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纹理劈柴,引导交往

2017-03-27甘肃省酒泉市南关小学杨丽玲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同伴学会交流

□文/甘肃省酒泉市南关小学 杨丽玲

纹理劈柴,引导交往

□文/甘肃省酒泉市南关小学 杨丽玲

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也。一个人只有在和谐的群体交往中,才能获得支持性的信息,获得满足自我价值的需要,保持好健康积极的心态。但现实中有不少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问题根源也是百人千面。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到合理归因,按“纹理劈柴”,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呢?

为你点燃一支烛光

“老师,颜打我,还把我推倒了。”小M哭着到办公室“告状”。

这是个特别胆小、乖巧的小男孩,眉目清秀的像个小姑娘。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告状:“老师,XX没经我的同意就拿我的橡皮泥。”“老师,XX故意把桌子往前挤,我都没位置了。”“老师,XX给我起外号,说我是‘ 花姑娘’。”“老师……”

几乎每天他都要向我反映不是张三打他,就是李四故意在他的书上乱画,或是王五拿他的东西不还。这么乖巧的孩子,“树敌”为何如此多呢?我开始留意观察。

初次报到时,小M的家长就说孩子胆子小,要我多关照。的确,孩子很乖,比小姑娘还文静,简直不像个男孩子。也怪不得孩子们叫他“花姑娘”呢!因为各科老师经常表扬他上课坐的端正,再加上他爱“告状”,也只和女孩交往,一些调皮男孩就越喜欢有意无意地招惹他,把他当成“花姑娘”取乐。每次受到委屈时,小M都要找老师解决。当“肇事者”受到批评时,他就会显现出一种满足的表情。我意识到这个孩子喜欢告状,原因可能就在此。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接下来的日子,每当小M找我述说遭遇时,我都鼓励他当着我的面和“对手”协商解决。在这些过程中,他慢慢学会了自己解决“矛盾纠纷”,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和同伴交流,“告状”行为也渐渐消失了。“花姑娘”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子汉”。

在家长、老师的过度庇护下,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强、懦弱、渴望关注的毛病,这也是小M喜欢告状、被人欺负的真正内因。班主任只有利用合理的方法,为他点燃一支自信的烛光,才能引导他学会和同伴交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学会自己成长。

借你一对飞翔的翅膀

小H是个严重的“问题生”。除了作业超级磨蹭外,最要命的是不会和同伴交往——打人、说脏话的事时有发生,每天官司不断;但却意识不到这是自身原因所致,总觉得所有人都对他不好,情绪一直很低落。

小H父母三十多岁了才拥有了这个“宝贝”,加上祖父、祖母们都围着他转,不论他提出什么要求,都会得到满足;无论犯了什么错,都不会受到谴责。家长的过度溺爱、包办导致他至今还是一个没“断奶”的“婴儿”,不会和同伴交往的根本因素也基于此。

弄清了孩子的问题性质,我建议家长改变教养方式,尽快为孩子“断奶”;并找各科课任老师反映了小H的具体情况,商定了统一要求,“齐心合力”帮助他“断奶”;给他调换了最乖巧、责任心特别强的箐做他的小老师。课间小H不喜欢出去玩,最喜欢坐在教室吮吸手指或啃指甲。我指派了几个“影响力”较大的男孩主动和他交朋友,带他一起活动,一块玩耍。后来,我“委任”小组长于他,尽管他动手能力、自制能力、学习能力都比较弱。“新官”初上任时,小H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让别人做什么。我就经常性参与他们小组的讨论或活动,有意指导他学着做“小领导”,并时常给他们小组分些“特殊任务”,让他和大家一起合作完成,私下建议其他组员帮助他、支持他。慢慢地,他和别人的矛盾少了,情绪也好了起来。

在家庭过度溺爱环境中成长的小H,注定是不会正确与他人交往的。这需要班主任发动集体的力量,利用家校合力、生生互助、唤醒自我觉醒之法,帮助他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借”他一对飞行的翅膀,和同伴们一起在成长的时空中翱翔。

