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便是复原样
2017-03-28刘诚龙
刘诚龙
南北朝宋国有位刘凝之,平素生活朴素,待人甚宽厚。有一回,他在村里闲逛,走过来一位老乡,盯着他那双鞋子目不转睛。刘凝之很纳闷,问:“你看我鞋子干吗?”老乡说:“我觉得你穿的这双鞋子好像是我的。”刘凝之笑了笑,说:“是吗?这样吧,你的鞋子我已经穿坏了,我家里有双新的,拿给你吧。“这位老乡也不客气,跟着刘凝之去了他家,拿了一双绣花鞋就走了。没过几天,老乡找到了他自己的鞋子。可能是他小孩把他鞋子乱耍乱丢,丢到了水稻田里,老乡下田插秧时寻到了鞋子。这老乡实在不好意思,便亲自上门,把那双鞋子“送还之”。刘凝之见了,说:“是吗?”老乡说:“是的,实在抱歉。”刘凝之却坚决不要。两人推三推四,刘凝之怎么也不肯接受那双鞋子。
跟刘凝之一样的故事,一样的鞋子,南北朝齐国人沈麟士也是入了《南史》的人物。当年他隐居故里,与邻里相处甚是和美。有一日,他穿着一双厚底棉鞋,在村里散步,有位邻居目注其脚不放,然后对他说:“您这双鞋子好像是我的。”沈麟士笑了笑,说:“是您的,您就拿回去吧。”沈麟士当下脱了鞋子,打着赤脚回家了。
邻居的那双鞋子洗了,放在围墙垛子上晒,也许是猫狗在墙上蹿,将鞋子弄到草丛里了。不日,邻居修整草地,鞋子失而复得。这邻居并非贪便宜的人,自己的鞋子找到了,心里满怀歉意,来还沈麟士的鞋子,沈麟士“笑而受之”。
刘凝之与沈麟士两人鞋子的故事,您怎么看?
刘凝之是不是更高尚些?刘凝之与沈麟士,面对他人误索自己的鞋子,都不生气,都不辩解,都笑嘻嘻地说您拿去。刘凝之更大方,更慷慨,体现有二:一是拿了新鞋子给人;二是人家来还他,他坚决不要。
可是,在苏轼看来,沈麟士比刘凝之为人更厚道些、更实诚些。苏轼做过一个评论:“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人生磕磕碰碰,再好的朋友,再近的亲戚,都可能发生误会。造成误会的责任人向你道歉,来还“鞋子”了,你收还是不收?是真原谅,还是假原谅?是嘴原谅,还是心原谅?是带气的原谅,还是消磁的原谅?判断的标准有一个:是不是恢复原来的模样。比如这双鞋子,误认误拿者再来还,收了,这就是恢复了原样。若不收,还是原来的状态吗?刘凝之不收,或者是真有气,你还有气不曾消,情谊还会是原样吗?或者你是真高尚,但你要显示你的高尚,是不是衬托了他人的低贱——我贪你那双鞋子?
沈麟士接了邻居那双还来的鞋子,不是见小,不是不高尚,而是他最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主观上不认为、客观上也不造成他人要白要他那双鞋子的印象。
原谅,不是什么太高难的动作,也不是什么太高尚的事情,只是恢復原来的模样与过去的状态。原先两人喜欢一起打牌、一起爬山的,误会过后,会不会尽开颜,再约一起玩牌、一起游山玩水?原先两人喜欢一起聊聊心事、互诉衷肠,冲突过了,重修旧好,是不是还如旧日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等于没变故人心。两人间若曾有过事,若如了原样,那就可以认定朋友心没变。
(选自《社区》)
【赏析】
对待别人的真诚道歉,刘凝之“慷慨拒之”而沈麟士“笑而受之”。一“拒”一“受”,态度各异,假义真情,对比鲜明。“慷慨拒之”的是假,“笑而受之”的是真。宽容别人,谅解他人,需要恰当的技巧,有时要的不只是口头的承诺,而是切实的行动——恢复原样即是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