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养心殿”:最真实的帝王心
2017-03-28周冉
周冉
清代从雍正朝开始到宣统朝,共有8个皇帝长居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3人死于此处。帝制时代,养心殿是真正的政治漩涡中心,很多决策从这里发布到全国,影响了整个大清王朝的命运。人们熟悉的不少清史典故,都与这座建筑有关。故宫对外开放以后,养心殿仅开放约30%的面积用于游客参观,而佛堂、起居室等空间从未对外开放过。这里常年陈设可移动文物1890件,大体按乾隆以来积累的陈设复原陈列,物品囊括家具、书画、陶瓷、玉器、文房、织绣、珐琅、盆景、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个类别,正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御笔,属国宝级文物。不过游客只能在外围打转,想研究殿内文物必须把脸使劲贴在透明玻璃窗上,但殿内光线昏暗,也只能看个大概。
2016年9月,养心殿百年大修之际,首都博物馆《走进养心殿》特展开幕,参观者可以零距离接触到往常只能遥望的268件(套)养心殿精华文物,它们中很多是第一次出宫。展览按照养心殿原状布展,色调和光源都精心设计,展厅门口和外部的墙面以象征皇家的红砖琉璃瓦示人,正对大门的即是皇帝御座,上悬“中正仁和”匾额,皇家威严扑面而来,即使以“穿越”的心态步入展厅,也保证不会出戏,观展的真实度不全在文物,氛围功不可没。
皇帝的私人工作室
紫禁城养心殿俯瞰呈“工”字型,主体建筑占地5000多平方米,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63米,分为前后两区。北接西六宫,南为内御膳房,外院东墙有遵义门,是进出养心殿的主要门户,门外是贯通南北的西一长街。出遵义门南行数十步,过内右门就是横贯东西、分隔外朝与内廷的乾清门广场,掌握枢密要政的军机处就设在内右门西侧。养心殿地处内廷,又临近外朝,位于大内的心脏地带,安全静谧,交通便利,军机处近在咫尺,对日常生活及朝政处理非常适宜。皇帝选择在此处居住办公,是明智之举。在明代,养心殿是皇帝起居听政之处,去往后宫游幸之前或之后闲居的宫殿。
“养心”二字取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清代东西配殿以仁、德命名,即“履仁斋”和“一德轩”。
顺治帝继位后,常居在此,患天花后也在这里养病,直至驾崩。康熙帝长居乾清宫,但选择在养心殿研究雅乐、研读理学、评阅官员试卷、召见重要官员、设宴席招待名臣,等等,学者高士奇曾有《元旦养心殿侍宴诗》。
康熙初年,养心殿还是专门掌管宫中器物制造、修理和贮存的造办处。康熙曾系统地向传教士学习过数学、哲学、伦理学和医學等,听课处大多也选择在养心殿。
法国传教士张诚曾在日记中评价康熙时期的养心殿,一改前朝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追求实用甚至简陋。他说,这里大厅不算豪华,仅有白纸糊墙。正中的地毯也很普通,“就像我们所用的土耳其地毯”。皇帝御座是一把很大的木质烫金扶手椅。进门左手一间(东暖阁)满是画匠、雕刻匠和油漆匠。“许多大柜存放了大量书籍,旁边多宝格上陈设各种珍宝和珠玩,有各色各样的玛瑙小杯、白玉或红宝石以及各种名贵宝石、琉璃小摆设,甚至手工精雕的核桃。我还见到皇上的大部分印玺都放在极为精致的黄缎袱印匣中,里面的印章大小不一,种类各异,有玛瑙、白玉、碧玉、水晶等,上刻文字大半是汉文。另一间耳房(西暖阁)是皇帝临时休息的地方。”日记中提到的左右方位是以宫殿建筑的朝 向为参照系,与现在参观者面对建筑的左右方位正好相反。
所谓暖阁,在冬天是真的很暖和。紫禁城的很多宫殿地面下都挖有火道,添火的灶门在殿外廊子下,是两个一人多深的炕洞,这就是著名的暖阁结构。暖阁中有暖炕,跟今天农村的土炕相似。名为暖阁,实至名归。
对于外来的新鲜事物,康熙帝有着难得的接纳和学习态度,康熙朝的紫禁城养心殿更像是一个私人工作室。一边是皇帝按照自己的兴趣,沉浸于西方尖端科技与先进知识中,一边是工作室的员工们开动脑筋,热火朝天地创造中西合璧式的奇巧之物。如果身临其境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必然是一派充满活力的轻快景象。养心殿是康熙皇帝自己的一块天地,在繁忙的政务和后宫生活之外,用以满足其个人求知欲和创作欲的地方,也是他显露最真实自我的地方。
