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YOD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2017-03-28朱璨
◎朱璨
基于BYOD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朱璨
基于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基本思想体系,本文探讨了BYOD对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支撑作用,以及利用BYOD跨情境的无缝学习,协作正式学习及非正式学习,进行个性化泛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实施策略,以期为信息泛在时代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参考。
BYOD 信息素养教育 移动学习
一、引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为信息素养下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如今,信息素养作为一种综合素质,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获取收集,还包含了出版素养、媒介素养、科研数据素养等多方面,因而信息素养教育也越来越被国内外学界所重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由于在形式及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其职能和价值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与体现。对用户群体来说,大部分的用户缺乏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并且信息机构未能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建立起个性化的教育体系。
以“大物移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推动着全球产业进入大变革时代,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及新技术的出现也对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着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2016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中提出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是将移动设备与学习相连结,实现了多场合的情境性活动下无缝化、连续性的学习方式。BYOD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新兴数字化策略,具有促进教育发生真正改变的潜力,尤其是对进步主义教学法和学习策略的应用、教师教学工作的组织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与传递等方面有所推动。
二、相关研究成果
相关学者及信息机构在新时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及尝试。李懿等提出了关于移动学习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用体系,并从基础、通用及专业三个层次分析了实施方案;杨潇等指出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具有教学时间零散化、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等优势,高校图书馆应将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引入信息素养教育中,开发图书馆专用手机应用程序和数字化教学课件,应用二维码技术及微信、微博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手机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R a m K u m D a n g i等探讨了贝拿勒斯印度教大学图书馆利用S O U L:2.0的A P P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及信息咨询效率建立起了微视频案例库服务体系,学生将用微视频方式完整呈现解题思路和检索过程并上传至网络,教师通过观察视频中学生的声音、语气、操作演示的流畅性等多种信息并结合文本检索报告来综合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无论是相关学者的理论探索,还是教育机构的实践尝试,都可以看出新时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形式上的发展创新,极大提升了教育领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了信息素养的教育体系。然而,如何在信息泛在时代完善信息机构的服务,提升个人学习能力,更好的满足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需求,依然存在欠缺之处。而基于BYOD构建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策略,具有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关注BYOD下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培养,探索新时期信息素养的移动学习内容和方式,有利于助力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教育及学术等方面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
三、BYOD概述
(一)定义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是指人们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这种办公方式不受时间地点、设备人员、网络环境等限制。该观点由亚琛大学的BallagasR在2004年普适计算大会上提出。BYOD主要包括MDM(移动设备管理)、MAM(移动应用管理)及M CM(移动内容管理)。自带设备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新型信息服务理念信息设备与技术深入应用以及资源有效整合的综合性信息服务模式。BYOD最先被企业引入实施,最早且最普遍应用于移动办公领域,通常为企业允许员工利用自带设备接入企业内部网络,实现信息获取从而支持工作。
图1 BYOD
(二)特点
BYOD的优点在于自身的移动化、便携性及灵活性的特点,打破了工作场所的物理界限与时间界限,在节省了I T支出的同时,使员工能够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处理工作;BYOD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员工在将自己设备连接公司网络时可能会传播一些病毒软件,同时由于移动设备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在员工手中,企业无法掌控设备状态,无法限定设备的应用环境,由此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BYOD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
教育领域中,BYOD的应用通常指通过移动设备终端来获取知识,充分利用其可携带的特点来延展课堂及其提供的网络宏观学习情境,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对知识进行加工创造。BYOD能够实现移动设备下的无缝学习,实现不同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及教学策略的融合转换;BYOD能够满足各种学生群体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随着无线及3G、4G网络的覆盖普及,Ipad、Kindle等移动设备的兴起,各种类型APP的开发应用,通过BYOD在不同空间及特定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具有不可比拟的便利性。
