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化理念

2017-03-28

关键词:信仰规律马克思主义

王 开 莉 李 文 华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化理念

王 开 莉 李 文 华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一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指导与牵引。本文重点探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三个科学化理念:由大学生成长规律决定的“在引导中成长”的理念;由信仰生成规律决定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由沟通趋同规律决定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三大科学化理念相辅相承,它们共同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整个过程。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化;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一环,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成败。而信仰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怎样才能抓住关键,有效展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呢?笔者认为,只有抓住客观规律,遵循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化理念,才能制定适宜的教育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富有成效地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教育理念的界定离不开对“理念”内涵的梳理。在西方,苏格拉底是谈及“理念”一词的第一人,随后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康德等,而对理念研究的集大成者无疑是黑格尔。在中国早期,虽然无“理念”之说,但是有相近的“理”这个概念。综合古今的“理念”概念并在参照韩延明教授“理念”(理念是一个精神层面上的上位性哲学概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科学反映,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1]。)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理念就是客观的“理”经主体意识加工形成的“念”,这个“念”既不能离开“理”,但又高于“理”。具体说来,理念根源于客观现实与客观规律,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思,但是理念又高于社会实践,经过主体意识加工后指向现实与未来,蕴含着对理想的未来的实践图景的期许与指导。这意味着理念是实践与反思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实然与应然的结合,面向且贯通理想与现实。将理念运用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领域客观的“理”经意识加工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样的,教育理念是实然与应然的结合,既根源于教育实践但又超越教育实践,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与规范性等。教育理念是一个较为宏大的概念,本文主要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念展开研究。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念呢?简单的讲,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应坚守的教育思想观念。本文所探讨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念源于信仰教育的实践及其规律,是具有一定共性但又凸显其个性的特有的教育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及所涉教育要素尤其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一种把握。信仰教育理念决定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方向、趋势,对其它要素也起着制约和引导的作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诸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开放系统等众多的教育理念中,笔者认为科学化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比较概括且重要的理念。信仰教育科学化理念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尽量按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本文认为,三大规律决定了三大理念,即大学生成长规律决定了“在引导中成长”的理念,信仰生成规律决定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沟通趋同规律决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三大理念就是科学化理念的具体表现,他们相辅相承,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信仰教育科学化理念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知识和技能教育相比,更倾向于情感与人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原有的经验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加工过程,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会影响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广泛而丰富的,不仅包括具体领域的知识,还包括一些关于世界及其运行方式等本体论基本信念。信仰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侧重于转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些根本的思想信念。如果大学生原有的一些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符,那就不是简单的概念同化,而涉及到概念或原理的转变即顺应。事实上,全体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这意味着高校在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种先占性障碍。因此,不同于知识教育和技能的传授,价值与思想信念的转变是最困难的,更需要在长久的信仰文化中加以熏陶,更需要教育者走进学生,倾注更多的情感与关爱。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情感与人文的倾向并不否定科学。或许有人会认为,既然信仰教育倾向于情感与人文,那么“信仰无需科学”或科学所起的作用不大。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离不开科学。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科学,是基于实践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学术的延展性、逻辑的自洽性和思想的时代性的科学体系,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其次,教育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一样,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需要把握规律,从必然走向自由;再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自身拥有有别于其它教育活动的独特规律,如信仰生成规律、信仰传播规律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可见,隶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虽然侧重于内在情感的传递与思想的传播,但并不因此否定和影响其科学性的一面,仍然需要科学的信仰教育理念加以指导。“上海‘海归’机场杀母”“女子医院掌掴母亲”等事件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伤害母亲的极端个别现象呢?如果妈妈在爱的传递过程中偏离了爱的规律,没有科学的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没有掌握爱的规律与艺术,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同理,高校教师在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如果背离了客观规律,没有按照规律所决定的科学理念进行教学,那么只能事倍而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信仰教育科学化理念的具体内容

(一)由大学生成长规律决定的“在引导中成长”的理念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当代大学生,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关乎信仰教育的得失成败。大学阶段,年龄主要集中在17岁至22岁阶段,处于人生的青少年期或青年期,是大学生从不成熟的少年期走向成熟的成年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关涉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决定着大学生未来成长成才与走向。这个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中的宝贵年华,精力旺盛、活力四射,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富有浪漫情怀和拼搏精神。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成长特点,在不断地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往往是自我成熟感强于客观实然状态,在矛盾冲突中易受他人影响。

