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著丹青 神留宇宙
——黄向坚及其《万里寻亲图》

2017-03-28刘泊君

艺术品 2017年2期
关键词:孝子纸本

文/刘泊君

典藏·知识

孝著丹青 神留宇宙
——黄向坚及其《万里寻亲图》

文/刘泊君

一、黄向坚的“万里寻亲”事迹及影响

万里寻亲作为一种文化典范,可以追溯到晋代,宋元以来记载万里寻亲的事例渐多。就文献数量而言,记述万里寻亲的故事在明清之际有大量增加的现象。1明洪武年间的旌表已清楚标出“万里寻亲”做为一种孝行的范畴,晚明蔡保祯的《孝纪》亦特别标出“寻亲孝纪”一类。可见,万里寻亲至明代已成为一种普遍被认知和接受的孝行典范。明清士人对于万里寻亲的孝行有深刻的认同,并乐意义助成全,更不吝以文字宣扬,也因而促成了大量的文艺创作与实践。这其中最著名的万里寻亲故事当属黄向坚远赴云南寻亲的经历。

图11 黄向坚 滇南胜境坊 纸本水墨 美国藏十二开册页之十二

黄向坚(图1)(1611—1678),字端木,号存庵、万里归人,苏州府长洲人。善画山水,师法王蒙、黄公望,并继承明代吴门画派传统,善用干笔,构境奇险,拓落苍秀,层次丰富,气势雄浑。其父黄孔昭,崇祯十六年任云南大姚县令,次年明亡后与妻子留寓当地不得返乡。顺治八年(1651),黄向坚决定孤身赴滇寻亲,历时半年余,备极艰辛,终于寻得父母双亲,并于顺治十年(1653)返回家乡,其孝行一时传为美谈。黄向坚万里寻亲的行为在当时堪称奇迹,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巨大反响,成为当时一个社会文化的热点现象。

对于自己走过的详细路程与途中所见,黄向坚在《寻亲纪程》和《滇还日记》二文中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记载。他的路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由苏州出发至云南白盐井的路程(1651—1652);由云南返家的路程(1652—1653)。自黄向坚出门到归家,共计五百三十余天,经九省,历三十三州县,全程总路程共两万余里路。从寻亲路线来看,去程因受旅资所限,多选择陆上行进,路线较为简单明确。后行至浙赣、湘赣边境多山地。且当时滇黔地区局势动荡不安,黄向坚之父黄孔昭选得云南大姚知县的次年明亡,“江南不守,西南复立国”2(张献忠建立的“大西国”)。张献忠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部数千人南下,攻克重庆、遵义、贵阳,孙可望自封为“国主”,年号“兴朝”,顺治四年(1647)三月进军云南。次年二月,大西军利用滇南土司沙定洲叛乱与镇守云南的明朝黔国公沐天波平乱的机会,联合明朝驻军打败了沙定洲,同年秋天,大西军控制了整个云南。此后大西军与清军拉锯式的争夺多在湖南、贵州进行。黄向坚南下及带领父母返乡的途中都遭遇散兵劫掠,多次受战乱所阻改变行进路线。

在明末清初改朝易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之下,许多遗民出于尽孝的目的而把忠节的问题暂时搁置,选择隐忍苟活,陈确、黄宗羲等人都持此忠节观。许多士人因此移忠作孝,把对故国的“忠”都转化为“孝”。“式国先家,求忠必孝”是时人积极赞扬黄向坚事迹及精神的基本出发点,他们明确指出是为了

注释:

1吕妙芬《万里寻亲的文化实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二分(2007年6月)。

图7 黄向坚 点苍山色图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图3 黄向坚 寻亲图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2〔清〕黄向坚《寻亲纪程》,《知不足斋丛书》,第五集,上海古书流通处,民国十年。“以规天下之为人子兼为人臣者”。在这种“孝忠并提”的社会风气之中,黄向坚的万里寻亲图画,塑造了“孝”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体现着“忠”的大义,其孝行得到了许多遗民士大夫的共鸣。

黄向坚的《寻亲纪程》《滇还日记》(图2)二文记述其路途经历和见闻,江苏太仓学博文祖尧鉴于索读者众多,后又付刻成书广为流传,乾嘉年间鲍廷博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合为《黄孝子纪程》,书末附刻有《黄孝子滇南寻亲图册》及黄向坚自识题记十段,又有《黄端木岵屺图册》及题记十二段。钱仪吉曾言:“余常观近世孝子,若吴人黄向坚自为纪程一编,其事最着。”3胡周鼐为此书序曰:“《纪程》一卷,墨迹惨淡,半渍血痕,同辈哀其志,以授梓人。”这二文体例类似日记,按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往返途中每天的行程进度和路途见闻,行文朴实无华,真实反映了孝子途中的遭遇及其心理活动,成为后世研究黄向坚事的重要依据。

