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因材施训
——重庆市綦江区2016 年“国培”送教下乡工作纪实
2017-03-28重庆市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池祥敏
重庆市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池祥敏
□文/重庆市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肖 娅
望闻问切,因材施训
——重庆市綦江区2016 年“国培”送教下乡工作纪实
重庆市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池祥敏
□文/重庆市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肖 娅
重庆市綦江区在2016年“国培”送教下乡工作中,以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在“望、闻、问、切”上下功夫:
望——摸清情况抓统筹。我们在2015年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反思,广泛走访调研,准确把握当前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闻——倾听意见找需求。通过调查走访,召集乡村校长、教导主任、教师的不同座谈会,征求乡村学校管理人员和乡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汇总,会商研讨,找准需求重点,对症下药,提高送教下乡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问——发放问卷求整改。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我们都分别设置并下发问卷调查表,了解学员在培训各个阶段对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后勤服务、师资水平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
切——重心下移求实效。为了真正把“国培”送到乡村教师身边,让乡村教师“足不出户”而享受到国家级的培训服务、培训指导、培训管理、培训收获,我们在管理、指导、诊断、示范、研讨、打磨、总结、提升等八个方面彻底“下乡”,真正做到重心下移,靠前指导,贴近一线。
在送教过程中,我们会同协作单位,制定各个阶段培训目标和策略,细化培训措施,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面向基层,面向乡村,融教学、教研为一体,突出主题,聚焦重点,在“望闻问切”基础上,因材施训。
一、“八个下乡”接地气
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的培训中,认真落实“八个下乡”,真正让送教下乡培训脚踏实地,落到实处,获得实效。
管理下乡。在四个阶段培训中,我们的管理团队成员和指导专家一起,深入参训的每一所基层学校,驻扎下来,走到乡村学校教师们的生活中去,走到乡村学校课堂上去,和乡村教师一起生活、学习、研讨、教学,真正了解乡村教师的思想、业务、生活现状,既便于培训者和参训者之间彼此了解,熟悉,建立联系,增进感情,又让培训、管理和指导更具针对性,更能“因材施训”。
指导下乡。送教下乡过程中,我们给每一所参训学校派驻指导教师,对一些参训学员多的乡村学校,每个学科聘请2—3位指导专家。同时,要求指导专家也和管理团队成员一样,在培训期间,扎根基层学校,让参训教师人人有机会和专家一对一,面对面。
诊断下乡。培训的开始阶段,指导专家和管理团队成员,走进每一位参训教师的课堂,组织参训学校同学科任课教师,依次听完每一位参训教师的课堂教学,带着大家一起议课,评课,摸清实情,诊断出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示范下乡。在诊断出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聘请市、区级名师,和指导专家一起,到各参训学校执教示范教学课,课后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谈备课思路,谈钻研教材,谈新课改,谈专业素养提升,谈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并接受老师们的咨询。
研讨下乡。无论是听老师们的诊断课,还是聘请名师来上示范课,都必须有专家和一线老师们的研讨活动,面对面交流互动的环节必不可少。在专家、名师的带领下,开展学科教研活动,老师们不仅能够在活动内容上有收获,而且能够在过程中学习到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启发。
打磨下乡。在诊断、示范、研讨基础上,专家团队和管理团队还要再次对参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打磨,带着本校本学科所有参训教师,有重点地重新深入课堂,针对前阶段出现的问题,一起来反复地听课、磨课,一直到问题得到纠正为止。在这反反复复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参训教师,都受到磨炼,得到提高。既有课堂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的提高,也有评课议课,指导他人上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总结下乡。在四个阶段的培训中,每一个阶段结束后,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都要和参训教师一起,听取每一位参训教师个人对前阶段参训情况的总结,同时,也要对本校、本组、本学科的前阶段培训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共同分析利弊得失,一起研讨下一阶段的培训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修校把指导专家和管理团队成员召集起来,集中商议,探讨下阶段的工作开展和指导措施。
提升下乡。在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培训管理团队和指导专家团队成员,组织参训教师一起评先进,找不足,梳理培训得失,反思培训收获与不足。更重要的,是带着大家一起,制定今后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做自我培训的实践者,先行者,让老师们真正树立起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继续教育新理念。
二、精打细算谋创新
1.送优质教育资源到乡村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乡村教育的零距离接触。
培训管理者和指导专家长时间深入到每一所参训的乡村学校,驻扎在乡村学校,和参训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教学,一起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从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念、动态教学生成、课堂实效性等方面一次次地进行点评,反复启迪参培教师的思维,竭尽所能地提升参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既便于专家掌握基层学校教师专业情况,又便于乡村学校老师们随时和专家的交流互动。
2.把指导乡村学校的校本培训活动、教学研讨活动与送教下乡有机结合。
