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基文:未触而丧的总统梦

2017-03-28

东西南北 2017年5期
关键词:潘基文修宪支持率

突然退出,潘基文何以不竞选韩国总统?其实就两句话。第一、对韩国政界失望,不屑于与他们同行;第二、虚假报道、人身污蔑,给他、家人以及联合国留下了巨大创伤。这明摆着是批判韩国政界和政治权术啊,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2月1日,回国仅20天的潘基文宣布他不会参加下届韩国选举,理由概括起来就是,他受不了选战的那一套。

那么,潘基文受不了选战的哪一套呢?

潘基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弃选是因为“政坛部分陈腐狭隘的利己主义令人感到极度失望,与这些人同行毫无意义”,另外“在各种虚假报道、几乎毁灭人格的污蔑中,纯粹的爱国之心和抱负已荡然无存,给他本人和家人以及供职10年的联合国的名誉留下了巨大创伤。”

要参选总统但却受不了选战的那一套,一个老资格政治家拿出这种理由不免让人感觉有些敷衍,不足以取信于众。显然潘基文弃选还另有原因。

一个韩国精英的成败

过去的10年里,潘基文达成的瞩目成就包括促成巴黎气候协定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LGBT权益等。然而当他的继任者、葡萄牙前任总理古特雷斯就任时,要接手的却也算得上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叙利亚局势持续恶化;朝鲜核问题悬而未决;南苏丹面临人道主义危机;难民还在持续登上欧洲大陆;恐怖主义在全球荼毒……“我们在叙利亚面临的可谓一场大型的失败。”潘基文在2016年12月16日的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

上任之初有意对联合国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潘基文在任期结束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促成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从叙利亚到乌克兰,联合国的调停作用全部失灵,取而代之的则是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大国角力。

批评者则指责潘基文缺乏领袖气质,认为他是一个没有魅力、决策力和创造力的平庸秘书长。“幸亏他还懂得将权力下放,因为正如你所见,如果没有一个团队协助的话,他将一事无成。”一位联合国雇员说。

潘基文对这些批评不屑一顾,他常常对自己的助手说“西方媒体对他的不公平报道”只是因为他是个“讲不出地道牛津式英语的东方人”。有關潘基文“脾气暴躁”的八卦也在联合国大厦内广为流传:据说当会议遭遇瓶颈或是有下属提出不同意见时,他就会立马爆发,搞得没有人再敢和他轻易四目相对。

尽管争议不断,但潘基文的个人故事却充满了励志元素。6岁那年,朝鲜战争的爆发让潘基文一家成为战争难民,靠美军的救济才勉强活了下来。直到今天,潘基文还保留着一张小时候的黑白照片,这让他随时能够回忆起苦难的童年,这段经历也让潘基文对于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小到大,潘基文都是班里的尖子生。他的个人腾飞史在某种程度上与韩国这个国家从战后一穷二白到亚洲制造业大国的崛起路径相重叠。2016年3月,当他前往中东访问时,他的助手极力推荐他利用四个小时的休息空档前往约旦著名古迹佩特拉,约旦国王也提出作陪,但他最终拒绝,选择前往位于叙利亚边境的一处难民营探访。潘基文立志成为下一任韩国总统的野心不言自明。

潘基文的一位助手透露称潘基文已经为此筹措长达一年。最近几个月里,韩国在任总统朴槿惠不断爆出的丑闻让这个国家陷入政治旋涡,也让潘基文“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想法一步步浮出水面。

那到底是什么让潘基文这么快就放弃了他的总统梦呢?

丑闻缠身 应对泛力

对潘基文来说,他在联合国的10年任期可能是简历上的重磅加分项,也有可能成为给他带来各种丑闻的麻烦来源。

就在潘基文启程回国的前一天,纽约法院1月10日以行贿罪向潘基文的弟弟潘基尚和侄子潘周贤提出指控。长达39页的法院文件显示,潘基尚及其儿子潘周贤涉嫌合谋企图收买中东国家的官员。报道没有透露此案的更多细节。

但英国广播公司(BBC)披露案情称,曼哈顿总检察长巴拉拉称,2013年初,韩国一家建筑公司庆南企业债台高筑,试图出售一个在越南的大厦,就委托潘氏父子帮忙代理业务,大厦售价高达8亿美元,佣金为数百万美元。潘基尚当时是该企业的一名顾问,而儿子潘周贤在曼哈顿开了一家房地产经纪人公司。

潘氏父子接下“这个活”以后,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寻求与中东国家的政要会晤密谈促成这事,同时以数百万美元贿赂一个中东国家的官员,诱使该官员利用政府主权财富资金购买庆南企业的建筑项目。

据韩联社报道,这件事情最终没能成行,庆南企业也于2015年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其会长自杀。韩联社还透露,中东国家是卡塔尔。

曼哈顿总检察长巴拉拉指控说,“这种所谓的贿赂和欺诈计划侵犯了所有相信诚实和商业业务透明的人们,并提醒我们,给纽约市带来国际腐败的人将面临美国执法的审查”。目前,潘氏父子被控犯有腐败、洗钱等多项罪名。

1月11日,准备启程返回韩国的潘基文在纽约机场表示:“对于我家庭中关系亲近的成员卷入这样的事,我感到很困惑和难堪。目前的情况给很多人添了麻烦,我感到很抱歉。”他同时再次强调自己“毫不知情”。

