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基于“精读”课的“4P”教学模式实践

2017-03-27王建卿王艳霞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精读思辨性英语专业

王建卿,王艳霞

(忻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山西忻州034000)

英语专业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基于“精读”课的“4P”教学模式实践

王建卿,王艳霞

(忻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山西忻州034000)

英语专业思辨性阅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关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中,通过文献梳理,回顾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英语专业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理论构想,随后,在“精读”(现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了行动研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了可操作性的“问题导引、对话交流为主,学生主体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为形式,思辨赏析为核心的‘4P’”教学模式,“preparation-process-presentation-promotion”——导读、研读(对话、讨论/辩论、展示、写作提升)的立体动态教学模式,有明显的效果。

思辨性阅读;“4P”教学模式;“精读”课

无论是认识论还是方法论,外语教学都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思辨能力”、“全人教育”等理念的提出,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者们对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外语专业教育的人文性、思想性、思辨性得到重视,外语专业教育要在培养外语语言交际能力和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1]。

本项目在前期研究中,通过梳理文献,回顾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英语专业思辨性阅读的理论构念,即“两个层面、四个层级、五个维度、问题主导、对话取向”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模式,即语篇阅读的微观层面(表层字面意义和含义理解)和宏观层面(意识形态意义的把握和欣赏性、评价性理解);“五个维度”指:教师、读者、作者、文本、社会文化语境;“问题主导、对话取向”的教学是思辨阅读教学得以实施的路径。

这一阅读教学模式适用于多门课程的教学,如,文学、基础英语(精读)、高级英语等。本文介绍该项目的后期行动研究,以“精读”(现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例,阐述英语专业思辨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研究设计:

此次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在忻州师范学院外语系2014级本科生中进行。共有学生120名。历时2学期。此次行动研究在“精读”(现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基于前期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操作层面,实践了“4P”教学模式,即,“preparation--process-presentation-promotion”--导读、研读(对话、讨论/辩论、展示、写作提升)的立体动态教学模式。

(一)“精读”课教学现状: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是核心主干课,对英语专业师生来说都是“重头戏”。本课程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立民教授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教材。本次研究中涉及第1—2册。每周6课时。

传统的精读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积累语言知识为主要目标,以知识点教学为抓手,以词-句-段落结构-写作特点分析为主,学生体验不到文本整体的内涵隽永,脱离学生认知发展需求,教学过程碎片化,缺乏创新。之后十多年的精读课教学实践受语篇阅读理论、语用关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影响,教学中注重了课文学习的整体性、关联性、主体性、思辨性,有的教师尝试了“语篇教学法”、“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改革,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一言堂,体现了师生互动。然而,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该课程的教学仍存在问题需要研究,如,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薄弱,教学实践带有随意性,或盲目性,教学实践得不到理论的直接指导。新时代对精读课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英语口、笔头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和创新思维能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核心主干课,其教学应充分体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精读课教学应把培养阅读能力放在首位,具体包括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和分析、综合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依据前人研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在精读课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行动研究。

(二)可操作性教学程序:

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了可操作性的“问题导引、对话交流为主,学生主体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为形式,思辨赏析为核心的‘4P’”教学模式,“preparation-process-presentation-promotion”--导读预习、研读(对话、讨论/辩论、展示或表演、写作提升)的立体动态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动态指课文篇章学习的微观和宏观层面、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精读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立体系统,因此,教学过程的把控有了难度。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内在逻辑,感知品味语言的精妙、深度理解篇章格局、情境,评估文中论据论点关系,评价意义,学会思考提问并规整地语言表述。

精读课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最为重要的课程,课文为主要学习材料,课文文本解读是重要环节,需要从教材文本的语言意义、形象意义和意境三个层面理解,并产生创见,需要立体化学习,课内外、微观宏观层面学习,是一个读--说--写的学习过程。课前,学生在课外预习,完成导读提纲,对课文有初步理解,并在语篇层面,包括作者、体裁、主题、情节等方面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找出语言及理解层面的困惑,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解读文本,以阅读理解为主,同时处理语言结构、形式的问题。边解读文本,理解意义,边学习积累语言知识,在理解、交流、表述的过程中,内化积累、将语言知识的积累融入意义理解和表述中。同时,聚焦文本语言的典型之处,开掘出发散点,作为口语表达的素材,加以讨论,目的在于品味语言、感知形式、深化解读、历练表达,促进思辨发展。

二、课例分析

在历时两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边实践、边记录、边反思、边改进,完成了既定教学任务,基本达成预期目标。

面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第二册第一单元“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的教学为例,阐述“4Ps”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单元课文题目“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作者为美国诗人、翻译家John Ciardi。本课文选自作者于1954年作为英语副教授在罗格斯大学男子学院开幕式上所做的讲演。课文主题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仅提供学生得以生存专业、技能训练,而要教育学生成为懂得生活、会思考的文明的人。这一主题契合当今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尤其是网络时代,很多大学生沉溺网络信息,而不读书的问题,学来更有意义。

(一)导读、预习(Preparation)

因为研究对象是本科一年级学生,我们在导读预习“preparation”阶段,设计了如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提纲,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仅仅关注语言形式到意义思辨上来。

Preparation(导读预习)阶段,学生预习并完成以上导读提纲,并了解了作者——John Ciardi;主题——大学教育的目的;体裁——说明文(orientation speech);结构——两部分(按时间划分,14年后);写作特点——口语化,并基本解决了生词问题,找出了语言及理解困惑。对文本语言意义的理解,即对词、句、文本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理解是领悟文本意蕴的起点,导读环节有助于从整体语篇进行教学。

