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识见
2017-03-27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向永平
□文/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 向永平
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 肖立俊
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识见
□文/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 向永平
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 肖立俊
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获取他人识见的基础上,使自身的识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使自己既拥有识见,又能利用自己的思维创新识见。在此基础上,将其诉诸笔端,或许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来。
识见提升的最高层次即为创新识见,而阅读对学生识见提升的难度也在于此。对于中学生而言,要他们创立前无古人的全新观点,可谓在尚不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秀木佳林。所以,我们对创新要作具体分析,而不是赶鸭子上架,学生只要在识见方面稍有突破,就应该加以积极的鼓励。譬如,对抽象简略概括的词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就可算作新意,如“放下”这一话题,有学生写到“放下,不是心灵的放低;放下,应是精神的张扬”;又如,把通常所提到的识见引入一个不常关联的其他领域也可算作新意,如“血性”这一话题,有学生写到“没有血性的批评,是摇摆无力的批评,是没有人性的批评”;再如,对某些零散的观点加以组合也可算新意,如“俗”这一话题,有学生写到“一个‘俗’字,区分对待:尊重风俗,宽容世俗,认可通俗,拒绝庸俗”。如此,即便短时间内学生无质的突破,也会生发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予了学生提升的机会。
当然,在这方面若能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通过“寻因法”创新
世界上各种事物往往盘根错节,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而且其原因又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推动同一事物变化发展。可是不少人在看待人和事物时,往往不作深究,拘于一两个原因,忽略了其他原因,从而使得 “为什么”这个层面的识见过于狭隘,难有突破。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主要的,甚至已经形成共识的原因,而是从众多原因中寻找被人忽略,甚至尚未被人发现的原因以创生新的识见。如在对“人生过山车”这一话题的认识中,有学生写到:“一无所有地开始,一无所有地结束。其间追逐名利、财富,有起有落,有从平地冲刺顶峰,有从顶峰跌入低谷,忙忙碌碌一生,最终还是回到起点——一无所有地来,仍就一无所有地去。”“人生过山车”是一个过程。为什么经历这一过程之后却归之于“无”呢?这位学生对原因进行了阐释,让人明白,在人生的长河中,如果忙碌于追名逐利,虽历经坎坷却一无所得。可见,识见之新,耐人寻味。
二、通过“求是法”创新
“求”,追求,探究;“是”, 《说文》释为“真”,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但这里,我们可以将这个“是”泛化,理解成“真谛、规律、本质”,及其“一切外在的表现”,从“是什么”的角度去思考探索。因为内在的真谛、规律、本质可以是唯一,而它们的外在表象却可以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所以我们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以人物为点,可以交织出许多观察角度,从而产生许多别致的识见。在对“他人”这一话题的认识中,有学生写到:“对别人而言,我何尝不是‘他人’?”这是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而得出的识见,并通过这一识见告诫人们如何对待别人。然而另一位学生却写到:“忘记自我,为他人活着,还会有自己的快乐吗?”这是从自己的角度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得出的识见,并通过这一识见告诫人们不能因为他人而改变自己。
三、通过“启行法”创新
启行,顾名思义,即为启发行为,从“怎么做”的角度去形成识见。比如同一道数学题,不同的人会因为自己知识储备、思想方法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解题方式。面对同一事物,人们在“为什么”“是什么”层面上的思考不尽相同,在“怎么样”的认识上也将出现差异。正如面对强秦的军队,有人因为考虑到强弱对比,而采取逃避退让的策略,有人则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而采取贸然出击的战法,可韩信则认识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强大精神力量——破釜沉舟,最大限度调动军队的战斗力。三种做法一比较,韩信的识见明显新于他人,优于他人。因此,在创新识见方面,我们应从“怎么做”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有别于他人。如在对“血性”这一话题的认识中,有学生写到:“血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千锤百炼,方能成就血性”,“血性的人才需要血性的机制培养”,“要有血性,先要人性”,“标榜血性其实就是最大的失血”。四个识见前三个从正面讲怎样成就血性,怎样培养血性的人才,怎样才有血性,后一个从反面讲不能怎样,也就是告诉人们不能标榜血性。
四、通过“关联法”创新
关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由此及彼。“此”,也许谈不上创新,甚至可能是人云亦云的陈旧观点,但若能在“此”的基础上巧妙生发,挖掘出彼此的相似点,以新义换旧义,或者寻求彼此的不同点,剪辑组接,也许就能出新。如在对“人生过山车”这一话题的认识中,有学生写到:“当你坐上过山车达到最巅峰时,你如果没有尽全力地爆发出一阵尖叫,那么之后,你便会追悔莫及。而人生也是如此,当你的人生到达巅峰时刻,你更要坚持努力,否则时机一过,一切都将化为灰烬。可是,过山车可以再来一次,人生却无法重来。”这个识见既挖掘出了人生与过山车的相似处,又寻找到了人生与过山车的不同点。人生与过山车一样可以达到巅峰,但是人生又不能像过山车一样重新再来。由此告诫人们,在达到巅峰之时要好好珍惜。
五、通过“虚实法”创新
这里的“虚”和“实”,我们通俗将其理解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许多人给以“实”就只会从实的角度去认识,给以“虚”就只会从虚的角度去看待,结果实之为实,虚之为虚,谈不上创新。而实际上,虚与实是可以转换的。如对“脚印”这一话题,有学生这样写:“秋花可以逝去,但秋的脚印曾真实地存在过;秋月可以改变,但秋的脚印已成为永恒。一个民族的文化,以秋为依托,一定会丰富厚重,代代传承。”这显然是将具象的脚印虚化成了文化的依托。对于“亲情”这一话题,有学生这样写:“亲情是一双大手,一双总是可以变化出我想要的东西、可以在我的小电子琴上弹奏出美妙乐曲的大手。”这显然是将抽象的亲情实写成了具象的大手。
综上所述,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实现创新识见的过程中,不是随意的敷衍,而是以具体的方法为引导,实现教学的双边互动,以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丰富、提升、创新学生识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