个体步入大学阶段,社会接触面不断扩大,知识经验不断累积,观察、知觉水平不断提高,理性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大学生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上,更加注重理性思维,目的性、观念性更强,受情绪控制的程度逐渐减少。大学生逐渐地由少年走向青年,越来越走向成熟,这是一个实然的状态。但是大学生们往往过分地夸大实然状态,俨然觉得自己已是一位完全的成人,不断地追求独立与自主、新颖与变化、个性与才情。但是大学生毕竟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没有经过社会大熔炉的历练,因而意气风发,主观效能感强,自我成熟度高于实际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独立自主却又易受别人的影响,尤其是同辈群体的影响。大学生们虽然有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判断能力,但往往倾向于追逐新潮流,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其二,理性思维能力强却又易受情绪的干扰。随着阅历与知识的增加,以及生理上的进一步成熟,大学生的抽象理性的思维能力日益增强,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能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但是一些不如意的事尤其是情感方面的问题一旦发生在大学生自己身上,理性思维就会被主观情绪所控制,容易失去稳定性而兴奋激动,甚至失去控制。其三,雄心壮志却又自我约束差。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向往,不断地规划着美好的未来,敢创敢拼,富有朝气。但是再美的设计也终究需要落实,一旦需要大学生们付诸行动尤其是持久行动的时候,一些大学生就犹豫彷徨。刚开始雄心万丈,积极行动,但是遇到困难尤其是不易克服的困难,就开始拖沓、逃避,不能长时期地吃苦耐劳反而通过沉迷于影视作品、小说或电子游戏等自我麻醉,明知不该为而为之,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较差。其四,自信却又自卑。大学生精力充沛,信心满满,壮志凌云。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就开始动摇自己的信念,怀疑自己的判断与决定,质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畏缩与迟疑,缺乏自信而落入自卑的泥淖。其五,充满理想却又迷茫困顿。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在一定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能不断地奋斗与探究,但是由于认识能力思辨能力等原因,不能洞悉一些社会现实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社会现实,再加上各种各样海量信息的冲击,易陷入迷茫困顿之中,价值认知模糊、价值选择错位,他们关心政治却又试图远离政治,关心国家却又似乎注重个人的眼前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既成熟又不成熟,既稳定又不稳定,大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时常充满着激烈的内心冲突。根据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2—20岁正处于幼稚与成熟的交界处,他们不停地追问“我是谁?”。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这时,同伴群体是个体的重要他人,彷徨、迷茫的大学生往往被同伴或其他人的思想、行为牵着鼻子走,他们既可朝左走也可朝右走。此时,教师、家长适时地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则可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正确的方向。所以,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成熟度不完全一致,自我成熟感强于客观实然状态,摇摆不定的成长规律决定了“在引导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可塑性大、成长性强,在他们矛盾冲突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加强疏导与指引,绝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选择方面完全的“自生自灭”。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承认大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差异性,尊重他们的新观念新想法,在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同辈交往中发现他们思想上冲突的端倪,困惑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们在矛盾冲突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从而逐渐引导其健康成长。

(二)由信仰生成规律决定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当代大学生生成与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信仰教育的成功离不开信仰生成规律的研究。信仰是基于人类的生存意识、群类意识、绝对意识并不断对自身的“根”和“果”的追问中产生的。信仰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是主体在实现人之为人的过程中,对表征着真善美的最高价值客体的极度信服、积极践行从而达到不断超越的一种主客体关系。要生成信仰,首先要激发信仰需要。但是,信仰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和重要的精神活动,并不是人人都能立刻地感受到信仰需要。因此,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教育主体要树立“需要先行”的理念,动机产生需要,需要产生行为。大学生只有有了信仰的需要,才会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力与行动。教育主体要激发信仰需要,务必要让学生对“人是什么”“人怎样才能成为人”“人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人”这些触及生命源头、直抵灵魂深处的相关问题弄明白。大学生如果深刻地明白了人的本质、明白了人是在把握自身与世界关系中不断地自我确证、自我超越与解放的,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蓝图自然会深深地吸引他们,并不断地转换成促使他们前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信仰需要被激发激活后,关键是信仰的生成与树立。怎样生成呢?信仰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信仰”简单地讲由“信”和“仰”两个环节构成,“信”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仰”。“仰”在于“行”,“行”即需要意志。“行”的前端是“仰”,“仰”的前提是“信”,“信”是一种相信、确信的心理状态。而确信与否的关键是“情”,如果对对象有了由衷的喜欢与激情,自然就会信,而“情”的基础是“知”,对于一个不了解、不认识的事物是不可能产生情感的,情感是建立在了解、认知的基础之上的。知、情、意、行是信仰生成的几个要素与环节,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离不开知、情、意、行。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层层相扣,逐层提升。情否定知,意否定情,行否定意,表面上看,各个环节似乎相互否定,殊不知,这是一个辩证的否定与扬弃的过程,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循环往复。要使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必然要在马克思主义知、情、意、行等方面下功夫。

