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古诗词学习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根
2017-03-28重庆市两江新区康庄美地小学张道敏
□文/重庆市两江新区康庄美地小学 张道敏
让小学古诗词学习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根
□文/重庆市两江新区康庄美地小学 张道敏
国家选人育人都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方面来考查,小学语文老师要做好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首先是要走出现行古诗词教学的误区,明确部编教材古诗词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然后是要准确地定位学习目标,注重多积累,并且要得法。课堂教学也要有侧重点,有策略,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明白诗词一定是“诗意”、“诗情”“诗境”的结合,这是诗词的灵魂。抓住了这个灵魂,也就抓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古诗词 传统文化
由于国家选人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标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承载着历史使命。在高考改革中,我们发现:传统文化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味也越来越浓,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最为突出。作为一个大学科和一门重要的课程,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理所当然地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根本。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古诗词教学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更显著地突出育人功能,身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古诗词的教学。
一 走出现行古诗词学习的误区
一是要求学生撒豆似的、不加选择地背诵和积累,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上认为“多多益善”。诚然,多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是,这种不加选择地、无系统和无目的地背诵和积累费时、费力,甚至会让学生厌烦,以致让孩子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且这种积累只是浅尝辄止,留于形式,对古诗词语言背后蕴含着的文学、人文价值知之甚少。
二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失准。古诗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具有时代性、人文性和文学性。很多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仅仅停留在“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上,这种千篇一律的目标,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丢失了古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的核心价值。古诗词格律、修辞所呈现出的文学艺术和音韵之美,诗歌里深藏于字里行间内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我们若不关注,就丢掉了古诗词的魂。
三是学习策略的的游离不定和学习主体的错位。学习是学并习得的过程,我们强调小学语文读的重要,更强调古诗词积累的重要。我们更要引导孩子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尝试用一些策略去学习,并用于以后的自学之中。课堂中,老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过多的讲解又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利,抹杀了孩子学习和感悟的热情。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的过程,就无法形成学习经验,因而即使懂一首诗的意思,最终也只是就此诗论此诗,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明确部编教材中古诗词选文的特点。
一是选文具有经典性,这些诗词文质兼美,有极强的学习价值。二是所占比重特别大。小学阶段关于传统文化的篇目共有124篇,点总课文的30%。三是体裁题材多样,从《诗经》至清代诗文;从古风、民谣、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西汉论文到唐宋古文,再到明清小说,书中都有选文。
这些选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优美生动的语言如品一杯甘甜的美酒。大多反映了一个时代统治阶层和劳动人民的思想及其生活状态,反映了人文阶层的思想以及因时代、地域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民族文化。更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精神文明魅力。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律,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通过整齐的句式和章法,以及复沓回环的结构,再现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唐诗形式多种多样,五言、七言盛行,押韵、平仄规范,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元曲都有不同的文学艺术价值,词中打下了深深的民族烙印,谱写了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壮歌。
所以读这些古诗词时,就如欣赏一场跌宕起伏、震撼力极强的音乐会,给人心灵以涤荡,艺术以熏陶,精神以激励。
三 小学古诗词学习策略建议
1、积累一定要得法。
古诗词的学习只限于课本中的选文远远不够,需要课外积累。为了让我们的积累更高效更简便,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累。一是根据古诗词不同主题,分类积累。诗歌的题材种类特别多,但无非是这些种类:送别诗、思乡诗、写景诗、抒情诗、叙事诗、山水田园诗等。我们在教孩子积累时,一定要分门别类,先抓典型,再深入拓展。二是依据朝代和时代分类积累。这主要是抓住不同朝代诗词的特点,包括体裁和题材来进行学习和积累;三是学习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首先是要积累诗人典型的作品,而后延伸到其他作品。不必每位诗人的所有诗词都要背诵,背诵一定要有侧重点。可以由几首诗的学习总结学习方法,然后用这种方法学其他诗歌。总之,一定要做到系统化、整体化,不能零散、无序。
2、课堂教学中做到指导、引领,教给策略方能让孩子的学习有发展性、延续性。
一是古诗词教学目标要做到“四立”,立于诗意(诗句的文字外象),立于诗情(诗句的文化内涵),立于诗境(文与情结合的意象),立于诗行(诗句的语言形式)。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诗时,就可以确立这样的目标,并按这个目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教学第一步,学生自由读,将诗句读通顺,学会停顿,并根据停顿和节奏,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在同学们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重难点句“夜深千帐灯”进行点拨讲解。教学第二步,分组讨论交流:“作者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描写,到底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孩子讨论,并从不同的角度谈看法,最终要让大家明白诗人透过这首词寄寓的情感:军旅生活的艰辛和思乡之切。教学第三步,让孩子通过“意象”来体会词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在观看军旅生活和环境恶劣的配乐视频后,静下心来想象当时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并用两个词来说明作者的心理感受,如“凄凉”“悲壮”等等,这就是文与情结合的意象。第四步是指导学生读,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句的结构形式,如上下阙对仗工整,读起来铿锵又略显悲沉,报国之情与思乡之意融于心中。教学第五步,要求学生将课外积累的关于军旅生活和思乡之诗进行整理,并选择其中一两首诗按学习流程和要求进行自学,学以致用。
二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和“悟”。“引”就是引导方法,教学习策略,可以尝试采用“明诗意,悟诗情,感诗境,品诗行”的学习流程。每一个流程是有不同策略的,但主要策略还是感受和品味。因为古诗词永远具有音韵的美,细细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诗味。
3、朗读时的分层次阅读
分层次其实就是要读出诗的韵味和诗的意境。“读出韵味”,是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感,包括停顿、长短、高低起伏的变化等。“读出意境”,是指通过“悟”诗的意境后,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平仄押韵等等,读出诗的意境,吟唱出诗人的情感元素,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韵味和意境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有了韵味,就能读出意与境。悟出了意和境,韵味才会更浓。
有人说:“‘意’要靠‘象’面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由此我们知道,诗歌的读与品意境之间关系是很密切的。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学习诗歌时,我们调动多方面感官,何愁诗句意境不出?又何愁韵味不来?
古诗的学习是“音、意、形”的感知和语言文字潜移默化接受和建构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到胸中有目标,胸中有情怀,胸中有文化,就能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扎下坚实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