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海洋学科研实力调研与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

2017-03-28王玉娟华薇娜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 2017年1期
关键词:海洋学研究所印度

王玉娟,华薇娜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市210093)

印度海洋学科研实力调研与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

王玉娟,华薇娜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市210093)

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到印度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海洋学领域研究文献共4 257篇。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处理软件TDA(Thomson Data Analyzer)和可视化软件Ucinet,从各年文献量、作者、研究机构及学科、研究主题等角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定量的数据反映印度在海洋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展中印海洋领域的合作提供参考。

印度;海洋学;印度洋;文献计量;Web of Science

海洋研究是大国间政治、经济、科研等实力较量的重要因素,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印度三面环海,拥有总面积达8 249 km2的1 197个岛屿。其本土半岛深入印度洋1 600 km,拥有2.013×106万km2的专属经济区[1]。作为印度洋周边的唯一大国,这种地缘特点使得印度高度重视海洋领域的研究。由于印度洋在亚太地区的特殊战略地位,中国历来重视与印度在海洋领域的合作。2015年5月15日,国家海洋局与印度地球科学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和印度共和国地球科学部关于加强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气候变化、极地科学与冰冻圈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简称《备忘录》)。该《备忘录》的签署,为亚洲两个重要的海洋国家开展海洋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此外,印度作为中国“一带一路”[3]战略的重要沿线国家,中国将进一步以《备忘录》为契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积极开展与印度在海洋领域的合作。

海洋领域的论文发表状况是衡量海洋科研活动的产出状况、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从印度海洋学科研成果角度出发,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收集印度的科研论文,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印度科技论文分布状态。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印度海洋研究领域的来源期刊91种,本文选用“Oceanography”和“Ocean”以及“Engineering”等海洋相关学科字段,在Web of Science下的三大引文数据库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1900年至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00年至今)和A&HCI(人文艺术科学引文索引-1975至今)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到2016年6月6日,排除相关误检记录,共收集到印度海洋研究相关文献4 257篇,第一篇发表于1972年,时间跨度约45年左右,因而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处理软件TDA(Thomson Data Analyzer)和可视化软件Ucinet,从各年文献量、作者、研究机构、学科、研究主题等角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定量的数据反映印度在海洋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开展中印度海洋领域的合作提供参考。

1 各年文献量分析

对各年文献量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出印度在海洋领域研究中科研成果数量随着时间发展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出印度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情况和走势。图1和表1分别展示了各年印度海洋研究文献的发展态势和统计数据。

结合图1和表1,印度海洋学的文献始见于1972年,1972年至2015年的44年间,印度海洋学相关文献总体上呈现波动起伏的上升趋势。60年代以前,印度还没有从国家的角度来系统地开展海洋学研究,直到1960年,才成立了国家海洋研究委员会,专门从事海洋学研究[4]。随后,印度对海洋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开始觉醒,于1966年建立了海洋研究所。70年代印度海洋学的文献开始出现,但文献量不多,到了1980年以后,文献量开始增加,90年代增长速度加快,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峰224篇,可见印度海洋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根据图1显示的趋势变化,可将印度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图1 印度海洋学各年文献量趋势图

表1 印度海洋学各年文献量统计表(1972—1986年)

萌发阶段(1972—1979年):1972—1979年的这8年里,年均文献产出量为45/8=5.625,各年文献量增幅缓慢,印度海洋学研究处于萌发阶段。所查文献中,印度海洋学相关文献最早见于1972年,分别是巴巴原子研究中心的Doshi,GR等4位作者联合发表的(Sequential Technique To Study Distributions Of Some Fission Nuclides In Marine Environment)和喀拉拉邦大学水生生物学和水产院的Nataraja.P和Balakris.N合著的(Nature Of Attachment Of Lernaeenicus-Hemirhamphi Kirtisinghe To Host Fish Hemirhamphus-Xanthopterus C And V)[5-6],这两篇文章的被引频次仅为1,借鉴意义并不大。相比之下,1973年的7篇文献多涉及到渔业和海洋与淡水生物学,被引频次最高的达到38次,其学术水平和交流作用开始体现。

发展阶段(1980—2015年):这一阶段可分为稳定发展阶段和波动式快速发展阶段。1980—1999年属于稳定发展阶段。印度海洋学在1980—1999年间的年均文献产出量为2006/20= 100.3,文献量增长较稳定。1980年以来,年文献量均超过60篇,究其原因,1981年印度成立了海洋发展局,该局直属于总理办公室,可见印度对海洋研究的重视。当局组织海洋科学家对专属经济区进行研究分析,文献量随之增加。其后,国家海洋研究所于1981年1月26日在海底探矿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于海洋资源的研究成了重点研究对象[4]。同时结合国际形势,根据1982年12月10日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并于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印度可主张200多万km2的专属经济区,超其国土面积的2/3多,印度海洋学主题研究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期。经图1发现,2000—2015年阶段的年均文献产出量为2155/16=134.69,较前一阶段明显上升,因此可界定为波动式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印度政府提出了一项名为“展望2015”的海洋开发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开展可预见的、可实现的长期海洋监控,通过对前沿海洋科学的研究,加深对印度洋多样化运动的理解[7]。结合这一时期的文献量来看,2001年研究文献量较前一阶段开始回落,2004年降至71篇,而2014年达224篇。自2010年以来,文献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文献量均在150篇以上,文献量在总体上呈波动且快速上升趋势。

