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7-03-28吴新颖严培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

吴新颖+严培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既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物。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群众路线观依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论基石。

哲学观念层面:凸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尊重人民群众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1944年,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文指出,“……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毛泽东还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求全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工作方法上,毛泽东极力反对命令主义,“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遵循“群众自愿”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非但不能做好工作,而且会损害党群关系。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无论从理性上还是感性上,都充满着对人民的坚定信仰和深厚情感,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曾旗帜鲜明地表明党的群众立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毛泽东群众路线观在主体上凸显了时代性,为我们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供了历史借鉴。关于人民群众主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毛泽东同志那里,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范畴和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总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随着革命和建设任务的转化,随着阶级阶层的分化,处于相对的变动之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界定主要依靠力量,为我党扩大统一战线,完成不同时期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当前,我们正在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设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形成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荡大军。

党的执政层面:牢牢把控好干群鱼水关系

毛泽东认为,从尊重人民、尊重士兵的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毛泽东经常将党群关系比作“学生和先生的关系”,要想做群众的先生,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他以自己深入乡村调查为例告诫全党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不但要拜人民为师,而且要拜各类人民为师。他指出:“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他同时强调要采取恭谨勤劳的态度做学生。只有这样,群众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也才能真正达到向群众学习的目的。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执政以后,鉴于确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增长了脱离人民群众的不良习气,毛泽东于1957年3月发表了《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党员和党的干部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认为真正靠得住的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毛泽东提出,我们党要教育党员和干部放下自己的架子,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保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本色,才能使党永远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今天有些地方仍存在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对头,实际上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弊病在作怪,是领导干部对人民的态度出现了问题。

社会管理层面: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官僚主义现象越来越突出,毛泽东同志认为“官僚主义”是个“极坏的家伙”“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在毛泽东看来,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另一种是表面上不怠工的命令主义。用怠工的态度去做群众工作自然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而用命令主义去动员群众,所得的成果也是不能巩固和发展的。毛泽东还找到了形式主义的根源,就在于教条主义。历史实践都证明,执行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一定会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

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命题。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突出特点为:社会管理偏重政府是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而社会治理则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性;社会管理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而社会治理注重多元行为主体间合作与沟通;社会管理多表现为从自身主观意愿出发,为民做主,而社会治理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更多地鼓励参与者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并达成共识;社会管理的实践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力和命令,而社会治理则在运用权力之外,形成了市场、法律等多种管理方法和方式。

毛泽东群众路线观为新时期协调各方利益,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关于统筹兼顾,毛泽东认为:“这是一条战略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六亿人口……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总要从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在利益多样化的今天,社会治理只有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好各阶层的多样化利益,才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当下,如何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活力,最有效的办法是: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特别凸显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尽可能减少权力对市场运行的干预,在完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基础上,创造发展机会的公平均等。同时,要化解出现的各种矛盾,应对各种各样挑战,就必须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其核心就是凸显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制度设计层面:大兴调研之风以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过程中,一条清晰思路为: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研之风,并形成总结概括出一条正确的方法路线,革命就能成功,就能顺利发展,反之,革命就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对主观主义的一大表现形式——教条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至理名言。针对当时党内军内一部分同志坚持本本主义,毛泽东大声疾呼:“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到群众中调查什么?毛泽东认为首先要了解、關心和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紧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得到了拥护,这也就是要坚持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43年6月,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该文精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透彻地说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其中的所谓“到群众中去”,就是把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和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再回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这些意见以及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到群众中去”包含两个必要环节:一是向群众宣传和解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为群众掌握,变为群众的行动和实践。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就是党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宣传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过程。二是向群众收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实施的意见和总结经验,并依据群众的实践经验加以修正和发展。这些论述鲜明体现了其深入基层、深入调查、深入群众的思想。

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观念也要外化于实践行为,所谓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是反复不断的过程,最终形成并制定一套良性循环科学规范制度。当前,我们就要大兴调研之风,凡制度规章的出台都应反复调研,既有百姓呼声,也有专家论证,以形成科学规范化且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大基地)

猜你喜欢

毛泽东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