性经济”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供生产、流通、消费的文化资本,布尔迪厄将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共同构成资本体系[19]192,而文化资本又有三种形态:一是嵌入状态,它紧密地嵌入在个体中,即人力资本;二是客观的状态,即图片、书籍、工具等形式,是理论的痕迹和显现;三是体制的状态[19]192-193。楹联是华彩的民俗乐章和雅致的语言形态,是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象征符号。当楹联被运用于旅游的语境中,便与其他景观元素共同构成旅游活动的客体,已然被“资本化”为旅游产品,成为“遗产旅游”的文化资本。世界旅游组织将“遗产旅游”定义为“深度接触其他国家或地区自然景观与人类遗产、艺术、哲学以及习俗等方面的旅游”[20]。遗产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以文化符号作为消费对象,遗产旅游经济正是田兆元提出的“认同性经济”,是文化遗产在当下得以保护与“活化”的可行性路径。楹联是一项内涵丰富、叙事深刻、外延广博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一方面可以让中华民族传统的楹联文化得以复兴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可提升遗产旅游的品质,推动文化旅游的开展。

按照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的分类,旅游文化资本也可分为嵌入状态的旅游文化能力,体现为导游、旅游策划者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教育、修养;客观化状态的旅游文化产品,即旅游资源和景观以及体制化状态的旅游文化制度。楹联的产品开发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将楹联文化能力“嵌入”行为主体,即让导游、旅游策划者等成为楹联的创作者和叙事者,让旅游者成为楹联的鉴赏者和传播者。导游被称为“民间大使”“地方文化代言人”,导游在带旅游团过程中的讲解要突出楹联的知识性、趣味性,在引发旅游者鉴赏、思索、求知的同时,也要为游客对楹联的进一步传播提供可能。旅游策划者等从业人员是遗产旅游的“幕后推手”,应将楹联文化纳入旅游策划方案,并投向旅游市场,让楹联成为广告宣传的媒介和文化品牌营销的载体。第二,对旅游资源和景观即楹联文化产品本身进行开发。广义的旅游产品涵盖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与之相关的旅游机构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娱乐场所、旅游商店等。将楹联文化渗透其中,用楹联装点旅行社门店、旅游巴士与饭店,让楹联成为迎接游客的第一张“笑脸”。将旅游景区、旅游娱乐场所建设成楹联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基地,使旅游活动成为游客提升文化品位、求知学习、培养心性的行为。将楹联包装设计为精美的旅游纪念品,让楹联成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第三,楹联文化的复兴与弘扬及产品开发必须依据一定的体制作为保障和规范,要加强旅游文化制度建设。首先,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将楹联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叙事能力纳入导游、旅游策划者等从业人员的考核标准,建立楹联文化水平的评级制度。其次,旅游部门应积极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合力建立楹联文化及其传承人的保护制度。民间活跃着大量“民俗精英”,旅游工作者应虚心向他们求教,积极挖掘民间宝藏,建立楹联文化的传承谱系。近几年,上海某高校图书馆如火如荼地开展“人人书写楹联”的活动,并进行持续的楹联作品展览,为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添砖加瓦,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一方式不妨为旅游业所采用,适时开办“楹联文化节”“楹联书写大赛”等活动,发掘人才,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形成旅游文化产业链条,促进“认同性经济”与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楹联是优雅的语言艺术,是中华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在历史上曾有“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楹联”的提法,楹联文化一度“走向神坛”,被奉为文学至尊。楹联也是一种贴近民众心灵的生活文化,是春节、婚丧寿礼的标志物和民俗符号,是民众的情感寄托和愿望载体。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楹联与人们渐行渐远,成了“非常态”的文化遗产。大众旅游的兴起、遗产旅游的兴盛让楹联成为文化景观,赋予楹联文化新的生命力。楹联有丰富深刻的叙事功能,是遗产旅游的文化资本,其产品开发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性经济”行为,核心在于挖掘文化内涵,复兴与“活化”民俗传统,是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合理路径。

[1]张过.试论名胜楹联[J].唐都学刊,1991(2):57-62.

[2]林晓平,李一兵.客家祠堂楹联的文化内涵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5):15-18.

[3]魏一媚.杭州西湖楹联的文化解读[J].现代经济,2009(3):124-125.

[4]刘曦.谐趣园楹联意境探索与现状景观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32-36.

[5]苑庆磊,于晓楠.楹联艺术与我国风景园林的融合解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8-62.

[6]封富.江津楹联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代际传播状况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27.

[7]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故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凯·安德森,莫娜·多莫什,史蒂夫·派尔,等.文化地理学手册[M].李蕾蕾,张景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田兆元.神话的构成系统与民俗行为叙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04-106.

[10]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1]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1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3]DEAN M C.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张晓萍,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4):1-6.

[15]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5):75-79.

[16]娄丽芝.符号经济与旅游符号的开发[J].求索,2008(10):36-38.

[17]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田兆元.经济民俗学:探索认同性经济的轨迹——兼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本质属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8-97.

[19]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M].程尽能,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穆刚

Exploration on Landscape Narrativ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ouplet Culture

YOU Hongxia
(Folklore Research Institut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Couplet is a uniqu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world.As a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uplets,narrative clerk pictorial synthesis,is the tourism resource of tourism value and extremely attraction,which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m landscape.In couplets,the letters,language,calligraphy,local culture,myths,legends,historical allusion,character story are combined together,in which the concise text contains the abundant humanistic information.Its narrative features of cultural landscape are distinctive and profound,which has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advertising and guide.Couplet is the symbol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and human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it is cultural capital based on the“heritage tourism”. The couple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a kind of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identity”,and it is a reasonable path to productiv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couplet;cultural landscape narrative;cultural capital;identity economy;tourism development

K890

A

1673-8004(2017)02-0007-07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2.002

2016-01-28

游红霞(1982—),女,重庆垫江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楹联符号景观
景观别墅
学符号,比多少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符号的由来
孔府的年节楹联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