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山区森林文化资源及其保护

2017-03-28何义发

湖北林业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何义发

摘 要: 本文以位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恩施山区为研究背景,在查阅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到有关职能部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特色村寨等地走访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和统计资料。分析了森林文化资源禀赋现状,揭示了恩施山区森林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阐述了森林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恩施山区森林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森林文化;现状;对策;恩施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7)01-0078-05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在对森林的认识、利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恩施州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这里居住着土家、苗、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素有“鄂西林海”之称,是中国中西部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这里多种文化的积淀,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森林文化现象。这里地处三峡库区,是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该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把这一区域纳入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研究、挖掘、继承和发扬民族地区优秀的森林文化,对于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不断增进人们对于森林乃至于大自然的了解、认识和感情,自觉地关注森林,保护森林,丰富和发展森林资源,把文化的力量转变为发展的动力,推进美丽恩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恩施山区森林文化资源禀赋

1.1 树种文化、古树名木,动物(鸟类)资源

恩施自治州属于鄂西南山地,主要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地理坐标: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总面积24 061 km2。属中国阶梯地形的第二阶梯东缘,是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全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最高海拨3 005 m,最低66.8 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且有雨热同季和多种土壤类型的特点,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第四纪冰川时期, 未直接遭受冰川破坏而成为第三纪动植物的“避难”之地。毗邻于湖南的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以及本省的神龙架保护区和后河自然保护区,动物的迁移生活导致恩施州动物种类和数量更多。境内有种子植物178科939属2 768种,分别占全国总科数的59.1%、总属数的31.6%、总种数的11.0%,占湖北省总科数的89.0%、总属数的69.3%、总种数的50.0%,是全国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之一。

古树名木资源是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树指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主要是指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一般也有百年以上。在加强生态建设,弘扬生态文化,构建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进一步研究古树名木及其保护,意义重大。具不完全统计,恩施州现存一级(即5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达299株,其中裸子植物149株,被子植物150株,分布于恩施州的八个县市,其中1 000年以上的古树有32棵。

恩施山区动物资源丰富,有146科50余种,分别占全国动物总科数的93.5%和总种数的23.91%。脊椎类动物32目89科350余种, 哺乳类动物8目20科60种,无脊椎动物130多种,爬行类7科25种以上,两栖类5科20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陆生野生动物50余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90余种,经济动物30余种。如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华南虎和金丝猴;二类保护动物有称猴、穿山甲、云豹、豹、香璋、毛冠鹿、白冠长尾锥、红腹角锥、中华秋沙鸭、大鱿;三类保护动物有大灵猫、小灵猫、璋、霞羚、红腹锦鸡等;省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狼、赤狐、貉、黄腹融、狗灌、猪灌、毛冠鹿、赫腹松鼠、豪猪、白鹭、杜鹃、画眉、红嘴相思鸟、王锦蛇、眼镜蛇、尖吻腹、黑斑蛙、棘腹蛙、中华大蟾蛛等。

1.2 民间生产生活中对森林的利用

(1)饮食方面。恩施各族人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面和生产活动中利用森林过程中形成的积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森林文化。恩施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各族人取之不尽的食用原料,他们利用森林中各种植物制备许多极具本民族特色的食物,丰富了他们的饮食文化。各族人民利用竹笋、树叶、植物根茎、汁液等制作各具民族特色的食品。另外,箬叶包粽子、油茶汤、根巴粉、神豆腐等,是人们利用植物资源的有力证据。

(2)衣饰方面。用树叶、树皮为衣,曾经是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事实。古籍中很早就有关于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以树叶树皮为衣的记载。各族人民还用竹木制作头饰等用品,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裤脚,在裤脚上刺绣树木、花卉、鸟一类的图案。

(3)居住方面。恩施地区的各族人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森林中盛产的竹木制作具本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土家族干栏式吊脚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杂物。吊腳楼一般都背靠青山、依山而建,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防避虫蛇之害的特点。另外长廊式的建筑“风雨桥”,也是各族人民利用森林资源的杰作。

(4)生产生活工具方面。恩施地区各族人民就地取材,用竹木制作了许多生产工具。如渔猎工具有弓箭、竹签、弹弓、竹矛、竹弩、鱼篓等,竹木制农具有点种棒、锄、耙、竹刀、水车、扁担、竹畚箕、竹筐、竹背箩、挑箩、竹簸箕、竹筛等,还有许多民族的纺车也以竹木为主构件。还利用竹木制作了许多极具民族特色的生活器具。竹木制炊饮具有筷、碗、竹甑、蒸笼、水瓢、竹勺、筷笼、火盆火筒及竹酒杯、酒壶、打茶筒等,竹木制家具有桌、椅、凳、床、箱、枕、席、书橱等,盛物具有提篮、竹篮、竹篓等,还有背水竹筒等等。此外,还用竹木搭建简易桥梁,制作木船、竹筏,用于通行和运载。

