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再把生态文明当口号喊了

2017-03-28贾卫列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河长文明污染

贾卫列

“先污染后治理”是个旧得不能再旧的话题。然而,近期一些地区持续大面积重污染天气再度把这个问题推到我们面前。

发达国家虽然在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六大污染事故”“八大公害”“十大污染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历历在册。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各地发展的实践用无情的事实说明,我们还是踏上了这条路。

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正在侵蚀中国发展的根基,使中国步入史上污染最严重的时期。面对环境污染问题,顶层设计已经明确走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模式之路,国家频频推出治理措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以及号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等陆续颁布。然而,多年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对“利”不择手段的追逐,加上地方管理体制缺陷、管理方法和考核制度落后及监管执法不到位,使“法”在“利”面前缺乏约束力,不合理的排放和违法偷排不断增加成为各地普遍现象,就是在重雾霾来临时的限停产措施下,一些企业依旧顶风生产、排放不减。一些地方甚至存在“先污染不治理”的现象。

“部门利益、集团利益、地方利益、个人利益”当头是造成污染肆虐的根本原因。“生态文明”在一些地方被当成政治口号来喊,地方主管部门拿生态文明当纸面上的政绩,地方政府则以此作为争取更多资源的理由。

如果“钱越挣越多,幸福感越来越低”,社会发展的意义何在?非常时期用重典,地方政府有必要紧张起来,严厉打击环境犯罪,打破利益集团对经济发展的左右,加强環境基础设施建设,防控环境风险。要大力加强各级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的力度,同时彻底改变GDP至上的考核方式、破除部门间各自为政,严格行政问责制度。

“生态文明”不是没有好榜样。浙江省的“五水共治”,运用系统思维、打破政府行政壁垒,从省到县建立工作机构,强化领导责任担当,各地根据省里统一部署细化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通过电视、报纸和新媒体等专题节目揭短亮丑,从制度层面让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中,31个省级行政区党委或政府“一把手”将有一个新头衔:“总河长”。河长制终结了过去“九龙治水”的局面,有望实现“河长治”、水常清。紧接着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指标设置突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生态文明建设考评有了新标尺。新的治国理政价值观念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再用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去建设生态文明,继续念歪“生态文明”这部真经。

(作者系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河长文明污染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对不文明说“不”
图说河长制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