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稿工作中编辑效率的提高
2017-03-28许举信
文/许举信
编辑工作,一般包括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等内容。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一个源头,是信息采集、研究、论证、组合等编辑劳动。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图书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其目的从出版专业角度判断该书稿是否达到出版水平。笔者就审稿过程中效率的提高谈两个具体问题:一个是总体把握,一个是文字加工。
一、总体把握
(一)审读目录
审读目录就是审核全书的构架。不论是一级标题还是其他各级标题,都要仔细审读、体会,如感觉不科学、不合理,则要按索引找到正文浏览或泛读,确定是否应改或不改。如果通过调整篇章结构删除一些篇目,那就直接省去了许多审稿的工夫。
把目录仔细读完,就把全书的篇章结构吃透了,把作者的思路理清了,就有助于正文内容的增删、调整、章节的重新安排,这样也可以免除许多无用功。
审读目录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有时根据篇章结构主题内容,能看出书名的问题,进而修正或者完善书名!很多书稿的书名与全书内容及框架不匹配,不合适,要么反映内容不准确,要么文不对题。书名修改及确定,可在这一环节解决。
(二)审读前言后记序跋之类的附件
后记、跋,应该先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过程、其他写作背景等,这对把握全书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可以防止对书稿的误读、误改、妄改。这样也可以消除许多无用功,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
在进行前述两项工作时,注意顺便改掉错别字病句之类的问题,并顺带熟悉作者的文字风格语言习惯,为下一步审理正文打下基础。熟悉了作者的文风和写作语言习惯,就不会在作者一些个性化的句子句式或表达方式面前过多斟酌、纠结,审稿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二、文字加工
(一)问题稿件
大家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两类稿件,一类是文字基础很差,错误过多;另一类是结构严重不合理,体例严重不统一。
对待这类稿件,编辑应该总结归纳出审读意见,提出建议,让作者自己修改。
这种方法就是退修。退修的意义在于首先是尊重作者。你认为错的,作者不一定认可,你不经过作者同意就大动干戈,把稿件改得漫天飘红面目全非,作者是会很恼火的。一旦作者与编辑关系搞僵了,工作就很难继续了,将会耗费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笔者曾审读一本《学生写作成语分类辞典》,该辞典70余万字,审读后发现作者的分类标准过于单一,且每一类目下的成语没有一定的排序规律,如果自己修改,将耗费大量时间,且会与作者产生分歧,本人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退回作者修改,作者只用了不到半个月即修改完毕,大大节约了编辑审稿加工时间。
(二)黑马软件
黑马编校软件是提高编辑效率的有力工具。新一代黑马,不仅能检出错别字,检出标点符号错用、版式错误,且能检出语法错误、识别病句。使用黑马的三个方法是:(1)使用“一般”的程序级别。另有“快速”等级容易发生疏漏,使错误漏网。“严格”等级太繁琐,满面飘红,令人眼花缭乱,一般可不用,影响效率也伤害视力。(2)标红处作修改时,一定要照看上下文,一是避免错改,二是顺便发现可能未扫出的错漏。(3)黑马扫描一般在交付二审之前使用,也可在三审之后出片之前,责编作为终极把关使用。
(三)注意力高度集中
编辑审稿过程中,会遇到“后面还将进一步讨论”之类的文字,对此必须即时查看有无照应内容,有时作者修改稿件时会把后面本该有的内容删去了。若不即时查看,你自己到后面也可能忘了。再如,看到某些文字,似曾相识,是否与前面内容重复了呢?类似这些情况还有许多,都需要较强记忆力,同时,也需要审稿时的注意力集中,看过的印象才能深刻。一部书稿,一般不要间断审稿,中途插进别的事情,最好一气呵成,思维连贯、印象深,避免遗忘前面内容,节省核对时间。
(四)知识积累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知识量激增,各门学科不仅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且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图书编辑不仅专业方面的知识要广、深一些,且有关政策法规、学术动态、发展水平,以及编排、策划、印刷等知识也应丰富。因而出版编辑须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和要求,狠下功夫,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审改加工时保证质量,提高效率。
(五)查字典
遇到字词的疑问一定要查字典、查词典。百科类的问题可以查辞海、汉语大词典,语词类的可以查现汉、新华字典、辞源、汉大、成语大辞典,这些工具书应该是编辑必备的。不要怕麻烦、怕翻字典耽误时间,你查一遍,就有了初步印象,你查两遍,就基本扎下了根,到查三遍以后,这个知识点就是你的了,再也丢不了了,知识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三、结语
编辑出版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编辑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并运用自己的编辑策略,在稿件的筛选、退修、编辑加工,尤其是校对阶段,根据不同的重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加强编辑规范与技能的学习、加强计算机的运用、提高编辑自动化处理能力等,可以极大地提高编辑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