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得结论,无反则正不显

2017-03-28李晶

求学·素材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顺势变通黛玉

李晶

对比论证代表了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将矛盾和具有差异的双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与比较,从而揭示论点的本质。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不失为一种实用、高效的写作方法。对比论证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古今、中外、真假、善恶等,都可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强化论点,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同样,在使用素材时挖掘可进行对比的方面,也会让我们的文章内容丰富、充实,具有说服力。因此,对比既可以是论证的方法,也可以成为素材运用的方法。

方法 {小人物与大环境对比 }

许多考生在考场上喜欢运用一些耳熟能详的素材,这种做法利弊参半。其优势在于,材料熟悉,考生容易想起并使用;劣势在于,若素材角度单一、没有新意,易使文章落入俗套。因此,使用这类材料要尽可能挖掘其中符合全文立意又新颖独特的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与解读,从而使全文做到既贴合题意又能令读者耳目一新。

在具体行文过程中,考生可以尝试从人物性格、境遇出发,将其言行风格与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这样相对来说容易找到对比论证的切入点。

【案例示范】

忧的根源是爱,爱的产物是忧,因为爱得热烈,所以忧得深切。

读《红楼梦》,黛玉永远是最美的一道风景。她不是花园里的一株芙蓉,而是大观园里的一株湘竹,清清冷冷地立着,桀骜、纯净;她不是贾府里的小姐,而是大观园里的潇湘妃子,凡尘俗世牵动不了她,一旦她的信仰消失,她就如娥皇女英般追随信仰而去。千般红颜、万般才情,都是点缀她纯净心灵的钻石。

……

清清冷冷的大观园里,唯独黛玉的爱情最为热辣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她才更显寂寞。在“花谢花飞花满天”的情景中,大家欢声笑语,唯有黛玉独倚花锄,泪水和着“红消香断有谁怜”涌出,叹息伴着“他年葬侬知是谁”飘向远处。

——《忧与爱》

【技巧点拨】这篇文章使用了一则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红楼梦》,作者借林黛玉这一人物,阐明了忧与爱的关系,主旨鲜明,论证充分。在使用这则材料时,作者另辟蹊径,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作者将人物置于社会环境之中,将二者进行比对,将黛玉的脱俗与贾府的世俗、黛玉爱情的热辣辣与大观园环境的清清冷冷、黛玉落泪叹息和其他人欢声笑语进行了对比。在小人物与大环境的对比中,“忧与爱”这个论题被完整而又辩证地展现出来,虽是人人都熟知的材料,但作者写出了新意,也写出了深度。

方法 2 { 同类对象 横向对比 }

横向对比,就是将两个或以上同类的对象进行对比,这种方法能有效体现对比的深度。若仅仅是同类对象的堆砌,就会让论据显得单调和缺乏說服力。这时,考生可以将事例进行对比式列举,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选取、整合素材并加以充分论证,这样就能有效充实文章内容,丰富文章内涵。

【案例示范】

很多人陷入窘境却不知醒悟,因不会顺势变通而失败。项羽被围时,只会仰天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没找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只能归咎于“时不利”。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对不会顺势变通的末路英雄的惋惜和批评!

顺势变通,理想的风筝才会飞上天,并飞得又高又稳。薛宝钗面对飘飞的柳絮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大千世界,变化无处不在,善于顺势变通者,才能铸造辉煌。

勾践能屈能伸。他被吴国打败,处于劣势,却能刻苦自励,矢志不渝;他放低自己,卧薪尝胆,积极备战,终于雪耻复国。

苏轼豪放洒脱。政治失意,他被一贬再贬,却能在被贬之地救灾治水,为民谋利。被贬黄州时,他还能听江上清风,赏山间明月,因领悟变与不变的哲理而畅然释怀;他宠辱皆忘,超然物外,“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多有建树。

——《顺势致远》

【技巧点拨】本文中,作者先借助项羽之例,说明了“不会顺势变通而失败”的道理;紧接着,作者又连用薛宝钗、勾践、苏轼等例,强化了“善于顺势变通者,才能铸造辉煌”这一观点。文中涉及的素材有成败、古今等,丰富并颇具代表性。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观点明晰,材料丰富,详略得当,论证有力。

方法 3 { 同一事物 纵向对比 }

纵向对比,是指把同一事物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方面拿来对比,这样能够有效地拓展对比的广度。这种方法在选取材料时较易找到适当的对比点,从而让考生有话可说。考生行文时若注意灵活组织材料,找寻所写对象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方面的差异,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论证,定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案例示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悠悠华夏史,上下五千年,创新的理念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勃发奔涌,于星光璀璨的驿站隧道里大放异彩。它直面顽固守旧势力“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叫嚣责难,深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至理名言。

商鞅阐述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真谛,力推新法,富国强兵,泼墨创制了一幅恢宏磅礴的战国画卷。大地早非赵宋有,介甫新政留诗篇。王安石正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造成的时局危艰,饱蘸“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雄浑胆气,勾勒诠释了一篇“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盛世史诗。他指点江山、忧乐天下的使命抱负,至今萦绕于华夏故国苍茫的天际。无独有偶,刻舟求剑、故步自封的材料故事也屡见不鲜。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帝国闭关自守、愚昧无知,上演了一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情戏剧。天朝上国,当遭遇到“船坚炮利”、沉沦至“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险滩恶水的时候,唯我独尊演绎为无力回天的心力交瘁,南柯一梦终于被击得支离破碎。邓小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命题公理早已经被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所印证。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在龙的传人心灵记忆深处熠熠生辉。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流淌飘荡在治国理政范畴层面的上空,溢满魅力芳菲。

——《板桥书法折射的创新力道》

【技巧点拨】本文构思精妙,始终围绕中国的前世今生叙述。作者运用了多则事例,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作者先从正面论述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创造国富兵强的盛世,接着从反面说明清统治者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终落得心力交瘁、国破家亡的下场,再论及改革开放,带给国家发展的巨大契机。材料从古到今,贯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在一步步推进中,在正反两方的对比下,充分阐释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论点,磅礴大气、气势充沛,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顺势变通黛玉
“致命”的前滚翻
一代倾城逐浪花
顺势
品潇湘妃子
顺势逆击
事不凝滞 理贵变通
顺势
数学变通
刻舟求剑
偷来梨蕊三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