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瞅啥”血案频发让人深思
2017-03-28斯涵涵
斯涵涵
“你瞅啥”“瞅你咋了?”有时仅是一句打招呼的玩笑话,但有人却将其视为来势汹汹的挑衅语并予以回击,一言不合就开打,甚至付出伤亡的代价,令人唏嘘。
2016年12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你瞅啥”引发的命案。2016年8月,一对青年男女饮酒后和另一名男子发生言语纠纷,持刀互殴导致一死两伤。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2014年至今因家庭琐事纠纷、眼神不适当交流等“非典型琐事”引发的刑事案件进行梳理后发现,其中酒后言语失和的案件占四成。
“你瞅啥”频酿血案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剪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产生矛盾。当下,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价值观日益多元、道德底线一再潰败,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人们如刺猬一样竖起全身的尖刺,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态势,再加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日渐扩大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将这种疏离与防备放大,极易酿成悲剧。
动辄伤人是当下社会戾气的反映。从广场舞引发的热议到“你瞅啥”,人们越来越难平复情绪,像一只好斗的公鸡一般,随时准备出击,对付不知从何而来的“敌人”。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可以成为凶案的引火点。
“你瞅啥”频酿血案也是漠视法律的结果。“非典型琐事”引发血案与其说是眼神、话语杀人,莫若说是将法律视为虚无,为了逞一时之快而将生命价值踩在脚下。一些人难以容人,常常出口成“脏”,这股戾气如果不加以管理便会发展为无法预料的悲剧。
屡屡发生的“非典型琐事”案件告诫我们,公民教育刻不容缓。公民在维护自身尊严、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也对社会和他人负有责任;在追求利益时,要以公共性为指导,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他人权益为代价。公民唯有增强法制意识,尊重他人权利,崇尚法律,摒弃暴力,才能减少“非典型琐事”案件的发生。
【热用立意】社会戾气/修养/遵纪守法/道德建设
【素材现背】“你瞅啥”频酿血案警醒道德建设。我们需要学习与人和谐相处,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才不至于把路人变成假想敌,把一句话变成地雷,“炸伤”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