2 机构分析

经统计,印度海洋方面的相关研究的文献量不少于25篇的机构有30所,这30所机构全部来自印度,共发文3 529篇,占总文献量的80.90%,可将这30所机构视为印度海洋学的主要研究机构。印度海洋研究相关的文献量不少于25篇的30所机构情况如表2。表2还列出了各机构除海洋学之外的主要交叉学科。

由表2可知,印度海洋研究文献量最高的机构是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Natl Inst Oceanog),达1 340篇,约占总文献的1/3,遥遥领先其他机构,是印度海洋学研究的主力军。其次是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 Technol)、安德拉大学(Andhra Univ)和阿纳马莱大学(Annamalai Univ)以及科钦科学技术大学(Cochin Univ Sci&Technol),发文量均在100篇以上,其他25所机构的发文量均低于100篇。这30所机构中,有17所是与海洋研究及其相关管理机构,涉及到工业、渔业、地质、海洋技术和地球物理等。而在13所大学中有4个排在发文量的前5位,可见大学也是印度海洋研究不可忽视的主要力量。

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于1966年1月1日正式成立,是印度唯一的专业性海洋研究所。其研究领域涉及防务、渔业、海底原生矿物、海运、沉积物以及海岸带和印度沿岸港口的侵蚀问题,印度海底陆架和深海地区的勘探,污染物及放射性废物的无害倾倒等等[4]。与中国国家海洋局签署《备忘录》的印度地球科学部(Ministry of Earth Sciences)于2006年成立,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研究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技术和地震学于一体的综合科学。目前,中印双方在《备忘录》的基础上将开展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气相互作用、气候波动与变化、海洋生物化学研究和生态系统、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合作[2]。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其地球与海洋科学专业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学术声誉也比较高。印度理工学院浦那热带气象作为印度地球科学部的一部分,印度理工学院在海洋方面的研究比其他大学更具一定的优势。作为印度全国最大的研发机构的科学与工业研究中心,其下属的国家级研究所实验室——中央盐及海洋化学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地质研究所,一直走在印度海洋学研究的发展前沿。

表2 机构统计表(文献量>=25)

从表2可以看出,印度海洋学涉及到的交叉学科比较多,多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主要研究工程学以及海洋与淡水生物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很少。大学研究机构主要对海洋与淡水生物学、工程学以及地质学关注得比较多。其他机构因其各自特有的机构性质和特点,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印度中央海洋渔业研究所的发文多集中在渔业,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多集中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研究气象学和大气科学较多。而对遥感研究相对较多的机构有印度航天研究组织、印度海军海洋物理实验室、印度地球科学部以及印度空间应用中心。

3 作者分析

从Web of Science统计到印度累计发表海洋研究相关论文4 257篇,涉及作者13 670人次,其中高产作者主要集中在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和印度理工学院。参见表3,发文量最高的是印度理工学院Sundar,V,共发文57篇,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的Parulekar,A H以53篇的发文量紧随其后,40篇以上的作者共5人次。为了解作者间的合作情况,本文运用Ucinet进行作者合作的可视化分析,选择发文量不低于16篇的66位作者绘制合著网络关系图(删除7个孤立的节点),如图2所示。图2中的节点表示作者,连线表示其两端的两个作者存在着合作关系。节点的大小表示作者的中心度,节点越大表示与其相连的其他作者人数越多,连线越粗表示两端节点共现次数越多。

由图2可以看出,印度海洋研究相关文献涉及的66位高产作者中,7位作者有分散的现象,其余的59位作者间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合作关系,且有不少小的研究团体出现。在这59位作者中,印度地球科学部的Shenoi,SSC中心度最高,其与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的Shetye,S R和Shankar,D之间的连线较粗并形成了一个小的连通图,说明他们之间的合作较为紧密。发文量最多的印度理工学院的Sundar,V与其所在机构的Sundaravadivelu,R和Sannasiraj,S A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稳定。此外,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的Ansari,Z A、Parulekar,A H和Ingole,B S之间的连线较粗,也形成了稳定的机构内部合作关系。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的Sharma,R、印度航天研究组织的Sarkar,A和Kumar,R、印度空间应用中心的Basu,S 4人之间两两联系较为紧密,形成了一个小的稳定的研究合作团体。由图2分析可知,印度海洋研究作者间的合作比较成熟,所涉及的作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部分作者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且大部分是机构的内部合作,机构外合作较多的是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和印度地球科学部,此外印度航天研究组织和印度空间应用中心也与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也存在着一定的合作关系。

