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之美“点睛”人民生活
2017-03-28葛静
文/葛静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表明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为“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回应和满足人民的新需求,与“美”最相关、最契合的文化建设自然被提到了更高层面,应有更多的承载和担当。
需要正视的是,当前在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文化发展与权益享有上不平衡。从区域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文化资源享有、文化消费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从城乡看,与城市丰富的文化生活相比,农村仍存在文化内容形式单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主体看,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也存在差距。贫困落后地区、困难群体接触的文化资源少,文化消费能力低,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匮乏。二是文化硬件与软件建设不匹配。舞台、场地、场馆等硬件建设大力铺开,但人才培养、创意构思、激励机制、群众文化队伍等软件“乏力”。一方面,供给内容形式单一,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富矿挖掘、展示不足,对普通群众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盲目地跟风建设文化创意园等项目,但忽视差异性和分众化的特点和趋势,导致一批文化项目同质化,群众不“埋单”。三是文化产品质量与数量不相称。一些文化产品缺乏思想内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猎奇猎艳,过分注重眼球效应和商业价值,而忽视其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另外,原创力缺失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时代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便捷和复制黏贴的快意,但相伴而生的是一些“双胞胎”面孔的文化产品,这种“似曾相识”让人反感,使不少用户受众发出了“看到开头,就猜中结尾”的吐槽声。
解决好以上问题,关系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关系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用文化的美好“点睛”人民的生活,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埋下文化种子。就像精准扶贫提倡变“输血”为“造血”一样,文化惠民除了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演出,把文化资源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并“留下来”。一是,要改变原来“一招鲜,吃遍天”的思想,根据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农村老人等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私人定制”,让文化产品真正产生效益。第二,要积极培养文化人才,发挥其组织、协调、带动作用,浓厚当地文化氛围,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让更多群众在文化戏台上唱“主角”。第三,要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设施使用等情况开展突击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限期整改,严肃问责,用制度保障文化惠民的措施日趋完善、效果日益明显。
强壮文化枝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广袤而深厚的文化土壤,各地区应充分挖掘、整合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资源,尤其是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源,既要坚持“老祖宗”,又要讲好“新故事”上,培育文化精品、文化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多策划包装,让文化紧跟时代发展,紧贴百姓需求,文化的枝干才会日渐粗壮。
要借力“文化+”的理念,为文化产业增添“新元素”。一是“文化+宣教”,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中,为文化产品注入更多内涵,像央视推出的猜谜语、“梦娃”等一系列公益短片,都取得了较好地宣传效果,不仅形式喜闻乐见,内容也令人过目难忘。二是“文化+产业”,就是让地方历史文化与当地产业碰撞出火花,比如南昌的青云谱、文港等地都在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如果能加强业态创新,多提供“沉浸式”的文化服务,拉动文化需求,必将在当地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传播文化芬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说,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眼下,“一带一路”建设为传播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宣传文化部门要善于借力“一带一路”这股“东风”,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是搭建文化平台,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借助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访问演出活动等,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学、民族戏剧、民间工艺等中华传统文化,解决好文化输出“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让作品更血肉丰满、更具感召力。比如,今年9月,英文歌剧《红楼梦》开始巡演,唱着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向全世界观众讲述中国故事,它搭建了东西方情感交流的桥梁。二是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大力宣传“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使其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进而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阐释中国实践、展示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
[1]十九大报告全文.人民网,2017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