1.3 民间习俗与森林文化

(1)神林的崇拜。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认为“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如来凤县大河镇的徐家寨,山林里有数百棵古树,最老的一棵楠木,树龄500年以上。古树平均树龄200年,最大胸径100多厘米,树高30~50 m。山林里有楠木、梓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山林里一棵梓木,树根苍劲古朴,树干高大挺拔,树皮纹理清晰,被村民视为镇寨之宝。更为珍贵的树木当是山林里的红豆杉,“千年梓木万年杉(杉树),抵不过红豆一枝丫”红豆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十分珍贵。

(2)神树崇拜。鄂西南少数民族在与森林的长期相处中,他们认为高大而古老的树木具有“灵魂”,能够对人类起庇护作用,而把他们作为“神树”加以崇拜,可以保佑民众平安吉祥。如古银杏、古水杉,每到清明节或者大年三十,在树上挂红、烧香祈愿,成为当地一种民间习俗。

(3)动物的崇拜。恩施山区原始森林茂密,最适宜亚热带动物生息、繁衍。对森林动物的崇拜也是森林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把“白虎”作为土家族的图腾,把喜鹊、燕子作为吉祥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喜庆、吉祥、好运的象征。

除此以外,恩施山区各族人民特有的婚恋习俗、生育习俗、丧葬习俗和节日习俗均与树木、森林以及花草、鸟兽等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表现男女爱情的歌曲《柑子树》、《木叶情歌》,婴儿使用的摇蓝,丧葬用的棺木材料等。

1.4 与森林文化有关的艺术

恩施州民族艺术丰富多彩,是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恩施州八县市有南、堂、灯、傩、柳子等五大戏剧;具有代表性的歌舞花灯有耍耍、地盘子、喜花鼓、靠灯舞、花鼓灯、鼓儿车等;民间舞蹈有莲湘、肉莲响、摆手舞、茅古斯舞、铜铃舞、傩舞等;传统民间歌曲种类繁多,编辑成册的灯调有100多首,小调有210首多,号子有100首,山歌有114首,田歌有117首,风俗歌有135首。民间艺术的传承、传播及创新运用正在引起重视并得到发展。如恩施大峡谷景区的四幕山水实景剧《龙船调》,以土家族青年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土家族民歌唱腔为主要音乐元素,采用现代灯光、音响技术,打造出场面宏大、音乐优美、灯光绚丽、情节感人、民间音乐风格浓郁的音乐剧。使土家族民间音乐得到一定程度的艺术拓展与创新。此前,许多山歌、小调、灯调、哭嫁歌、撒叶儿嗬等民间艺术形式已在恩施各旅游景区得到精彩展示。这些文艺形式都有森林、树木、花草、鸟兽等方面的素材,也有许多反映恩施各族人民热爱森林,保护环境的民风民俗。如电视剧《丛林无边》以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为题材和外景地。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柑子树》、《桂花林里是家乡》、《紫竹林好歇凉》、《打树名儿》、《十二月花名》、《十月采茶》、《石榴开花叶叶儿青》、《兰草开花叶叶儿翠》、《四川下来三条河》、《砍柴摸砍桐子树》等等。多种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手工业产品成为旅游景区的佳选,如西兰卡普织锦、根雕、茶海,羌寨麻柳溪精致的竹编工艺等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推广,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如恩施土家族著名画家商守善教授等一批草根艺术家,把反映恩施山水森林作为他不竭的创作源泉,创作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1.5 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恩施州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拥有国家5A级景区1个:即巴东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4A级景区7个:利川腾龙洞、恩施土司城、大峡谷、梭布垭石林、建始野三峡、咸丰坪坝营生态休闲旅游区、唐崖土司江山黄金洞;3A级景区1个:恩施龙鳞宫。目前已开放的自然景点有23处,历史遗迹有10处,民风民俗有5处,人文建筑有6处。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州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33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是恩施州重要的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全州正在建设和待开发的森林文化旅游景点无数,农舍村寨、花卉果木、森林形成了点、线、片,景与景相连的森林文化特征,潜藏着大量的人文资源和经济资源。森林文化旅游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恩施州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恩施地名与森林文化