宵衣旰食之所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和硕雍亲王胤禛继位,即雍正皇帝。依据儒家传统,父母死后应守孝3年,历代帝王都以日易月,即守孝27日。依照礼制,为大行皇帝治丧的27天内,嗣皇帝要身着丧服在倚庐居住,丧期满后方可入住正式寝宫,即乾清宫。
丧仪期间,雍正以养心殿为倚庐,27日期限到后,却不肯走了,他自己解释说:乾清宫是先皇居住之所,“朕即居住,心实不忍。朕意欲居于月华门外养心殿,著将殿内略为葺理,务令素朴”。并下旨自己将遵从儒家礼制,居养心殿守孝3年。3年之后他又说:“朕在养心殿办理政事,坐卧不离此处者3年,而3年内,每遇暑天,未有如此殿之凉者。”因为这里太凉快了,雍正决定不搬家了,正式以养心殿为寝殿,乾清宫则作为接见大臣及节庆宴聚的场所。
雍正一改前朝以乾清宫为寝殿的传统,一意孤行住在养心殿,究竟有何深层次的原因不得而知,外人也很难猜透。毕竟他还特立独行地决定自己不入葬东陵,偏居西隅。这位皇帝身上有太多谜团。他一反满人传统,武艺骑射无一精通,继位后下令罢免鹰犬之贡,宫中的珍禽异兽也全部放出,一个不留。唯擅长书法,常以此夸耀。故宫博物院中藏有雍正帝的全身和半身肖像,但经过画工美化,并不算真实的雍正。但从他留下的海量朱批,可窥见其性格:“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亲王都心疼你落眼泪。阿弥陀佛,好大一险!”“朕实为汝愧之,代汝畏之,竟不知汝具何等面皮,何等心胸也……可谓良心丧尽无耻之小人也。”当然还有最著名的那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养心殿的匾额为“戒急用忍”,是雍正皇帝用以自省的警句。
雍正在位时,养心殿成为皇帝宵衣旰食之所,他下旨“凡办理庶政、召对、引见,一如乾清宫”。每天清晨5时,雍正帝在养心殿东暖阁起床,穿戴、洗漱、整理之后,在西暖阁阅读。冬春时节,一般早上7时进早膳,夏秋则为早上6时。早膳将要结束时,太监会例行为皇帝呈上一个盘子,里面有数个或数十个木牌,称为膳牌。膳牌用薄木片制成,涂以白油粉,宽一寸,长不到一尺,牌上写着某位官员的姓名和职务,顶端一寸涂以颜色,亲王贝勒用红头牌,公以下用绿头牌。不论朝官入朝奏事,还是外省文武官员觐见皇帝,都需要呈递自己的膳牌。皇帝在每日早膳时决定当日召见哪几位大臣,便将他们的膳牌留下。
早膳后,如果是御门听政的日子,皇帝就起驾到乾清宫听政,如果逢五或逢十,便前往太和殿举行朝会。退朝后皇帝一般要到太后宫中请安。此后,依据当日政务繁忙程度,或召见大学士讲四书五经,或召见大臣议政,或批阅奏折。
身为皇帝都要鸡鸣起床,大臣就更不易了。准备觐见皇帝的大臣,一般要提前数小时准备,五更(凌晨3时到5时)时就要在紫禁城大门外等候,觐见大臣由手提羊角灯的太监引领。羊角灯是用羊角经高温处理后制作而成,透明如玻璃,有很好的透光效果。亲王与六部首领在乾清门前东侧的朝房等候,由奏事处太监传叫,被叫的大臣依次进入乾清门,再由乾清门出月华门,进入养心殿。军机大臣可以走内右门进入养心殿。
每一位即将上任的中级官员,都要在上任前接受皇帝召见,称为引见。堂官从养心殿的左扉进入,跪在御座左前方,被引见者跪在殿外的台基上,奏报自己的履历。皇帝每日召见大臣也有固定的顺序,一般是先见六部或外省大臣,再见军机大臣,最后见新上任的臣工。
雍正很早就近视,加上夜以继日地批阅奏折,视力下降很快,所以特别喜欢收集眼镜,他所收藏的眼镜材质五花八门,有玉石的,珐琅的,水晶的等,此外也经常下令造办处制作眼镜赏赐大臣。故宫博物院中陈列着近百余副各种材质的眼镜,包括有平光镜、近视镜和老花镜,以老花镜最多。雍正朝造办处已经迁出养心殿,但是规模更大。造办处的眼镜匠会按照皇帝的旨意修理或是仿制西洋眼镜,与今日的山寨欧美大牌异曲同工。雍正帝要求,京中大殿、乾清宫、弘德殿……所到之处,眼镜都要随手可取。
展览中有一套清代宫廷玉围棋子,一套玉象棋子,棋子晶莹剔透,青翠可人。下棋是清代皇帝日常休闲的重要内容。围棋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棋戏之一,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唐宋及明清,围棋竞技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广泛流行于文人和显贵之间,既是一种竞技游戏,也是重要的社交手段。早期的围棋多为木质,从考古发掘看,汉代有石质围棋,隋代则有瓷质棋盘,至于玉质围棋的始现,目前最早见于唐苏鹗《杜阳杂编》所载: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日本王子来唐入贡,携有玉质棋盘和棋子,且“光洁可鉴”。忙碌的工作之后,下午一般是雍正的休闲时间。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套雍正装扮为各类职业者的画作,每张都煞有介事,入戏颇深,cosplay可能是他一个很重要的休闲爱好吧。
