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以滁州地区为例

2017-03-28吴少进辜庆志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吴少进,辜庆志

当前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以滁州地区为例

吴少进,辜庆志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对塑造现代社会新农民、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良好农村社会新风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进一步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培育“文化四员”、弘扬“文化四风”、建设“文化四馆”、完善“文化四制”,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基础、有队伍、有内涵、有载体、有保障,方能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路径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对塑造现代社会新农民、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良好农村社会新风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今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安徽省文明委部署,滁州市组建调研组,对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发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存在经济投入不足、文化队伍缺乏、基层社会风气不良、文化载体不实、活动机制不全等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根据工作调研掌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当进一步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培育“文化四员”、弘扬“文化四风”、建设“文化四馆”、完善“文化四制”,才能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基础、有队伍、有内涵、有载体、有保障。

一、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极大提升农村社会物质文明水平,是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社会前提。经济发展不仅能够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手段、资金支持,而且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发展需要、研究课题。可以说,没有深厚的经济发展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邓小平曾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了,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很大变化”。[1]

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滞后,文明风气不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经济整体落后。因此,努力做好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筹划村级生产力提升,持续将村级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建设一批经济强镇、经济强村,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我们所调研的天长市大通镇、南谯区乌衣镇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天长市大通镇是滁州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村镇,历史上曾叫做“禹王集”。全镇现有中小企业9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工业集中区面积0.6平方公里,企业建筑占地面积350亩;“2017年1—3月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0613万元,同比增幅23.2%;工业增加值为4630万元,可比增幅达13.6%,可比增幅位于全市第6位;财政收入259万元,同比增长2.8%。”[2]正是因为经济发展较好,才有更多的财力运用到精神文明建设上来。2017年计划投入4000余万元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设立专项经费培育好人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设立乡贤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推动移风易俗,促成文明乡风。南谯区乌衣镇将全镇所有区域纳入市场化保洁范围,每年保洁费用达423万多元;2016年投入5000万开展环境整治;积极打造“孝”文化特色,创办全市首家“寿星馆”,设置“寿”文化墙。因此,大通镇、乌衣镇精神文明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被授予滁州市第三届文明村镇称号;乌衣社区被授予全国“尊老爱老”模范社区荣誉称号;乌衣镇锦绣湖社区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安徽省文明社区称号。

二、培育“文化四员”,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队伍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欲利其器,必先有其人。因此,若想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必须要有一批善于宣传、善于组织、善于创作的文化队伍。充实配备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力量,是完成村级文化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毛泽东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着力强调了文化队伍的重要性,他说:“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五四’以来,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其力量逐渐削弱。”[3]江泽民在《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中也是特别说明“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抓队伍建设。”[4]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农村文化人才奇缺,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创建。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人员“缺位”,村民文化活动缺少有效的组织、协调、指导;文化专业人才“缺乏”,高质量、高涵养、高享受的文化活动、文化作品难以企及,而村民的文化需求已远远超出了个人兴趣的范围,而是向大众化与高雅化、娱乐性与内涵性相统一的方向转变;文化发展服务人才“缺席”。

如何破解人才队伍缺乏这一困境?乌衣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在加强农村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四员”培育,着力推动补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短板。

一是成立“文化指挥员”队伍

2010年以来,乌衣镇成立了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由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干部组成,负责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对所辖范围内的各个乡村留守人员开展文化兴趣调查、文化需求登记,根据调查结果统筹安排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进村巡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村民的文化精品期待。

二是组建“文化战斗员”队伍

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按照居民爱好特长,组建了文艺创作队、舞蹈队、腰鼓队、花鼓队、民乐队、棋牌协会、太极拳(剑)队等10多支文体队伍,积极组织他们自编自导、自娱自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培养“文化辅导员”队伍

设立基层文化活动辅导站、文化人才库,对辖区文化人才进行登记造册,邀请市党校、在滁高校、市文化馆、市艺术学校、市演艺公司专业人员给予精心辅导,组织他们参加市区培训学习,促成他们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头人和辅导员;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文化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文化骨干、制作文化活动教学片等,促进文化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四是壮大“文化服务员”队伍

