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万颗爱心汇聚的力量
2017-03-28
2017年2月8日,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嘉陵桥西村社区。
这天中午,冬日暖阳静静洒满街道。
趁着阳光大好,33号楼居民梁廷碧将家里的旧衣服全部收拾出来,装进两只大口袋,快步提到家门外不远处的“旧衣物投放箱”。
站在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投放箱前,梁廷碧拉下蓝色挡板,将衣物一件件放入箱内。
在梁廷碧投放衣物时,邻居杨素珍也抱着旧衣服在一旁等候。
对于嘉陵桥西村社区的居民们来说,参与捐衣捐物的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而在整个重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已成为不少重庆人的生活方式——
在潼南区,年轻干部黄强和同事在抗击特大洪灾的前沿阵地上,成立了“星火”志愿服务协会。战胜洪灾后,志愿服务成为潼南城市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星火”志愿服务协会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志愿服务氛围。
在城口县,大学生“村官”王文明扎根大巴山深处,和当地贫困户结对子,开展一对一的志愿帮扶行动,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不计得失的引路人。
在大渡口区,一群具备专业素养的检察官于2004年建立了“莎姐”法律志愿服務队,开展犯罪预防、未成年人教育帮扶等志愿服务工作。如今,随着“莎姐”法律志愿服务队的经验在全市推广,越来越多的“莎姐”正在重庆各地涌现。
…………
这如火如荼的志愿服务工作局面,源自全市上下的持续共同努力。
2014年2月,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
结合《意见》内容,重庆提出用“志愿服务+”来统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志愿服务条例》《重庆市“志愿之区(县)”创建办法》等文件,完善了重庆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志愿者队伍从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组织从松散型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志愿服务活动从以阶段性为主向常态化开展转变,让每一项志愿服务都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
从那时起,全市上下同心同德、持续用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7年2月中旬,重庆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494万,位居全国第一;建立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31600余支,81%的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站;全市40.6万余名党员参加“设岗定责”活动,有84.7万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统筹安排16.3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这一系列成就,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理念在重庆落地生根,让重庆成为新兴的“志愿之城”,让“志愿之城”成为重庆的一张崭新名片。
在全国“3·5”学雷锋日到来之际,为全面展示重庆助推志愿服务工作的成效,展现重庆志愿者风采,重庆党刊(CQDK)全媒体记者奔赴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跟随志愿者的脚步,记录和展示志愿者的风采。希望通过讲述这些洋溢着春天般温暖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重庆这座“志愿之城”的热度,并将这份温暖传播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