一阶段、二阶段的活动,主要是扎根到乡村学校去听课、议课、研课、磨课,专家们把培训学员们组织在一起,带领他们一起学习,交流,互动。一边努力提升参训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一边积极地指导乡村学校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和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专家、名师的现场示范、指导,使得抽象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乡村教师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教学行为,逐步树立乡村教师们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信心。让参训的乡村老师不仅学习名师、市区级骨干教师们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而且要让他们意识到,今天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过往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必须转变,专业知识必须及时更新,业务水平必须不断提高,从而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专业成长。
3.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协作,共享国培资源。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合作,把正在二师参加种子教师工作坊研修学习的国培班学员送到綦江,让这部分教师也参与到送教下乡活动中,既当学员又当教员,既是参训者,又是培训者,让他们在培训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这批来自二师的国培学员到了綦江后,我们把他们分派到接受送教的乡村学校去,先和乡村学校的参训教师一起,听课、议课、评课,然后一起备课,执教示范课,优质课。二师国培班的学员基本都是来自重庆市各区县的骨干教师,能够大范围的把这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搬到偏远的乡村学校课堂上,这样的资源共享,在偏远的乡村学校是从未有过的,让我们参训的乡村学校领导老师们激动、感动,也促进了他们的行动。
三、水到渠成见成效
过去,由于种种因素,部分乡村教师对业务培训兴趣不高,认为别人的方法再好,教学效果再好,那都是因为别人的学生素质高,而乡村学校,天远地偏,别人的东西再好都不适用,只能是“南橘北枳”的结果。为此我们在培训中通过让专家真正走进乡村课堂,一对一指导,面对面示范,让老师们由不抵触过渡到走近专家,亲近专家。
在聘请名师、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执教示范课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这些名师骨干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因地制宜”,与乡村学校实际结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可望而不可即”,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实用性,适用性。让这样的优质课、示范课具有“农家风味”,体现出真实、平实、厚实、丰实的特点,使课堂教学既能体现课改精神,有一定的高度,又看得到、摸得着、学得来。示范课、优质课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展现出名师骨干优秀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又能不受条件的限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条件,都能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让广大乡村教师真正领悟到“这样的课真实、管用”,“这样的优质课堂并不遥远”,“乡村学校也能有高效课堂”等。
这样的送教下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乡村教师的视野,解答他们在课改中遇到的一些疑惑,有助于提升他们领悟新课标,把握新教材,驾驭新课堂,运用新教法的能力,为乡村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更多的能量。
綦江区2016年送教下乡工作,增强了乡村学校教研和师训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了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推进了乡村教师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一定程度上说,送教下乡有助于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四、面向未来细反思
回顾綦江区“国培计划”(2016)送教下乡工作,在收获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的反思。我们认识到,送教下乡是当前乡村教师培训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是比较好的一种农村教师培训模式,今后应该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成部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因此,我们有几个反思:
城乡之间在知识、教育上的差距,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没有城市学校大,结果导致二者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加大。因此,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制度性,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乡村教师队伍培训工作的重点。
我们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乡村教师是从自身发展或者从众心理的角度提出自己需求的,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中。所以在今后的送教工作中,调查的结果不能作为确定培训内容的唯一依据,还需要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从学科知识和学科发展的高度,进一步综合、分析和筛选。
送教下乡培训经常面对的是乡村地区同一学科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年龄、学历、工作经验、认知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差异很大,这样的差异使送教下乡培训的针对性有所减弱,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还需要不断的尝试、探索和总结。课改之路漫漫而艰辛,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区县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积极进取,努力创造新的业绩,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