Unit:Title:Author: Genre(type of writing):A.narration B.Description C.Exposition D.argumentation Genre(type of writing):A.narration B.Description C.Exposition D.argumentation Genre(type of writing):A.narration B.Description C.Exposition D.argumentation Setting:(time,place,characters) Plot(main ideas): Structure(organization of the passage) Them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My favorite sentences: My difficulties or puzzles: Inspiration(what I have learned)

(二)研读过程与展示(Process--presentation)

课堂学习过程中(process--presentation),师生共同解读文本,首先是问题导引,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课堂学习,实现师生视域的融合。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议:what was the Teacher’s earliest disaster What was the boy like What was the boy’s claimHow did the Teacher respond What was the Teacher’s point of view...在第一部分便自然出现training和education的话题,作为思维发散点引发学生思考:“what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raining and education”,并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在互动中深化思考。之后,每组学生都有代表讲述呈现他们自己的理解,输入输出相结合,体验性的阅读理解能使学生们产生新颖独到的想法,为后面段落的学习做了铺垫。

比如:学生讨论中提到: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s in enriching our mind../expand our horizon of thinking/improve our temperam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and culture/helps to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widens out eyes.../to know how to be a real man.../a civilized human being/helps us make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training is to gain skills/it is for practical purpose/ helps to make a living/specialize in one skill/help you gain income......;有些学生谈到:training is part of education...we must accept both training and education/training is the bases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s high-level training...education provides better ideas to create environment of training...They are related,though different./both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re learning process,should be valued./ training and education can supplement each other……体现了一定的逻辑思辩,而非全面肯定或否定。

接下来,问题what evidence did the teacher give to support his viewpoint Or What facts/examples or grounds of argument did the author give引导学生解读后面段落。本篇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并不复杂,即观点--论证,围绕“大学教育的目的”的观点,作者用大量的事实、例证、理据论证这一观点:训练和教育的区别、如何度过工作之余的8小时以及书籍帮助成为有教养的人。学生们不难找到课文的逻辑主线,边解读边分析了许多长难句。通过课堂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阐释、如何说理,帮助学生向高层次理解推进,不仅学习了语言,品位了语言,还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许多人文知识,打开了思路,更加明白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掌握一技之长,而是如何提升精神内在品质,懂得如何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保持祥和的心态,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解读课文自然会讲到作者的态度和文体风格。这是一篇开学初的演讲,语言口语化,作者用口语化,讽刺、幽默的口吻,讲述他初为人师时的遭遇,并详细阐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相信大学教育的目的。当问到学生,“What is the tone of the speech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uthor and his student”

有个学生讲到,这个老师不错,但她不喜欢老师用那样讽刺的口吻讲他的学生,如:beanpole, specimen,particular pest,new species,push--button Neanderthal……,不是特别尊重学生人格。(this teacher is right,but I don’t like the teacher using such words to describe his student,teachers should respect his student……),学生能够这样认为,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很难得。这时候,师生一起分析文中这位老师是如何从学生的外貌,到神态、行为表现,反映他的内心思想的,用了比较夸张、讽刺的语气和措词。

当然,课堂学习过程中,并不总是很顺畅,“4Ps”课堂教学模式比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难以把控。有时候面对教师的问题,会出现长时期的沉默、冷场,甚至尴尬,而且,有时候只是少数学生在应答。学生的语言知识欠缺,语言能力不足,也会限制意义观点的表达和交流,如,生词太多,课文中的复杂的长难句子结构等;这种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如,教师的组织、调动能力等。教师需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预料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局面,从知识、到课堂提问、到组织课堂的方法技巧准备充分,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但是,坚持以对话形式,以意义观点交流为主的课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英文思考、逻辑思辨的能力。

(三)拓展或提升(Promotion)

课文的学习之后,学生学习了语言知识,解读了课文文本,在课堂交流讨论展示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观点、想法。在Promotion阶段,布置写的任务。以写的形式,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想法比较条理、准确的写出来,而且,一边写一边进一步思维,深化思考。阅读和写作相依相伴,需要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有了阅读输入、思辨,通过写作输出,促进思辨,升华思想。

结论

张绍杰(2012)指出:“英语专业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把读写摆在突出的位置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3]。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改革课堂教学形式,以导读为前提、解读文本深层意义为主、以交流对话展示为主要形式,以写作进一步促进思辨,提升思想,有助于养成学生英文思辩的习惯,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问很关键,需要紧扣文本,做到恰到好处的延伸和拓展,可以避免无效讨论。那么,教师首先需要扩大教师视域,把文本解读得更深入、透彻,才能有效点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激发思考,唤醒情感。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行动研究,后期将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研究,考证不同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思辨能力。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3]张绍杰.试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Action Research of Critical Reading among English Majors——“4P”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Wang Jian-qing,Wang Yan-xia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 Shanxi 034000)

Critical Reading of English Majors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nd teachers.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which propos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ritical reading of English majors,the present action research is carried on in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using the textbook“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questions guided—dialogue communication—students involved–group cooperative&exploratory work–critical thinking focused”is carried out.And it proves effective.

critical reading;"4P"teaching model;"Intensive Reading"course

H319.37

:A

:1673-2014(2017)01-0095-04

(责任编辑 郭佳)

201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J2014102)。

2016—12—10

王建卿(1963—),女,山西定襄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精读思辨性英语专业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新国标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