安排文化工作部门与在滁高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联系,结合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到基层开展文化活动指导,积极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为当地精神文明创建服务;在镇(社区)群众中按照业余自愿、健康向上的要求招募文化志愿者队伍,每逢春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文化志愿者文艺宣传队用自编自演的锣鼓说唱、快板、小品和歌舞等深入到居民点、敬老院、村队进行巡回演出,使更多对文化活动有兴趣爱好的人参与其中,并逐步推动他们从参与者转向组织者,从组织者转向推动者,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三、弘扬“文化四风”,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涵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一项关乎农民生活幸福的系统化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动态工程。因此,要想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得深入农村,了解农民,调查分析村级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同时期的薄弱之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厘清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方能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与文化内涵。

据调查,当前滁州地区部分村镇较为突出的陋习是“四风”盛行。一是奢侈风。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广收钱财,高价彩礼问题突出,对待老人厚葬薄养等陋习大有市场;二是人情风。人情钱、份子钱水涨船高,从过去的30元、50元,到如今300元、500元,主要亲戚多则上千元,农村一个家庭每年随礼少则8000—10000元,多则数万元;三是赌博风。农村留守人员由于缺少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农闲时节赌博之风长盛不衰,因赌博致贫、引发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迷信风。村民身有疾病不看医生看香头、不愿勤劳耕作而去请“茅厕姑娘”(当地的一种迷信习俗)测命运、测财运等情形较为突出。

因此,进一步推进滁州地区农村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就得在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有目的、针对性地弘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文化四风”,破解、抵制、引导不良旧“四风”。

首先,弘扬“孝德文化”新风,传播核心价值理念

滁州市乌衣社区大力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以“寿”文化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打造“孝德文化”特色品牌。乌衣社区成立了滁州市首家“寿星馆”,建立了寿星文化活动中心;设置“寿”文化墙;举办“九九·重阳节”文艺演出;经常组织寿星的儿女、子孙向居民讲述贤孝做法,促进家庭和睦幸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弘扬魅力民族文化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始终重视“家国”文化建设,把优良的家训家规、家教家风,作为励志勉学的精神食粮、修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为官从政的坚挺脊梁。良好家风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文化之风。滁州市锦绣湖社区从挖掘优秀家风文化及身边的优秀家庭着手,建成南谯区首个家风家训馆,设置家风家训展牌,展示古代经典家训和社区善行义举;以家风家训馆为平台,开展“推荐一个好人、讲述一件好事、树立一批典型、启教一代后人”等系列活动,让好家风浸润百姓心灵。

再次,厚植乡贤新风,培育文明风尚

乡贤德才兼修,不仅是发家致富的能手,也是崇德向善的先行者。充分挖掘、转化、创新、颂扬乡贤文化,对于引导村民自觉摒弃婚丧陋习、倡导文明节约环保新生活方式、激发造福乡里的社会担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滁州市大通镇率先在各村社区成立乡贤理事会,由乡贤理事会成员牵头组建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各村社区通过乡贤理事会认真讨论制定村级乡风文明公约,划定红白喜事合理标准和规模,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生日不办、恶俗禁办,反对铺张浪费、攀比炫富、封建迷信、黄赌毒,促成“不比面子比文明”的社会共识。

最后,推崇生态建设之风,引领勤劳致富

农闲赌博陋习并非不可治、村民懒散不致富并非不可引。滁州市大通镇结合百镇千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适时提出“人人抓经济、户户有项目、个个不清闲”的倡议,引领人们结合自身特长开展大棚蔬菜种植、生态渔业养殖、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生态乡村宾馆经营,争当“致富标兵”“创业先锋”活动,积极发展反季观光、生态旅游、采摘体验活动,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群众变农闲为农忙,精神文明建设变“输血”为“造血”。

四、建设“文化四馆”,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载体

乡土文化是村镇发展的灵魂,也是村镇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很多中外特色小村小镇,每一处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人文的气息。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现代化进程如此快速的今天,积极凝练地方乡土特色文化,建设地方乡土特色文化标签,将在最大程度上促使农村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更加丰富,形成影响深远的具有示范作用的民风家风社风良好氛围。

