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旅游+” 培育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产业
2017-03-28刘文纪刘晓红
刘文纪++刘晓红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是新兴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的新阶段,旅游业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内蒙古作为旅游资源大区,应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旺盛的发展机遇,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使旅游业成为内蒙古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内蒙古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和数量多,历史文化独特,疆域辽阔,横跨“三北”,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内蒙古的地貌种类多、差异大,从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具备多种自然景区开发的潜力。天然草场面积居中国五大牧场之首,涵盖世界所有草原类型,被称之为完整的天然草原博物馆;森林面积居全国之首,大兴安岭林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取之不尽的大宝库,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旅游品牌。内蒙古具有多元化的人文景观,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民族文化,在服饰、饮食、居住、音乐、舞蹈、民俗等方面独具特色,沿边地区的中外风情魅力独特。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但相比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差距甚远、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多数旅游资源还未深度开发、有效利用,知名的大型旅游企业少,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够,旅游产品内容单一老化、产品品牌不强不响,仍然以一般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特别是综合性主题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和高端专项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三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旅游业收入与旅游资源不相称,景点的旅游商品雷同、缺乏创意和创新,旅游“伴手礼”产品供给不足,旅游购物所占比例和旅游强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五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道路、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景点环境卫生和食宿条件等公共服务不精不细。这些问题与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目标要求有很大差距,在满足“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需求和休闲需求、做精做强我区旅游业这篇文章上还需下很大的功夫。
发展旅游业正逢其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業发展新体系,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十三五”规划在构建产业新体系中明确指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板块中的重点发展产业,作为常态消费的重点。近年来,国务院积极倡导、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法规,通过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方资金支持等,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随着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也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普通民众的出游频次和出游需求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旅游业继续实现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3.1%,居民出游率达到2.98次。据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2015年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业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2016年上半年国内旅游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入出境旅游1.27亿人次,增长4.1%;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12.4%。国庆假日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累计旅游收入4822亿元,同比增长14.4%。内蒙古2015年旅游发展取得较大突破,共接待游客8542.61万人次,同比增长12.67%,旅游总收入达到2257.1亿元,同比增长25.03%。2016年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316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1.68%,实现旅游总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23.38%。国庆长假期间,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853.16万人次,同比增长21.49%,旅游收入60.25亿元,同比增长28.98%。这些都说明,目前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旅游业呈现逆势“井喷式增长”,居民的旅游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消费热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要乘势而上。
旅游业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十三五”期间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比如,浙江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总收入超万亿元的大产业,把浙江建设成为更加发达的旅游经济区和全国一流、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全面建成旅游经济强省。湖南省把旅游业作为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的战略举措来抓,作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来抓,制定了到2020年将旅游业打造成为万亿产业,实现由初步小康型旅游大省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强省跨越,进而向现代化旅游强省迈进的目标。海南省被列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为全天候的旅游目的地,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经济增长板块,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国际旅游岛。云南省提出把云南建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旅游辐射中心,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旅游业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为目标,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内蒙古作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的地区,加快发展旅游业正逢其时,要迎头赶上,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要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支柱产业
实践证明,持续稳步增长的旅游业是顺经济周期性和逆经济周期性相统一的产业,既能拉动需求又能提升供给。我区应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改变目前旅游业发展品质不高、收入不多、贡献不足的现状,加快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加快把旅游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努力把内蒙古打造成全国旅游强区。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区旅游业发展问题既是实践问题,也是认识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思想认识问题导致的实践问题。解决内蒙古资源“强”,旅游业不强的问题,要切实提高对加快旅游业发展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意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认识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支撑,从大旅游、全域旅游、全时旅游的角度谋划旅游业发展,强化思维引领、顶层设计,强化科学规划、产业融合,以实施全域旅游为战略引领,以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拓展和挖掘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和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培育围绕旅游形成的综合性产业群,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利用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要改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发挥“旅游+”的巨大潜力,努力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围绕旅游调结构、围绕旅游出产品、围绕旅游搞服务。积极推动旅游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深度融合,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科技、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形成旅游发展新产能。积极推动旅游和互联网融合,运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服务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创新。以发展在线旅游为重点,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相关信息互动终端建设、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开展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实现旅游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积极拓展旅游市场,主动融入“三北”旅游圈,加强与沿黄河省区、与西部省区市、与东北三省的旅游合作,与俄蒙共同开發“茶叶之路”国际旅游线路,不断提升内蒙古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
三是要不断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准确把握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要着眼“创造经济”,充分认识差异化、特色化的核心是文化,借助文化、创造文化,以有创造性、有创意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增值。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建设富有文化特色与内涵的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加快培育旅游文化精品;大力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打造体现草原民族特色的旅游实景演出,丰富旅游体验,充实旅游内容,增加旅游收入。要加强农牧业、工业旅游产品设计,总结伊利、蒙牛等企业旅游经验,探索发展农牧业庄园经济、开展农牧业旅游;搞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拓展工业旅游空间。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把内蒙古纳入“三北”毗邻省区市的休闲旅游圈,积极发展草原旅游、森林旅游,推动草原文化特色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增加游客参与式体验,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让游客重温历史,找到乡愁,旅有收获。要加大旅游商品创意开发,紧密结合地域文化、重大事件等,打造紧跟社会热点、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旅游商品,紧盯旅游“伴手礼”市场需求,把“伴手礼”开发作为大产业来做精做强,提高旅游消费收入。大力发展秋冬季旅游,利用秋冬季开展骆驼节、胡杨节、摄影节、那达慕、冬捕节、滑雪节等活动,让“冷资源”变成“热产品”,让淡季不淡,实现四季旅游。探索发展旅游地产,在休闲度假资源富集地区,开发建设住宅、酒店、主题公园、文化会所,适应大众休闲、度假、养老等需要;推广民宿旅游,打造特色农家、牧家、林区民宿客栈,吸引游客深度体验,通过旅游服务收入以旺季养淡季,带动闲置房地产的消纳。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营销,围绕休闲度假时代的消费需求,密切跟踪市场走向,打造既体现草原民族特色又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端旅游产品品牌,架起目的地和旅游市场之间的桥梁。
四是要构建全方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业发展关键“在人”,要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培养,创新政府、高校、协会、企业协同培养旅游人才模式,培养一批旅游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旅游人才队伍,以满足我区旅游业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快进慢游”的全域化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改变我区草原旅游交通网稀疏的现状,紧密结合旅游发展需要加强交通路网建设,打通从机场、车站到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大交通便捷,小交通顺畅,实现路路全通。大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紧紧围绕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链,做好细节,打造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链,形成服务产业链,重点完善景区服务体系,突出旅游交通、旅游食宿、游客中心、景区停车场等旅游必需设施建设,建立智慧景区服务体系,为旅游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区内主要旅游道路沿线美化绿化和改造提升工作,搞好重点旅游城镇、旅游乡村环境整治,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