黄向坚返乡当年,归庄作《黄孝子传》赞扬传播其事迹;后有清初王抃作诗《赠孝子黄端木》概述其事,学者沈德潜、吴德旋、胡周鼎等人先后撰写黄向坚传记多篇。雍正三年(1725),在崇圣祠以东建忠义孝悌祠祭祀忠臣孝子,黄向坚入祠(《苏州府志》(同治)卷二十六)。乾隆四年(1739),江苏巡抚许容为黄向坚题旌(《苏州府志》(同治)卷八十二、《吴中名贤图传赞》、王峻《黄端木传》)六国子巷口有黄孝子坊(《吴门表隐》卷十二)。道光八年(1828),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购买张姓人家房屋后,建吴郡名贤总祠,即今苏州沧浪亭内五百名贤祠,其中就有黄向坚、黄孔昭(《吴门表隐》卷十三)。

明清时期,时事戏剧的演出和观看成为一种潮流。王峻的《黄端木传》中提到:“吴人以事播之乐府,世所传《万里圆传奇》是也。”4戏剧家李玉感其孝行创作了剧本《万里圆》,以黄向坚《寻亲纪程》《滇还日记》和归庄《黄孝子传》为蓝本,剧中主要情节与黄向坚的经历相同。李玉企图通过搬演黄孝子万里寻亲的故事,劝忠劝孝,维护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

《万里圆》在当时的演出十分盛行,观看者众多,将黄向坚的事迹又进一步在民间推广流传、发扬光大。当时“闻者争相敬慕,或作传纪,或为诗歌,甚至演为传奇。至今优人演唱,

图4 黄向坚 关索岭 局部 纸本水墨 美国藏十二开册页之一

图6 黄向坚 盘江铁索 纸本水墨 美国藏十二开册页之六

图8 黄向坚 点苍山 纸本设色 美国藏十二开册页之四

图10 黄向坚 盘江图 纸本设色 美国藏十二开册页之六

4王峻《黄端木传》,碑传集(二)。虽妇人孺子,莫不痛哭一回,欣喜一回,尽知黄孝子之名”5。“妇人孺子无不知有黄孝子者”6。

二、黄向坚的《万里寻亲图》

黄向坚归家之后,根据途中经历的景致创作了大量《万里寻亲图》,这些寻亲图可以归入中国实景山水画的纪游图一类。黄向坚继承了明代吴门画家创作纪游图册的传统,但是改变了画家多作吴中名胜景致的题材,图中所绘全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西南滇黔地区真实风景,画中的点景人物也多为画家寻亲行踪的自我写照。

根据画史中的记载,黄向坚的山水画学习王蒙风格,多为干笔皴擦,结构严密,笔墨苍老秀润,如《海虞画苑略》评价他“工山水,苍老秀润,娴有古法”7。《国朝画徵续录》亦载:“孝子善画,所写皆其所历滇中山水。余于汪念翼收藏见其鹤庆府鸣凤山图,干笔苍秀,略得黄鹤山人意。画笔既可赏,又出自至性人之手,尤当珍重矣。”8还有人认为他“画近石涛僧,不为二王笼罩”9。

黄向坚流传于世的多册寻亲图渴笔干皴,构境奇险,气势雄浑,深得时人称赞,亦有竹石见于世。《桐阴论画》将黄向坚列为“逸品”,称“干笔皴擦,结构严密”“多曾见扇头小扇,天真简淡”10,“山水竦秀苍老”11。《清画概述》称其“山水画……其他尚有不入诸派而矫矫不群亦足以名家者。则有朱耷、张风、傅山、方以智、恽南田、梅清、黄向坚、戴本孝、笪重光、释髡残、释道济等,成能摆脱尘鞅,另辟蹊径”12。时人对他的《黄端木岵屺图册》予以很高赞赏,称其“笔墨之妙深得古人遗法,秀劲如北苑,朗润若高房山。烟云变减,咫尺千里,则李成郭

