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2017-03-28
外婆每个月都要“回家”。我对此深感不解。“城里的房子难道不是你的‘家?”我问。她说:“你也说那是‘房子,怎么能是我的‘家?”
我不懂。外婆的父母早已离开了人世,左邻右舍也都由年轻人当家,那幢房子也有人看管,后面的那片田也是荒废已久。外婆究竟牵挂着什么?
是为了与同龄人拉拉家常?是为了拭去板凳上的灰尘?还是为了拜一拜逝去的人?你问她,她也说不清楚。她只是觉得,不回家,就仿佛落下了什么。
我仍旧不明白,那个没有商店、没有电脑、没有宽带的地方,怎么能如此吸引她?
不久前,老家门前的路翻修了,不知怎么,堵了我们家的井。外公、外婆知道这消息的时候,正下着倾盆大雨,可是他们毫不犹豫,竟自己搭车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路,就为了那口十几年没用的老井。
外婆说:“那是你太姥挖的井,能保佑我们平安的。”我心里咯噔一下,似乎明白了些许。家对她来说,或许不是一个实物,而是某种精神寄托。就好比那口老井,她不指望它能供给清水,只求冥冥之中的保佑——一种玄乎却令她深信不疑的东西。
姨妈也年年都要“回家”,回北京,回唐山,回太仓。这些都是她曾经的家,但一圈奔波下来,她总是满脸疲惫,仿佛例行公事似的无奈。唯有回到她小时候踩过的那片土地,她才能真正露出舒心的微笑。二十多年了,她依旧记得那条泥泞的小路,依旧记得湖边的桑葚,依旧记得偷偷塞给她糖的大妈。她依旧喜欢用别扭的土话与邻里交谈,尽管在我看来,她一身时髦的行頭与周遭格格不入。
我知道,她是常想家的。要不然,她不会每年都日夜兼程地赶路,要不然,年幼的妹妹不会知道那是冯叔叔家的小船……每当看到她疲惫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我似乎又明白了回家的意义:那是寻找过去的影子,那是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隔壁的邻居肯定也想着家。他们是一对刚来中国不久的英国夫妇。花园布置成了经典的欧式花园,尽管孩子没来但还是添设了篮球架,就连室内的家具,也都是英国原装的老家具。
可外婆说,他们住不长。我想也是,他们一定很想回家。
【评点】
《回家》属于叙事性散文,在叙述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感想与认识。文章采用散点铺排的形式,写外婆回家、姨妈回家、一对英国夫妇一定很想回家,而对“回家”意义的揭示也渐次明晰、深入。
结尾处两个段落是妙笔,它表明“回家”是全人类普遍的共通的心理,进一步拓展了全篇的主旨。
?牛刀小试
慈悲,是一个令人温暖和感动的词。作为慈善和悲悯的集合衍生,它代表了一种爱心的流向,对应着卑微孱弱的生命,使之得到身体上的安抚、精神上的慰藉。
请以“慈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
真正的慈悲,是通过观照他人的痛苦而生起的爱惜之心,是一种宽宥而厚重的胸怀。慈悲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而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够慈悲,它需要有本性的尊重,责任的认知和苦痛的理解。否则,对于接受帮助的人来说,只能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