按照信仰的生成规律,要使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层层相扣,逐层提升,发挥整体作用,就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活动具有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有突出的作用。因此,个体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活动游戏中、劳动中才能更好地内化知、情、意并将它们外化,人的活动是内化和外化的桥梁。马克思曾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 72可见,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完整地囊括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只有在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才能生成与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3]150教育者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要在现实中取材,在生活实践中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尤其是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价值理念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抽象、枯燥、教条式的教学内容势必引起自我认同感、独立意识强的当代大学生对脱离实际的所谓“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排斥和冷漠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鲜活的生活联系起来,才会变得可亲可近可爱,易于认知与接纳。现实生活为当代大学生审视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原生态环境。如果所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且对现实世界具有诠释力与指导力,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和精神的需要,他们自然会亲近马克思主义,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并由衷地确信。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4]173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力之一。相对于情感体验来说,意志是趋于更加稳定的一种心理过程。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意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情感才能升华为一种信念,最后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生活是磨砺意志的天然场所。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理念、精髓、价值、方法等吸纳整合之后,在一定情感、意志的作用下,将之外化、彰显的过程。信仰行为离不开日常的生活,实践就是生活的载体。一个游泳的学习者必须要到水池里去体验和实践才有可能学会游泳,一个孩童只有在生活中与他人接触、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才能学会道德。一个信仰者只有在生活中遵照信仰的要义实实在在地行动了,才有可能逐渐地转变成一个坚定的信仰者。总之,大学生个体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动态交融,才能使他们自身逐渐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认同和确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蕴含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逐渐地坚定信念,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由沟通趋同规律决定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教育主体在一定的时空内以一定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大学生,以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学活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教育方式均离不开交流沟通与学生的接纳认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受教育者逐渐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认同并产生强烈的感情,最终形成一种坚强的意志,时刻准备着、并进行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认同不是“木桶装水”“白纸绘画”,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反映,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认知层面上讲对理论的掌握由浅入深;从情感层面上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蕴含的价值理念由不认同到认同,由一般认同到由衷地坚信;从实践层面上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按图索骥似的行动到主动率先地综合创新积极的践行。

怎么样才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接纳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形成一种坚定的信仰呢?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教师要以个体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当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不符时、当面对可能威胁自我概念的信息时,个体会启用自我保护机制,通过记忆忽视和自我免疫等加工方式对于与自己头脑中不一样的思想、观点进行排斥。这意味着沟通主体与沟通客体之间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差越大或越相异,沟通效果越差。反之,沟通主体与沟通客体之间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差越小或越相似,沟通效果就越好。因此,沟通趋同规律决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教育者要主动研究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从现有的学情出发,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的需要为导向去设计教学、凝练内容、创新方法手段和教育载体等,将客体学生主体化,不断地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良好教学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种理念、观念、思想的沟通,是精神与灵魂的碰撞,不是一种简单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技巧的培训。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与沟通成效,最好的办法就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从客体现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出发。这意味着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体要主动地趋向教育客体,即去主体化,淡化自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这里有一个互为反向的运动过程即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和教育客体的主体化或中心化。一方面教育主体要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要克服过去截然地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分法的简单化倾向,主动地去主体化,在课堂中时时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着学生的所想所需,澄清他们的困惑与迷茫,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和学会观察社会现实与分析社会问题等。另一方面教育客体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要主动融入课堂,主动地接纳老师,主动地接纳教师所授的知识、观点等,接纳程度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强。在此基础上,学生尽量地反客为主,将教学中处于客体的我转化为处于主体的我,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学习与思考,主动地将自己主体化后将学习的心得与其它的学生沟通分享。

个体具有亲我的倾向,易接纳“我”而排斥“他”。教师在信仰教育中不得硬性灌输,而是以学生认同为前提。具体说来,可采用以下的模式进行沟通交流与培育:接纳大学生的情绪→赞同大学生的观点→从大学生观点出发让他们主动归谬→大学生自身否定其原有错误观点→老师协同、引导大学生建构正确的观点→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5]在沟通过程中从学生原有的思想观点出发,让他们主动参与,重新组合与建构知识、自我归谬与自我否定,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变他教为我学,变灌输为感悟。

总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科学化理念就是指由三大规律决定的“在引导中成长”“生活即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三大理念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植根于鲜活的生活之中,从现实中取材,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才能对大学生展开正确、适时的引导。

[1]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2]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 费新岸.生命深处的力量:人本教育的本质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 王开莉. 家庭早期教育视野下的公民价值观培育研究 [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5,(2).

[责任编辑:左福生]

OntheScientificConceptofMarxistFaith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ang Kaili Li Wenhua

(College of Marx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Marxist fai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faith.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Marx’s belief educ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guidance and traction of scientific idea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ree scientific concepts of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mely, the concept of “growth in guidance” determined by the law of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a of “life is education” determined by the law of belief generation, the concept of “student centered” determined by the law of communication convergence. Three scientific ideas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rx’s belief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Marxist faith; scientization; eeducational concept

2017-03-25

王开莉(1975-),女,法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李文华(1969-) ,男,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促进西南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14ZDC026)的阶段性成果;重庆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以信仰教育为主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国梦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13sksze03)的阶段性成果。

G41

A

1673—0429(2017)04—0061—05

猜你喜欢

信仰规律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