5〔清〕玉山草亭老人《娱目醒心编》,卷一,第二回。

6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编》,文集卷九叙。

7〔清〕鱼翼《海虞画苑略》,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2000年。

8〔清〕张庚《国朝画徵录》,清乾隆刻本,《国朝画徵录》卷上。

9〔清〕王拯《题董云舫比部麟所蓄黄孝子自画万里寻亲图卷》,《龙壁山房诗草》,卷十四,同治桂林杨博文堂刻本。

10〔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二编》,清光绪八年刻朱墨套印本,下卷。

图2 《寻亲纪程》 书影

图1 黄向坚像

11〔清〕秦祖永《续桐阴论画》,清同治三年刻朱墨套印本。熙之琉亚也”13。如故宫博物院藏《寻亲图》轴(图3),用渴笔干皴绘滇中剑川道上奇险景色,风格雄浑苍郁。黄向坚的山水上承明代吴门地区的画风,他的用笔主要受到文徵明细笔画法的影响,以干笔细皴为主,但喜用较直的长线条,偶尔也掺入含水较多的渲染。牛毛皴、披麻皴兼施,繁密细劲又不失柔和;画林木繁茂点笔丰富,气息青翠清新。

今存世的近百幅《万里寻亲图》有长卷、册页、挂轴等多种形式,画中基本都有画家的长题,详细记述了描绘的具体地点和作画时间等信息。其笔墨不以巧趣取胜,而以畅快雄强夺人眼目。他通过所描写的自然风景,表达了自己的切身经历与感受。

图13 黄向坚 寻亲纪程图卷(五)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图14 黄向坚 西溪柳寨图 纸本水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15 黄向坚 白日坡 纸本水墨 美国藏十二开册页之七

面对与江南风光迥异的西南山水,在疲劳困顿的旅途之暇,黄向坚也会驻足欣赏。对于这种险峻又迷人的风光,在旅途疲惫之余也感到十分新奇:“噫!万里以来,奇外之奇,险外之险,笔所未罄,到此恍然别有天地。”14面对滇池美景,他感慨“几令人心情豁然,讵非天开图画哉”15。西上宝庆,东顾湘水之时,有“江形如练,不啻银汉之亘遥天,惜莫得仙槎一泛”的暇想;置身极少被画家创作的黔地山水,他叹息这样被长久埋没的美景:“语云黔地山水不入画图,岂人所未见,遂致山水灵异,泯灭于荒陬僻壤耶。余图出以识之。”16以至于回乡之后,回忆起云南胜景苍山、洱海、鸡足山,他写下了“余奉亲归里,每遇登临,遥思万里山川名胜,历历在目。其点苍洱海之间,亭亭十九峰,形胜尤佳于滇南。窃为神往,仿佛图此”17。

这些几乎在每幅画作上都出现的长题,也记述了所描绘景色的特点和典故,如写关索岭“系入滇最险处也,羊肠一线,鬼国千峰。昔汉寿亭侯子征蛮至此,故名”18(图4)。写罗岷古刹“山绵亘于澜沧江之浒,上有古刹浮图,乃梁时有天竺僧跓锡于此而建者。存碣有云:僧或时起舞助乐,石亦皆舞,及后脱化去,鹤鹿时绕塔前,舍利生光。迨今丛林郁然,其下万山森立,即天竺群峰也,俗又称为小西天”19。(图5)写盘江“波涛汹涌,两岸陡峙,不能架梁,系铁索为桥。古称险隘,乃入滇最要害处也。城隅铜柱卓立,系伏波征蛮驻此”20。(图6)

黄向坚寻亲图中出现过的地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他自苏州到云南,或从云南返家路途中经过的;另一类是他至云南白盐井寻得双亲后、为筹集返乡路费在当地滞留期间观赏到的景致。

点苍山又名苍山、灵鹫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东临洱海,山顶终年积雪不化,故名点苍。共有十九个主要山峰,山峰间的山谷有十八溪。上海博物馆藏《点苍山色图》(图7)轴树石用花青、赭石混和,并掺以水墨敷色;用笔浑厚、沉郁苍翠;皴笔繁密,牛毛皴、披麻皴等兼施并用。点笔丰富,更显得树叶郁茂。塔楼屋字、城墙舟楫皆描绘细致。另一幅美国藏《点苍山图》(图8)则以轻松的笔墨勾勒出远处的众多山峰、山脚下的城池和近处的树木亭台,然后以花青、赭石和土黄掺水渲染,逸笔草草,用笔简率,轻松又不失灵动之意。远峰与近山之间以一水相隔,水面上漂过一叶扁舟。两图的构图视角基本一致,挂轴对城池、屋舍、行旅等细节描绘得更为细致。