胞弟涉嫌行贿只为其一,第二桩丑闻是潘基文在担任外长时受贿。韩媒此前有关于其在卢武铉政府任外交通商部长官时收受贿赂的报道。

机会主义者的担心

当然,身陷丑闻旋涡也只是潘基文弃选的小困扰,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怕败选晚节不保。所以做出弃选的决定可能是潘基文自身的机会主义性格决定的,同时与低迷不振的支持率、模糊的政治定位以及不当的选举策略等因素有关。

潘基文突然决定弃选与其自身的性格个性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潘基文都没有明确公开表态是否参与总统选举,其始终抱着一种观望选举情势的态度。他并没有做出候选人应有的行动,真正地投入选举之中——比如明确地在政治势力中站位以巩固自己的底盘、清晰地提出自己的政见蓝图。

潘基文虽当过多年的外交官,有一定处理涉外事物的能力,但在处理更重要的內政问题上基本可以被视为“政治素人”。潘基文在韩国的外号是“油泥鳅”,即形容他只会左右逢源,力求谁都不得罪、向各方讨好。但是政治选举和外交不同,民众并不希望看到一个政见空泛的“老好人”,而是进步倾向也好、保守倾向也好,要有自身明确政治理念的参选人。

潘基文顶着“联合国秘书长”这一光环,在支持率数一数二的时候曾就参与总统大选发出过很多暧昧的暗示,卸任后看到光环逐渐消失、支持率低迷不振就决定放弃,这说明潘基文并没有一个明确而又坚定的政治理念,缺少政治搏斗中必不可少的“原则性坚持”。

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应该努力推动和改变不良的政治现状,而不是信手拈来地等待良好的政治环境的出现,以便让自己去施展。此外,当面对亲属涉嫌贪腐的疑惑时,潘基文除了简单地否认事实并要求对方道歉外,并没有拿出更真诚的态度对国民做出详细的说明。这些举动都表明潘基文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支持率低迷不振也是弃选的直接原因。潘基文在回国前民调还保持在20%以上,作为保守势力的唯一代表与文在寅一争高下,并曾呈现出两强对决的局面。但潘基文回国后,受制于亲属涉嫌贪污、自身不够亲民、政治站位不够明确、政见过于空泛等种种争议,其支持率开始明显下降,并和文在寅的差距不断拉大。

再加上文在寅在潘基文的老家忠清道获得不少的支持率,这些不利的选举情势对潘基文决定参选的信心无疑是一个严重打击。本身就非常实际的潘基文很容易想到在可能提前进行总统选举的紧迫期限里,自己很可能在做“无用功”,再加上没有稳定政党势力的支持,资金和人力的成本负担变大,这些因素都是促使潘基文决定弃选的直接原因。

而模糊的政治定位和空泛的政见是弃选的根本原因。潘基文自称为“进步的保守势力”,这一模糊不清的政治定位让一些铁杆民众对其失去了期待,让一些政治势力失去了与其合作的耐心。韩国政界对于潘基文提出的“政治大联合”和“修宪”等可操作性并不强的空泛构想反应普遍冷淡,原本想与之合作的保守势力政党(正党)和进步势力政党(国民之党),都因其立场站位不稳而逐渐弃之远去。

更重要的是,潘基文的内政处理能力本来就备受质疑,而他又围绕如何实现“国家团结”和“政治变革”拿不出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见措施,并企图用“修宪”对自己这一短板进行掩盖,在反对势力不断就其内政能力进行施压的情况下,潘基文应对显得十分被动。再加上处理亲属涉嫌贪污的问题上也很被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拉低了潘基文的支持率,这是潘基文决定弃选的根本原因。

不当的政治策略是其弃选的催化剂。总统选举前实现“修宪”是潘基文多次强调的政治主张,因为他认为不“修宪”只换届总统,无异于从“朴槿惠霸权”过渡到“文在寅霸权”,因此有必要大选前进行“修宪”,实现“总统外治、总理内治”(半总统制)的分权构想。

就在潘基文宣布弃选的前一天(1月31日),他还突然召开记者会强调修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议建立“修宪促进共同体”,希望所有同意修宪的党派人士加入其中。其实,潘基文提出“修宪”这一政治策略的根本目的在于集合尽可能多的力量,一起围堵反对修宪的民主党文在寅势力。但潘基文提出这一“先修宪、后选举”的逻辑顺序,很容易先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制:即给民众一个“不修宪就不会参选”的隐含性政治承诺。但当前“修宪”是否需要,韩国国内的民众和政党还抱有较大争议,支持现行宪法的比重与支持修改宪法的比重差异不大,这便说明即便进行修宪,也是需要花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投票的。“修宪”在民间和政党间争议性很大的情况下,按照严格的修宪程序是不可能会那么快就通过完成的,这便说明潘基文提出“修宪”这一政治策略在可操作性方面是存在问题的,这一不当的政治策略加重了他的参选负担,成为其不得不决定弃选的催化剂。

(综合摘编自《看世界》《环球》、国际在线、观察者网)

猜你喜欢

潘基文修宪支持率
普京:修宪不会导致寡头政治
《CNN》特朗普支持率创新低
修宪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