朝拜汉文化的圣地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雍正皇帝在登基以來第一次祈谷仪式后回到宫中,宣召12岁的皇四子弘历到养心殿,赐其一同吃肉。从这时起,弘历成为未宣布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乾隆帝。
弘历是在养心殿居住时间最长的清代帝王。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年)皇帝病故后,嗣皇帝弘历在上书房居丧27日后,入住养心殿。60年后,85岁的他退位称太上皇,但一直未搬出养心殿(虽然在退位前数十年,乾隆帝就在紫禁城东区为自己营建养老居所宁寿宫),而是在养心殿“日勤训政,事无巨细”,退休而不让权。直到他89岁亡故,乾隆皇帝已在这里度过64个春秋,他也是改变养心殿最多的一位帝王。
乾隆时期,养心殿的庭院里栽种有杏树和桃树,每年花开时节皇帝都会在满园的春色中吟诗感怀。乾隆特别喜欢这处居所,曾作诗“园亭多水木,自是气清凉”形容这里的凉爽宜居。作为诗人,乾隆十分敬业和多产,几乎每日都有新的诗作,偶尔也作画,一生诗作的字数超过了一本《全唐诗》。皇帝先写出一个草稿,令太监交到文学造诣甚高的军机大臣处,用楷体誊录在折纸上,谓之诗片。草稿上引用了典故的地方,大臣还要负责加注解,一时想不起来的,大臣必须要回家苦苦翻查,有时数日才能找到出处。天长日久,皇帝的诗作越积越多,便可汇集为一本御制诗集。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的状元于敏中最善于整理乾隆诗作。此人记忆力超群,可过耳不忘,很多皇帝随口吟作的诗,他也能完整地收录下来。
所谓诗画不分家,乾隆不仅爱作诗,更爱收集古董字画。他对养心殿最大的改变,是增设了大名鼎鼎的三希堂。这个名字的由来,一说是源自“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也有说是这里收藏了三件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这三帖成为三希堂的三件镇堂之宝。
乾隆帝是狂热的艺术品收藏家,他的个人收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从著录清代鼎盛时期所有宫廷字画藏品的《石渠宝笈》开始编撰,加上后来的《石渠宝笈续编》《石渠宝笈三编》,共成书225册。展览中可以看见《石渠宝笈》的复制品。
与紫禁城的一般宫殿相比,养心殿的进深较大,南窗和北窗各有一排房间,三希堂是南窗最西的一间,虽名为堂,却只有8平方米左右,且分为里外两间。这座小屋载满了乾隆皇帝所有的人文情怀,并体现了对汉文化的膜拜。
随安室曾被乾隆作为书室,这间小屋面积狭小,仅可容膝。乾隆谓之“随遇得安居,养心左序端。检身若不及,容膝已为宽”。乾隆、嘉庆两朝,每年辞旧迎新时,皇帝都要在随安室书写春帖子,悬挂在墙上。春帖子并非春联,而是以春为主题的五言或七言诗。
养心殿东暖阁,乾隆帝称之为明窗。清代每年岁末都有一个封笔仪式,并在第二年新旧之交的元旦时举行“明窗开笔”。开笔仪式程序比较复杂:桌案上设金瓯、玉烛,朱漆浮雕的云龙盘上,放古铜吉祥炉和古铜香炉。金瓯中注入屠苏酒,皇帝亲自点燃蜡烛,手握万年青管的毛笔,在吉祥炉和香炉上熏炙片刻后以笔蘸墨,先写福字,再写吉语。祈求新年四海安宁,风调雨顺。乾隆曾命清宫造办处制作过一件金嵌宝金瓯永固杯,金器上镶满珍珠、宝石,象征大清江山永固。此后皇帝要认真浏览一遍本年时宪书,寓意授时省岁。皇帝还要在每年元旦这天,坐在明窗前,恭敬地抄写《心经》一册。
冬天最爱吃火锅
养心殿宫区的入口(遵义门)明代也叫膳厨门,这里设有专供皇帝饮食的内膳房。清代膳房的厨师并不都是太监,入宫前很可能是八旗子弟中擅长厨艺的人,由内务府考核后录用。清中期,皇宫中为皇帝御膳服务的约有400人。大部分内膳房的厨师都是由外膳房派来轮流当值的,除了掌管皇帝每日的饮食外,内膳房也供应军机处、南书房、上书房大臣的伙食。但这里很少直接做饭,只是负责加热由外膳房送来的饭食,等待皇帝传膳。