图5 黄向坚 罗岷古刹 局部 纸本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

铁索桥位于关岭、晴隆两县交界的北盘江渡口,两峰对峙,一水中流,断崖百丈,崖壁如削,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经之道。两岸相距约八十米,水流湍急。铁索桥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用数十条铁链横贯两崖岩石上,上铺木板两重,两边有铁链护栏,方便行旅之用。后屡遭兵燹,几度毁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五十年(1711)两次重建。桥全长八十八米余。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盘江图》轴(图9),画面左下部江岸险峭,古树丛生,城楼巍峨,一座铁索桥横跨于盘江之上,与右岸的城楼相接;江中怪石林立,激流汹涌;城楼外一人手执雨伞,正欲进入城门;右边城楼外城堞蜿蜒,屋宇隐现,峰峦高耸。整幅作品气势雄伟,笔墨恣纵,把盘江的景色表现得真实生动,撼人心魄。作品构图自由率意,笔墨灵动洒脱,是一幅气韵生动、小中见大的佳构。而另一幅《盘江图》(美国藏十二开册页之六)(图10)从山峰和江流的另一侧面入手描绘,整幅画面色调清新雅致,以干笔淡墨皴擦悬崖石壁,后施以淡色渲染,展现出别样的情致风貌。另有一开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盘江铁索图》,构图布局与其十分相似,只是山峦的皴法不同,反映出画家在对待同一题材时,对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

亦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寻亲图册》中的《鸡足山》一开,作者自题云:“鸡足山在宾川州西境,峰峦如荆关笔致,峻嶒错落,耸拥参天,下达金沙江,迂回若带,予葡甸登颠,凭重不敢作振衣想也。”图中绘山峰数座,层峦耸翠,气势雄浑,山峰全由画幅左边伸出,取斜势,远处群峰以淡墨涂抹,重叠富有层次。一弯江水由远及近穿梭于群山之中,一小桥相连,桥下江水湍急,礁石峥峥,江流冲跌数折,颇为惊险,桥上一人匆匆而行。画家表现山石的笔法比较率意,用干笔勾、皱、擦山石,少烘染,似乱柴皴又兼有折带皴,山顶丛树亦由破笔

12侯文正辑注《傅山论书画》,187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西陵汪沄跋《黄端木岵屺图册》,《知不足斋丛书》第五集,上海古书流通处,民国十年。

14黄向坚《洱海鸡足山图卷》,香港北山堂藏。

15《金马碧鸡图》自题,宝迂阁书画录著录。

16《黄孝子寻亲图》第一册《思南府》自题,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17黄向坚《点苍洱海图》,十百斋本。

18黄向坚《万里寻亲图》第一开,张以国编,《春荣十卉——美国珍藏中国书画》,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19黄向坚《寻亲纪程图》卷第四,南京博物院藏。

20同18。点成,与画山石的技法协调。鸡足山位于云南宾川县境内,与玉龙雪山相望,金沙江傍山东流,西隔洱海与点苍山对峙,因“三岭前伸,一岗后距,俨然鸡足”而得名。鸡足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据传是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守衣入定处。

胜境关位于云南曲靖富源宣威岭,为滇、黔交界之处的重要关隘。关口有牌坊一座,坊匾上书“滇南胜境”。界坊西边朝向云南的三根楹柱长年干燥并带有黄尘;而东边朝向贵州的三根楹柱上则较为潮湿,长满青苔。这是由于气象学的昆明准静止锋造成两边的气候明显不同,正是“山界滇城、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黄向坚在返回苏州途中经过滇南胜境坊,当时正值冬日大雪,路途险滑,但是因为能和父母平安团聚共同返家,他的心情已经和来时对前路的迷茫不同,用文字描绘了独具魅力的滇南雪景和内心的喜悦之情:“归途次滇南胜境,坊值大雪,四望群峰璀璨,何啻琼岛瑶林。二亲在舆,虽冒寒不觉色喜,且梦乡关日迩,余不敢歌《行路难》也。”并在多本寻亲图册中描绘雪中的胜境。(图11、12)

