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敦疯人院纪事

2017-03-28桂涛

视野 2017年6期
关键词:疯人院莱姆庇护所

桂涛

英国最近办了一个展览,主题是伦敦南郊的贝德莱姆精神病院,它是欧洲历史上最古老的精神病院。

贝德莱姆在欧洲名气很大,以至于现在贝德莱姆这个词在英语里本身就有了“混乱”“精神病院”的意思。但展览除了介绍医院本身的发展变迁之外,还着重展示了英国人对贝德莱姆态度的转变。

1247年,贝德莱姆疯人院诞生,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在英国人心目中都是“恐怖”“怪异”的代名词。当时的欧洲,“疯子”还是一个由法律而非医学来定义的概念。一个人被法官判定为疯子,就要被强行投入疯人院,从此与世隔绝。19世纪初,一个叫詹姆斯的美国大兵被投入贝德莱姆,脖子上被拴上铁链,铁链另一头拴在一根固定的长棍上,就这样像动物一样被锁了十年。

因为政府对医院不重视,一度入不敷出的贝德莱姆不得不“自力更生”。它开始对外售票,让英国人来这里参观铁窗后的疯人们,医院成了供人娱乐的马戏团。当时,许多伦敦的旅游手册上,贝德莱姆都是被大力推荐的旅游景点。

到了19世纪末,工业革命对英国人思想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对疯狂与理智的界定有了更多反思,对“异类”开始包容,接受他们的不同。贝德莱姆的名称也从“疯人院”变成了“疯人庇护所”,其功能也从“隔离”转变为“通过人道方法重新恢复疯人的理性”。

后来,X光的发明让疯狂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通过对疯人和先锋派艺术家脑部的透视,人们发现这两类人大脑中都存在“看不见的维度”。对啊,割下自己耳朵的梵高不就是一个天才般的“疯子”吗?抱着马脖子痛苦的尼采不就是“疯子”吗?

再后来,英国人呼吁对疯人们更加宽容,毕竟到底疯不疯也只是那些所谓的“正常人”按自身标准作出的判断,万一今后证明错了呢?贝德莱姆的名称也从“疯人庇护所”变成了“精神病医院”,在那里医生们治疗病人脑部的疾病,但同时也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艺术创作。一些病人创造的艺术品还被博物馆收藏展示,有的被誉为天才般的创作。

曾经在贝德莱姆治疗的英国画家理查德·达德就在疯人院里创作出了他的许多代表作。1842年,达德在一次中东之旅后疯狂地相信自己的心智已被古埃及的死亡之神欧西里斯占据,并在疯癫状态中捅死了自己的父亲。

他在贝德莱姆创作的名画《仙女们的妙举》用幻想与荒诞的手法描绘神灵世界,画中人人扭曲夸张,穿行于枝叶之间。達德这幅怪诞的画在1963年被英国知名的泰特美术馆收藏,最终成为经典。

今天的英国是有名的包容之国,是各种奇思异想的“孵化器”。现在,伦敦甚至还专门设立了“贝德莱姆疯狂点子节”,展示那些疯狂的艺术创作。从伏尔泰到马克思,当年欧洲大陆人眼中的“疯子”与“异类”都能在英国找到庇护所。

去伦敦的海德公园,就最能感受到英国的包容。公园里的“演讲者之角”历史上就有名,好多人带一个小折叠梯子,站上去冲着人群高声演讲。再疯狂的主张、再“非主流”的言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听众,自然也不乏辩论者、嘲讽者。再往里走,也许能看到一群同性恋者在草坪上撑起“彩虹旗”,围坐聊天或是打排球。

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性取向,都不需要隐藏,因为不同在这里是常态而非异态,更非变态。那场关于贝德莱姆的展览里,有一句话耐人深思。那是英国作家托马斯·泰雷昂在1689年到访贝德莱姆后写下的:“这世界只是一个大疯人院,没那么疯的人被比他们更疯的人锁在这里。”(闫兰森摘自《环球》)

猜你喜欢

疯人院莱姆庇护所
“给我”庇护所
How Archaeologist Discovered “Treasures of Apollo” Buried Below Ancient Greek Ruins
无锡特莱姆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特莱姆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飞越疯人院
好过酒店的荷兰家暴庇护所
莱姆电子发力新能源及智能电网产业
莱姆电子实验室获权威认可提升优质检测服务水平
疯人院
波兰庇护所发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