根据2015年的一项研究,至少有42%的美国高校在2014实施了BYOD策略。2016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中指出“自带设备运动使学生能够利用他们熟悉的、用起来比较舒适的技术开展学习,为学生提供在学习上的更大归属感,86%的本科生都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他们希望能够使用自己选择的任何设备访问学习内容、做笔记、收集数据并经常与他们的同学和导师交流。”
目前,BYOD运动特别是在移动学习内容及方式上广受推崇并实现了发展创新。西佛罗里达大学创新研究所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案例。西佛罗里达大学创新研究所通过数字协作系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共享信息资源,这样他们就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学习讨论和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研究所进行课程研讨时,会应用到从外部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技术设备以适应自己的学习需求,然而其中一些会由于网络环境的限制被锁定,并且无法通过改变设备本身配置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研究所在课程学习问题探讨时注重协作性,因而需要一个可以简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信息共享系统,使之能够利用移动设备连接显示系统,而不必通过不具管理权限的硬件设备。创新研究所与第三方音视频系统设计和集成公司进行合作,通过认证和实施相应技术支持BYOD的数字协作。该研究所对数字协作系统的要求包括易于使用、灵活性、无线连接、无缝系统集成,实时视频会议和多媒体内容信息共享。最后,该研究所选择了来自科视数字公司的科视Christie Brio无线演示和协作系统,于2014年1月开始实施,它能够支持多媒体、多设备和多平台信息内容共享,无需额外的硬件或驱动程序,可以利用无线实时共享信息内容。作为这一进程的一部分,该研究所建立了一个单独的用户网络,从而能够通过移动设备连接系统。Christie Brio系统成功实现了允许学生将自己的移动技术设备带到创新研究所,通过登录到访客网络并开始共享。他们可以分享互动数字视频、演示文稿、电子表格和其他数字信息内容,从而协作学习、探讨研究问题和开发新想法。目前,该研究所计划实施第二个科视Christie Brio系统,使用更大的4K超高清显示屏,用于扩展空间。
五、BYOD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不难看出,BYOD在教育领域中实现了信息的多维交互,用户可以利用移动设备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学习,不再认为学习只是局限于固定地点的静态形式,而是多场合的情境性活动,是一种无缝化、连续性的学习方式。然而,这种应用方式下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同BYOD的种类及操作系统的兼容性、网络连接的稳定性等,BYOD建设的基础设施环境不够完善,并且存在包括如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也需要高校及信息机构从技术及规范方面予以进一步的保障。二是移动设备的使用会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处理好使用BYOD进行“学”和“玩”之间的转换,需要通过加强相应制度建设及提升个人能力培养等予以解决,否则BYOD难以发挥其学习效用。
因而,BYOD构建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能更好提升学生创新技能、数字素养等新时期相应技能,主要体现为基于移动设备来培养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学生获取到符合信息需求的学习资源并支持访问,利用移动设备在课堂上组织和实现交互功能,如测验、投票等,利用教育类移动A P P进行个性化学习内容的管理及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估,如内容分享、电子笔记等,将技术整合于教学策略支持,及时检验评估BYOD的应用效果。可以看出,BYOD并不总是围绕促进技术使用,而是更加方便泛在学习和提高生产率。A C R L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出,提高个人信息素养能力的学习者应当承认以新兴格式或模式表达信息所拥有潜在价值的模糊性,了解不同情况下的选择可供利用的不同信息传播方式。因而,BYOD的这种新型信息素养策略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契合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教育领域终身学习的发展中体现出了重要的地位。总体而言,利用BYOD信息素养教育策略创新培养学习能力,需要解决并实现如何无缝学习、协作移动学习以及在泛在环境下进行个性化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混合应用多种模式,实现跨情境无缝学习
BYOD带来的各种移动设备及移动应用,使得在这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可以根据不断发展的学习需求,将各种学习模式及技术无缝对接,从而融合了不同情境的学习方式,把“向资源学习”和“向人学习”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习群体,并且在构建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形态及学习过程等多方面都有所拓展。
(二)关注社会化学习应用,协作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
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不只依靠正式学习,利用BYOD特别是如SNS、Tag、RSS等一些社会化APP进行非正式的社会化学习,在泛在信息环境下,以多元化的方式实现了知识的转换重组、学习资源的共享交流,在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构建了学习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同时也要注重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不同情境中学习者的特征与社会系统的交互,以及在交互中学习者的决策机制,在这种交错的环境下,使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的学习过程更加连续。
(三)利用情境感知,实现个性化的泛在学习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一些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相应的信息挖掘机制满足我们对于学习的需求。利用BYOD使我们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学习信息,并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体现出了一种泛在的学习方式,使得对学习者所处环境感知成为可能,他们能够在环境中获取信息和工具设备信息,利用和情境相关的学习形式及资源,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六、结语
信息泛在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媒体及新技术成为获取利用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关注BYOD等新兴数字化策略的应用也是高校及信息机构等发展不可忽视的方向。基于BYOD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利用移动学习构建和发展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关注并探索了移动计算与E-learning的交集下信息素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也为实现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带来了机会。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