第一,建设地方特色文化馆

展示地域风情,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滁州地处皖东,特色文化明显,分布在各村镇的特色文化景观、特色文化风情、特色文化艺术精彩纷呈。各村镇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地方民俗、戏曲、民间工艺文化等,打造特色文化馆,不仅能增强村民的认知认同感,更能激发爱村情怀和自豪感。石沛镇比较注意深度挖掘农村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了以石沛民歌、花灯表演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其中石沛民歌作为全椒民歌一部分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建设村情村史文化馆

展示历代村民为了幸福安康的日子团结奋进、积极作为的生动画面,呈现不同时期村镇步步向前发展的艰辛历程,反映长久积淀的村镇特色个性精神,让村民时时记起古老“乡愁”、时时期盼美好“乡愿”,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大内生动力。滁州市乌衣镇于2015年建成全市首家镇情镇史展览馆,吸引社会各界前来参观浏览,获得广泛好评。

第三,建设村级名人实物文化馆

展示、研究、传承、收藏、整理村镇名人实物。馆中名人或是当代村民的祖先,或是同时代的佼佼者,通过村镇不同时期的名人照片、手稿、名片、用品、事迹等实物展示,让村民们经常性地与馆中熟悉名人不期而遇,感受名人们精彩真实的人生,获得超凡的文化体验、无限的精神享受与摄人心魄的人生启迪,是当前村镇讲好农村故事、彰显榜样力量、富有高品位厚文化显个性的精神文明建设载体。

第四,建设农民文体文化馆

组织农村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文化馆中涵盖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科普培训室、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厅、健身小广场等,让村民或到广场健身锻炼、或进活动室吹拉弹唱、或到书屋看书学习、或到科普室领略农业新技术卫生保健新知识。

五、完善“文化四制”,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障

“机制具有生成结果、保障效果的功能。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机制建设更带有根本性。”[5]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它需要有效的措施、合理的机制作保障。

其一,完善政府主导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机制,构建组织支撑体系

我们的党和政府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换句话说,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党和政府的义不容辞的谁也不能替代的职责。因此,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领导责任,从制度安排上建立农村文明创建工作责任制,负责制定、实施村镇文明创建实施方案,定期调度研究文明创建过程中的重难点和突出问题,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效果和进程提供可靠保障。

其二,完善农村精神文明产品投资多元制,构建资本支撑体系。党委、政府要加大农村乡土文化资源向精神文明产品转变的先期投入,设置乡土文化资源向精神文明产品转变的专项基金;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多元文化投资,使文化企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发乡土特色文化资源,高规格、高品位建设地方特色文化馆、村情村史文化馆、名人实物文化馆、农民文体文化馆等,走文化产业化之路;对文化产业发展所涉及的财政、税收、土地、工商给以优惠政策。

其三,完善农村精神文明资源开发与现代技术的互动机制,构建农村精神文明资源开发技术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传媒手段对精神文明资源的变革力量,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深度开发精神文明资源,让一直“蜗居”在乡里旮旯的小众文化转变为争相观赏的“大众文化”;同时,加强精神文明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切实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运用边开发、边保护的方式对待精神文明资源,确保精神文明资源永续利用。

其四,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督查考核机制,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发力的动力支撑体系

把农村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任务考核,定期开展工作调度、督查巡查、实地暗访,推动互学互鉴、比学赶超;设置负面清单,实施动态管理;强化工作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力争取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增添群众的获得感、认可度、满意度。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2] 大通镇2017年1--3月主要经济指标情况[EB/OL].(2017-5-4)http://xxgk.tianchang.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590a96b2907b77343567d036.html.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0.

[5] 吴少进,谢丽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3).

责任编辑:李应青

D64

:A

:1673-1794(2017)04-0028-04

吴少进,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滁州学院基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辜庆志,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滁州学院基地教授(安徽 滁州 23901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一般项目(2014GH06);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szzgjh1-1-2017-21);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36)

2017-05-17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