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

2017-03-28曹健华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曹健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遵循。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逻辑必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践要求。

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价值体系,它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它反映了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论体系,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又是科学的实践方法,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改变世界,是改变世界的行动指南。

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马克思主义一经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成为改变世界、实现人民解放的强大物质力量。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源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当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直接最现实的实践基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当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接受检验。而当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推进和展开的。根源于、服务于、受检验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必然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丧失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体系、价值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实践力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真的”、是“好的”、是“能用的”、是“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应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标准、科学方法和强大动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更好地揭示规律、发现真理,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在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不断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

掌握科学理论,把真谛印入脑海。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实践的能动性原理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然而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与生俱来,不是自发形成的。要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而不是零碎地,真实而不是虚假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别无他途。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带着信念学、带着使命学、带着感情学、带着问题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学以明立场、学以晓观点、学以知方法、学以正言行、学以升境界。

站稳政治立场,把人民装在心中。哲学社会科学并非价值中立和非意识形态化,它和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以及所持的意识形态观点密切相关。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著书立说,为社会进步探求真理,哲学社会科学才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原理,充分体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先进性与全面性的统一,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了基本的遵循。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立足于党和国家的伟大实践,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努力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更好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谬误。达到信仰与知识的统一,价值与真理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所接受、所掌握、所运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

把握科学方法,将利器握在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任何一门具体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都可以研究借鉴,不能不加分析一概排斥,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不能丧失科学判断力,丢失价值鉴别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践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毫不动摇地落实。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眼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和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键之举,是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群,为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提供学科支撑。坚决改变在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状况,坚决杜绝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

以马克思主義为指导,加强课堂、讲坛和论坛建设。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坚持姓“马”姓“共”,在课堂、讲坛和论坛旗帜鲜明地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决反对和抵制政治上的“宪政民主”、思想上的“普世价值”、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和教育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需要有自然科学知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要发现、培养、聚集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各路大军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自觉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湖南行政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