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2017-03-28车纯沈贵良
车纯+++沈贵良
摘 要:广州市荔湾区作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首个示范区,近年来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深耕细研,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尤其在“一校一品”等方面成效显著,成功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现场展示活动,并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肯定。
关键词:荔湾区;学校体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26-02
2016年12月,第九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现场展示活动在广州市荔湾区举行。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理事以及20多个省市的近千名教育同行共聚岭南西关,同享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示盛会。筵席已散,众人已走远。蓦然回首,感慨万千。在践行阳光体育道路上,荔湾體育人且行且思,扬鞭疾蹄,追梦奋进。
一、专家引领,专业发展
1.专家引领起点高,思路拓宽干劲足
一直以来,荔湾教育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坚持文化引领教育内涵发展,培养学校体育特色,促进全区学校体育优质、快速发展。我区分别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利用高校和体育教育教学专家的力量,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
2013年3月,我们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中国教科院的全国实验区,通过6个项目的研究和发展,全面提升荔湾教育教学质量。
2013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与我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书》。2014年11月成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实验区,华侨小学等21所学校成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实验学校。
在制度和保障体系建设上,我区提出以学校特色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思路。近几年来,为推进学校基础教育设备设施建设,荔湾区投入近1亿元,用于学校体育场地、游泳池、卫生设施设备等升级改造。
2. 多元培训促发展,引领示范促均衡
(1)为更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我区扎实开展系列的强师工程。多年来,我区重视体育教师教研、培训工作,着力打造“校本—学片—区域”三级教研体系,每学期开展区级教研活动五次以上,重点做好“四个一”,即“一次好讲座”“一节好课”“一篇好文章”“一场现场会”。
近几年我区承办了省市体育现场会13场,分别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庄弼教授等9名全国知名专家到荔湾做讲座。近三年来,荔湾区招聘了体育教师近50名,为加速年轻老师的成长,我们每年开展“荔教杯”体育学科新教师教学技能过关赛和中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评比等活动。
(2)根据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开设专项培训和指导活动。近年来,为了适应发展需要,我区先后举办“足球进课堂”系列培训、校园啦啦操、花式跳绳、急救技能、体育科研、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方法等培训课程18个类别,培训体育教师2300人次。
(3)发挥名师工作站、体育教研会和中心组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加强对我区学校体育教学教研工作的指导,我们让名师、骨干教师在区、学片、校本教研中挑担子,领新人,起引领示范作用,使他们成为体育课程改革领头人。
二、深耕细研,特色发展
1. 深入课堂,狠抓高效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我们通过深入课堂,与教师零距离沟通,解疑答惑,共商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方面,结合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常规视导,了解学科老师对课标的把握程度。总体看来,我区体育教师对课标的把握程度较高,在教案书写、教学常规的落实、课堂教学的组织、专业术语的运用、运动技术教学的效果等方面均能根据区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在立足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适当提升运动负荷”及“避免单个运动技术教学”这两个问题,让广大老师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实践—体验—反思—再实践”这种多次循环的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风格,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以生为本,科学研耕
为了进一步提升荔湾学校体育教研的成效,拓展体育教研的新方向,探索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2013年,加大了体育教学“改革与研耕行动”有关工作,“以科研促发展,以点带面,品牌发展”为目标,首先在“体育大课堂教学模式”“课外体育锻炼计划”“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柔韧素质提升”四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聘请有关专家对各项目进行跟进指导,通过3年的实施,涌现出一大批学校体育工作突出的学校,在逐步形成“荔湾学校体育文化”的同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良好的促进作用。
3. 一校一品,打造特色
多年来,以“促常规、展特色”为活动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加强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我区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号召,深入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出“活动有计划,安排要科学,实施要到位,校校有特色”的要求,坚持科学性、教育性、规范性、艺术性、群体性、多样性、实效性的原则,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时间的要求和密度、强度、负荷等方面进行校本项目特色研究。近年来,各校在校本体育项目中所呈现出了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态势,在运动技术水平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各校的校本项目包括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常规体育项目,还有毽球、橡皮筋、竹竿舞等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6年荔湾区开始实施教育专项学校冠名活动,其中有8项是体育专项冠名:“一中杯”中小学游泳比赛、“坑口杯”足球赛、“奥林匹克杯”中小学篮球赛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促使冠名学校在各自的特色上下功夫,树品牌。
2014年以来,荔湾区全面实施中小学校园足球计划,分层推进足球特色学校和推广学校,提高学生的普及率和参与率;现有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所,市校园足球推广学校51所,每年举办200多场足球赛事,参加比赛学生超过1200人,有效地提高了校园足球人口基数,促进了校园足球的发展。
三、傳承创新,持续发展
1.创新体教结合新模式
荔湾区多年来在体教结合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特色建设经费,其中有300万元用于体教结合工作,国家、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占有率达到68%。荔湾区重点建设优势项目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一条龙培养体系,合理规划体校与中小学校上下联动的训练网点布局,培育了余贺新、周嘉威、马剑飞、廖经纬、刘婷婷等奥运选手。
2.因地制宜引入新兴项目
新课程为广大体育教师开辟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在“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下,教材的选择得以开放,选择面大大拓宽,因此,社会上一些时尚运动、新兴的项目都受到我们的关注。新兴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于传统体育项目。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引入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兴项目。例如,校园定向运动、街舞、啦啦操、花样跳绳、跆拳道、瑜伽、软式排球、轮滑、滑板、独轮车、攀岩、软式棒垒球等。
3.拓宽学生锻炼新途径
体育社团成为当前和未来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社团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和功能,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管理和指导。
体育俱乐部具有业余性、自主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等特点,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有序,满足个性发展,可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利用体育俱乐部的优势,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尽可能建立多种学生喜欢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保障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连续性、有效性。
荔湾区将以本届全国展示活动为契机,带领全体学校体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一校一品”逐步向“一校多品”发展,继续加强“全员运动会”以及“一校一品”项目实施,让体育贯穿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奥林匹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