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尾”的魅力
2017-03-28
一、陡然逆转式
也称“欧·亨利式”,指的是在收尾部分,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是增强文章戏剧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陡然逆转式”结尾的文章,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突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请看时文《拍案而起》一文的结尾:
局長室里来了位老人家。
“小陆同志工作态度很恶劣。”老人家说。局长点头,表示在听。
“饭店开张第三天,他带着几个人来,要求喝酒,我只好招待他们。后来得知,除了他,另外几个都是社会上的混混。”老人家说,局长皱眉。
……
“下午,”老人家颤抖着声音继续道,“小陆又带了一帮子人,冲到我店里,说要查封,把电视机、音响等东西往外搬……我这店开张还不到四个月,就要……就要……我就想问问,还有没有王法……”
“砰!”局长拍案而起:“乱弹琴!太不像话!等见到小陆,我要狠狠批评他!”
小说对局长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伴随老人家的叙述,局长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愤怒,终于忍无可忍,“砰”的一声拍案而起——似乎老人家和我们共同期待的结果即将出现,可小说却陡然直下,局长说出的竟是:“我要狠狠批评他!”这与局长怒不可遏的表情形成了巨大反差,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尾!局长这个“举重若轻”、有违常理的决定,话语极少,却活画出身在其位不谋其政、良知沦丧、包庇下属的官员形象,的确是点睛之笔。
运用该种方式时应注意,为了让结尾部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前文应埋设一些伏笔。
二、意在言外式
“意在言外”,就是把要表明的态度、传达的真情等隐藏起来,借助特殊的只言片语,让读者去揣摩作品蕴涵的情思哲理、人物的命运情感等。“意在言外式”常采用留白、象征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浮想联翩。同时,文章感情的抒发自然也更有韵味,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比如张新华《父亲在路上》一文的结尾:“有一次,父亲骑车到城东,去寻找一条他走过无数次的路。到了那儿后,父亲发现那条柏油路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大的工业园,新修的一条水泥路已经不在原来的线上了。父亲回来后,一副黯然神伤的样子,口里不住地念叨:‘那条路没有了,那条路没有了……仿佛在念叨一位逝去的老友。”这是作者借父亲之口,表达对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原有的土地、马路、自然风光都遭到破坏的悲凉之情。这样的收尾含蓄地点出了主题,能留给读者咀嚼的空间。
三、情景渲染式
“情景渲染式”主要描写或重现一段情景,借以渲染氛围,增添画意,同时还能对主题起到烘托作用。例如鲁迅先生在《祝福》的末段这样写道:“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是一段典型的“情景渲染式”结尾。通过情景描写,渲染出了旧中国偏远、落后、封闭、封建的山村里,除夕夜那种看似热闹实则死寂,看似吉祥实则险恶的氛围,呈现出的是浊重的愚昧气息和悠远的原始气氛,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