恩施州以树木和花草为元素命名的地名很多,反映了当地人民对森林朴素的情感,如白杨坪、枫香坪、青树子、核桃坝、麻柳溪、漆树沟、花果坪、林木子、竹园坡、楠木园、桐子湾、绿葱坡等等不胜枚举。其中,以白果为地名的较多,如白果(乡、村、组)、小地名有白果树、白果坪、白果坝等,足以说明白果树(银杏)在恩施山区分布的普遍性以及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2 恩施山区森林文化资源的特点

(1)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结合,产生森林文化的多样性。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是全国中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多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的多样性也十分明显,无论是森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均具有多样性。

(2)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催生森林文化的独特性。这里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是西南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之一,属武陵山区,独特的地质地貌与气候条件,自古以来,这里多民族相融共存,依山而居,生產生活离不开森林资源,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孕育了独特的森林文化。

(3)物质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彰显森林文化的珍贵价值。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仅在衣食住行,而且在精神文化领域,形成了诸如竹文化、松柏文化、花文化等独特的文化现象,提升和丰富了森林文化的内涵,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4)森林文化的传统利用对接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森林文化的可开发性。区域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区域文化,探索了森林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山水相依,以林为伴,随遇而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态文明为森林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发森林文化资源,为繁荣特质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3 恩施山区森林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恩施山区有着丰富的森林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木文化、竹文化和園林文化。但是,近年来,在森林艺术方面,创新很少,恩施州是森林资源多且独具特色,但在保护、挖掘、传承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森林文化理论很少有人开展研究,可以说还是空白,对森林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自然科学的保护与利用方面,也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多维度的研究。

(2)许多地方传统森林文化濒临灭绝,没有人去抢救。现在文化部门抢救的,只是具有突出特色的地方文化,没有资金、也没有能力去关照地方传统的森林文化以及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民间艺术。这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传统的森林营造管理技术、森林产品加工工艺和艺术。例如,传统木制品工艺技术,雕刻艺术等后继无人。

(3)森林文化中的纯精神产品少,尤其是森林文学、森林音乐、森林绘画等几乎是空白,而园林艺术、森林食文化等要么吃老祖宗饭,要么就是照搬西方套路,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在,大家关注的都是能迅速商品化的森林产品,没有人去关注纯精神的东西。

(4)森林文化宣传教育是个空白。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森林文化宣传教育,尤其是缺少森林美学、森林伦理、森林哲学等纯森林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普通百姓、各级领导、林业人自己,很少有人深入了解森林文化。也就是大家享受到了森林文化,也不知道这是森林文化的成果。由于缺少森林文化宣传教育,全民森林意识淡薄,破坏森林资源换取GDP的增长,恣意破坏森林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如野生兰花不复存在,野生红豆杉被大量非法采伐,大树进城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等现象应引起重视。

(5)森林组织与制度尚需完善。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行为方式还不尽规范、合理,森林有关的法律法规往往执行力不够,问题多多。

4 对恩施山区森林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1)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

一是政策法规体系,包括区域森林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等方面;二是森林文化产业体系,规划好森林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布局。包括森林旅游业、森林物质文化产业的创新、森林文化创意产业等;三是宣传教育体系,加强森林文化教育,培育珍爱森林的感情。包括森林博物馆、森林文化馆,森林文化节庆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大力宣传林业发展。通过文学、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音乐等多种文化形式,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四是森林文化保障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投入机制等。加强森林文化基础建设,逐步抓好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积极申报国家森林城市。

(2)组织现有人力,开展森林文化研究,积极繁荣森林文化。组织专门人员,开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合作研究,抢救保护传统森林文化。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花卉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特色果园文化等发展潜力,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满足社会需求。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森林文化中的精神产品创作力度,提高森林文化品位。

(3)倡导健康的森林消费文化。遏制消费珍稀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外来植物、桩景等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和过度包装行为。加大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治理破坏森林及其环境的行为。

(4)不断开发森林文化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重视对森林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如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林博园等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扩大森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5)做大做强生态文化产业,提升恩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恩施州内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更是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其中包含了茶文化、水果文化、干果文化、中草药蜂蜜文化、油茶文化、油菜花文化、花卉文化、竹文化、松文化等,这些都是森林文化建设中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文化建设中各县市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与调整,将地方产业与森林旅游业有机结合,在相适宜的季节举办具有特色的森林文化节,形成经济产业链,使其相得益彰。

参 考 文 献

[1]苏孝同,苏祖荣,陈传馨.森林文化学科定位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2):15.

[2]宋军卫,樊宝敏.森林的文化功能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社科版),2012.11(2):3438.

[3]孔艳,李文军,何晓琦.森林视角中的历史与文化的新解读——第五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914.

[4]范波.贵州少数民族森林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2):119122.

[5]何晓琦,李文军,周雪姣,等.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第六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15(1):3437.

(责任编辑:唐 岚)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