在这些描绘滇黔风光的画面中,亦常见点缀有十分微小的背负行李、手持伞具的人物形象。(图13)这些人物形象多为孤身只影,或攀山登岭,或登桥涉溪,或冒雪下山,虽然仅具轮廓,用笔简率,都表现出了人物爬山涉水的生动形神。这些人物都是黄向坚寻亲路上自我形象的写照,既有表现他孤身自家乡赴滇道途中的情景,又有寻得父母后在滇南北上筹措路费的情景,还有他自滇南返回故里,与从弟向严奉双亲乘舆而行的场景。如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寻亲图》第五开《西溪柳寨图》(图14)中描绘赴滇途中江水横流,画家双手撑伞独立岸边,挺身昂首眺望着对岸高耸入云的山峰,他此时的心境正与画幅中自题文字相呼应,“溪流磅礴于石蹬问,足目相警,悉从无路处觅路.空山寥寂,野乌悲鸣,每为之彷徨泣下”,这种亲身经历体验之后的笔墨显得更加真实感人。由于西南的战乱,黄向坚在途中也多次遭到巡逻的兵士拦路盘查,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士兵好像理解了他的身份和目的,予以放行,他在画中如实记录了这些遭遇:“白日坡山径荒僻,树木鲜少,值象兵塞道,不及避之,持矛相向,张口呶呶,似解寻亲之语,真得放行。”(图15)向坚以这些简率又生动的人物形象贯穿于每幅画面中,成为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处在山水之间,既是山水的点景;另一方面人征服了山水,山水又成为了人物的衬托。这里的每幅画面皆是万里寻亲的真切记录,而非单纯的山水画,正如徐树丕在一本寻亲图册前所题的“孝子行踪”四字,准确地概括了画面的旨趣。

图12 黄向坚 滇南胜境坊 纸本水墨 香港至乐楼藏

黄向坚的画作用笔较硬,笔痕粗硬燥厉,且较为烦琐,体现出一位未受过系统绘画训练的业余画家的水平,时人对他的推崇与称赞多是出于他的人品和孝行。《山静居画论》中将他与徐枋、金俊明、扬无咎相提并论:“徐俟斋、黄端木之山水,金耿菴、扬补之之梅花,孤高绝俗,真士人画也。世皆以人重之,是不知画之妙。盖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者。”俞廉三亦赞其画“烟云变换、险怪离奇,笔墨之超,胸次之旷,足矣与徐俟斋并传不朽,不仅以艺重也”21。将黄向坚同被称为“海内三遗民”之一的徐枋这些品节高逸的遗民画家相提并论,正是说明了时人对于人品和画品相统一的看重。正如徐枋在书李于輹22收藏的黄向坚画册后提到:“黄孝子……为册者甚众……李氏忠孝世其家,故其所好在此而不在彼也。”23

寻亲图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据黄孔昭言:“凡遇高士名流,出以赏鉴。”24徐枋为画册题引首“神留宇宙”四字,亦数跋其画阐发孝行美德;被称之曰“今之所南”的戴易是徐枋的挚友,曾为寻亲图册题写引首;遗民徐树丕多次题跋写诗,并称赞黄向坚是“人间世忠孝榜样”;徐晟题赞其画其人有奇男子风骨;王时敏题其画册“咫尺万里”,并在家中观赏由黄向坚事迹改编的戏剧《万里圆》;抗清义士、败而僧装亡命的归庄,在黄向坚归家当年即为其撰《黄孝子传》。寻亲图后的题跋众多、不一而足,但都在诗文中感慨万里行程的路途之崎岖,其画是“出于忠孝至性”者之手。此后,也有不少人仿效黄向坚创作了寻亲图:如陆文虎寻亲图卷、力孝子寻亲图卷、朱仲嘉蜀道寻亲图等。

在当时朝代更迭的历史背景下,黄向坚的万里寻亲事迹“孝著丹青”,不仅仅体现的是一人对父母的孝心孝行,还蕴含着由孝及忠、敬父思君的崇高愿望和深厚情意。他的寻亲图在清初画坛影响甚大,那些信奉崇尚儒家伦理道德理想的人尤其是遗民士大夫,喜爱、宝藏、题赞其绘画,借以寄托和抒发明朝亡国之痛的复杂感情。

图9 黄向坚 盘江图 纸本水墨 贵州省博物馆藏

21黄向坚《万里寻亲图》后俞廉三跋语,张以国编,《春荣十卉——美国珍藏中国书画》,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22李于輹为“侍郎灌谿先生之孙”,按灌谿先生为李模。

23〔清〕徐枋《书李氏收藏黄孝子画迹后》,卷十,居易堂集,清康熙刻本。

24《黄孝子滇南寻亲图册》题跋,知不足斋丛书。

(本文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杨元元

猜你喜欢

孝子纸本
久病为何无“孝子”?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熊明非作品选
兰华生作品
梁健作品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孝顺的定义
《圣立义海》孝子故事史源补考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