表3 高产作者信息分布表

图2 主要作者合作网络图

4 研究热点分析

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大致确定印度海洋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向,总结研究热点。经过查重、合并等相关处理,统计出词频不小于13的关键词累计43个,如表4。

就地理分区而言,由表4可知,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安达曼海的词频相对较高,其中孟加拉湾甚至高达119次。因此,印度洋及其下属的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可以大致界定为印度海洋研究的热门区域。究其原因,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奇特复杂的地貌、多变的气候、丰富的资源使得印度洋更具有研究价值。作为印度洋的主要属海和海湾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也自然成了重点研究区域。阿拉伯海海水中含有大量营养盐,使鱼类繁殖迅速,捕鱼事业得到了发展。同时蕴藏着丰富的可开发的海底锰结核矿物资源,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研究较多。孟加拉湾是热带风暴孕育的地方,对其气候波动与变化的研究比较多。安达曼海位于孟加拉湾东部,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经马六甲海峡的水上航线的重要部分,其沿马来半岛的海水适宜软体动物的生长,水产资源丰富。

表4 关键词统计表(文献量>=13)

续表4关键词统计表(文献量>=13)

经关键词词频分析,就研究主题而言,红树林的使用频次高达50,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植被适合生长在沿海地带,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生态系统方面,研究发现,红树林的生产对维持微生物食物链和营养再生贡献显著,同时还具有缓解海啸的重要作用。其次,沉积物的使用频次为44,也是业内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多通过捕获沉积物的方式,对沉积物类型、作用进行研究。而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间的季风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内容多涉及季风的成因和对季风环流、上升流、海表温度的影响。此外,海洋表面盐度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硝化、脱硝以及近年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稳定同位素中氮氧同位素等研究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8-12]。参见表4,研究方法多使用有限元法、神经网络法、数值模型等方法。

5 结语

自2003年以来,中国与印度关于海洋学研究的合著论文共48篇,每一年都有合著但多集中在3篇左右,2013年有所上升,2015年达到最高的8篇。与印度合著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其与印度阿纳马莱大学的合作最多。合作较多的机构还包括中国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海洋大学以及印度国家海洋研究所与印度理工学院,两国作者间的合作主题也较为分散。

本文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印度海洋学研究领域的4 257篇文献从各年文献量、研究机构及学科、作者、研究热点等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印度在海洋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希望为我国开展中印海洋领域的合作提供思路。

[1]时宏远.印度的海洋强国梦[J].国际问题研究,2013,03:104-119.

[2]王硕.中印签署海洋领域合作文件将在气候变化等方面合作. [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5-15/7279778. shtml.2015-05-1.

[3]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5:42-57.

[4]赵裕明.印度海洋研究所[J].海洋开发,1985,04:65-67.

[5]Doshi,GR,Krishnamoorthy,TM,SASTRY,VN,Sastry,TP.Sequential Technique To Study Distributions Of Some Fission Nuclides In Marine Environment[J].Archivio Di Oceanografia E Limnologia,1972,17:209-222.

[6]Nataraja,P,Balakris,N.Nature Of Attachment Of Lernaeenicus-Hemirhamphi Kirtisinghe To Host Fish Hemirhamphus-Xanthopterus C And V[J].Journal Du Conseil,1972,34:535-538.

[7]胡志勇.文明的力量:印度崛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6.

[8]Shankar,D,Vinayachandran,PN,Unnikrishnan.AS.The monsoon currents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J].PROGRESS IN OCEANOGRAPHY,2002,52:63-120.

[9]HAAKE,B,ITTEKKOT,V,RIXEN,T.SEASONALITY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PARTICLE FLUXES TO THE DEEP ARABIAN SEA[J].1993,40:1323-1344.

[10]Madhupratap,M,Gauns,M,Ramaiah,N.Biogeochemistry of the Bay of Bengal:physical,chemical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Bay of Bengal during summer monsoon 2001[J].2003,50:881-89.

[11]Boell,Anna,Lueckge,Andreas,Munz,Philipp.Late Holocen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Arabian Sea:Implications for winter monsoon variability[J].2014,29:778-794.

[12]Felton,Clifford S,Subrahmanyam,Bulusu,Murty,V.S.N.Estima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thickness in the Indian Ocean using Aquarius Salinity[J].2014,119:4200-4213.

2016-1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洋强国科研实力的情报学分析及海洋学领域学科导航的构建”(13BTQ04)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海洋学研究所印度
《海洋学研究》征稿简则
睡眠研究所·Arch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iPath在生物海洋学中的应用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跟踪导练(一)(6)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