皇帝的饭食都是二度加热后食用的,自然不如刚刚出锅时新鲜美味。不过有一道菜必須新鲜,那就是火锅,这次首博展出了一件掐丝珐琅花卉纹火锅,高19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15厘米。火锅为菱花形,圈足,上附錾刻镀金的提手和螭耳。蓝色锅身饰有红、黄、蓝、白等色团花纹,漫撒周身,疏朗而隽秀。另有一件锡一品锅,与火锅的性质差不多。一品为古代最高官阶,这种锅上面由五个小碗组成,下放炭火,可持续加热,可煮各种肉类,像是我们今天吃的小火锅。
涮火锅历史悠久,是中国人独创的美食。据考证,东汉墓出土的镬斗即为火锅。至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我国东北天寒地冻,火锅特别流行,满人入关后自然也忘不了这件冬季暖身法宝。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相传他曾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火锅盛宴。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火锅,火锅是她冬日里经常享用的美食。
因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所以自古以来火锅以铜质为主,但在清代宫廷,也有少量的珐琅、瓷器、银质的火锅,这些丰富的饮食器具无不体现着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精致。
皇帝的晚膳一般在未时(下午1时至3时),晚间还可再安排加餐。进膳一般安排在养心殿的东暖阁,有时则在乾清宫的西配殿。膳桌都是临时安放的,多为炕几。清宫御膳使用的米为红米,据说为康熙帝亲自培育。红米实际是一种早熟的粳米,米粒细长而微红,气味清香,一年两季。牛被视为农耕的象征,因而宫廷菜单中不会出现牛肉,但常有鹿尾做的菜。清帝进膳一般不安排饮品,但乾隆帝喜好饮酒。传膳时太监会把正在微火上保温的饭菜装进食盒,一个食盒累积三四层之多,外包黄布,依次端上。
清代皇宫膳食消费品来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进贡,如羊肉、牛奶全部由塞外进贡,燕窝、蘑菇、竹笋等山珍野味则由产地进贡;另一类由膳房向光禄寺或户部支取银两按市价从宫外购买。皇家的饮用水采自郊外的玉泉山,此处的泉水被乾隆赞为天下第一泉。每日清晨,专用水车从玉泉山出发向皇宫运水,水车插黄旗,一路畅通无阻。
养心殿后殿共有五楹,正中偏东一间是皇帝卧室,皇帝御床为楠木雕花架子床,床上方挂“又日新”匾额,出自《礼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日日求新,每天醒来都有积极的面貌和振奋的精神。稍西一间为皇帝梳洗、更衣、饮茶的地方。皇帝寝室之东另有一排房屋,为皇后和宠妃居住,这些女眷在紫禁城的东西六宫另有正式的寝宫。晚膳即将结束时,太监会端上盛有嫔妃名签的牌子,由皇帝选择召哪位嫔妃侍寝,当然皇帝也可以选择不翻牌子。
自康熙朝起,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开始修建。与逼仄狭窄的紫禁城相比,清帝们似乎更钟爱郊外的皇家园林,其实他们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西郊,只在每年入冬至次年早春时入驻象征皇权的紫禁城。
养心殿是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唯一一间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帝王起居住所,其面积的狭小和朴素程度,令揣测皇家奢靡生活的普通人吃惊。养心殿及其附属建筑的面积小于乾清宫,甚至比普通王府都不如,但不论是作为玄烨探索西洋文明的宫廷作坊,还是胤禛写下个性朱批的场所,抑或是弘历拥抱博大精深汉文化的缩影,这里展现的都是最鲜活、真实的帝王形象,与那个高坐龙椅、拒人千里的天之骄子迥然不同。他们如小学生般谦虚好学,因为拥有了一副奇巧精工的眼镜而兴奋不已,在一件绝世藏品上反复留下自己的印记以显示其卓绝的艺术品位(即使有些被后世人鉴定为赝品)……康雍乾三朝的盛事景象,就在紫禁城中这间不起眼的小房子中一一再现。
〔本刊责任编辑 吴 俊〕
〔原载《国家人文历史》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