我不会让你再心伤

从农村新转来一个叫小Y的孩子,几乎不见她主动和别人说一句话,遇到小组合作时,也是一个人埋头看书。下课后或活动课时,她都是孤孤单单站在一旁看大家玩。

家长会后,小Y父亲说孩子不愿上学了。为什么会这样?孩子缄口不言。我决定从作文《我的烦恼》入手,探探她心底的秘密。她的题目是《大嘴的烦恼》。她写道:我最大的烦恼是长着一张大嘴。因为这张可恶的大嘴,同学们嫌弃我,讨厌我。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大家给我起外号——“青蛙” 、“大嘴Y”等等。一次,我亲耳听到XX几个在吃零食:“要是换做小Y,一口就吞没了吧?”他们笑的前仰后合,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大家看不起我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身上有味。其实,我每天都要换衣服的。可是,再怎么洗怎么换,店里那种难闻的腥臭味还是在我的衣服上(她们一家就住在杀鸡店)。我不敢到同学们跟前,更不敢近距离接触他们,不敢和他们说话。这种日子一点意思都没有,我真不想再上学了……

原来如此!如何让小Y从“大嘴”的烦恼中走出来,如何让大家不再继续排挤她?我开展了《什么样的长相才算美》的主题队会。在大量例证后,我重点引导了两个问题的讨论:怎样的人才算真正的美?如果你身边存在因长相或家庭因素而受歧视的人,你会怎么做?

通过队会,孩子们意识到对小Y的排挤是错误的,此后对她的态度彻底变了——“青蛙” 、“大嘴Y”的绰号消失了;合作学习时,大家热情招呼她参与;活动课时,女孩们会主动叫上她,手拉着手快活地奔向操场……

慢慢地,小Y笑了,咧着她的大嘴,很美。

集体的排挤使得原本就内向、对自己长相不满的农村孩子小Y更加自卑,使得她越发不知道如何和这些娇贵的“城里娃”交往,以至于打算放弃上学。班主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一颗“怎舍得你心伤”的悲悯之心,引导孩子们辨析真善美,继而接纳了新加入的失群的孤雁,帮她融入了大家庭的怀抱。

为何你越走越迷茫

小J又出事了!他和高一级学哥在回家路上发生矛盾,双双被打得鼻青脸肿,已到了双方家长参与开战的境地。这已不是奇闻,在这半年当中,已经发生过两起大的事故:第一次是和同学打乒乓球时输了,愤怒中狠狠将球拍砸向学校开校才采购的球案,将崭新的球案拍了个大洞,家长赔了近两千元。第二次是在放学路上追打同学,导致对方摔倒左臂骨折,嘴唇摔裂缝两针,下巴缝四针的“惨烈”事故发生。即使有这样“惨重”的教训,也不能让他改了稍不如意就动手的毛病,每天和同学纠纷不断。

小J之所以有这样顽劣的表现,和家庭状况有极大关系——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加上小J天性比较顽皮,大错小错不断,只要一出“状况”,必定受皮肉之苦。所以,小J身上的青伤红痕已经让师生见怪不怪了。但让小J父母不能理解的是,这样的“严格”教育之下,小J越来越暴力,越来越不会和同伴交往,只要交流不畅,都会用“拳脚”解决问题。

为何孩子越走越迷茫?我只想对类似于小J的父母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们的“表率”就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交流方式不变,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行为就不会改变。希望所有的家长在给孩子教育和沟通时,选择一些科学的、正能量的方式。

请让我走近你身旁

小K妈妈打来电话,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我告诉她孩子很安静、很乖,但就是从不主动和别人交流,更不要说举手回答问题了,神情也常常游离在课堂之外,所以学习还是很吃力。母亲叹息说,自从自己再婚后,孩子越发不爱说话了,问一句说一句,做完作业后就喜欢看电视或用手机聊天,还不让人说,谴责语气丝毫不能带。有次因玩手机时间过长,批评了两句,就跑回父亲家两个星期不回来,还跟姥姥说:“看来我已经不能跟我妈在一起生活了。”妈妈知道后,越发不敢说她,处处都小心翼翼地讨好她,不但给她买了小狗,还买了新手机。之后长吁短叹,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我不知如何安慰她,只能承诺找小K好好聊聊。

小K跟我说就是不喜欢说话,所以受不了母亲的唠叨。她喜欢用文字交流,喜欢网上交友,喜欢与网友们用文字或表情诉说出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烦闷的心情……

我告诉小K,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疼她的人。妈妈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她开心、快乐。但妈妈买新手机的做法是错误的。

“换做我,我绝不会纵容你!” 我凝视着她的眼,“孩子,网络是个‘深不见底’的‘迷宫’,有多少人迷在其中不能自拔,又有多少人因为在网中交友不慎受到深深地伤害,付出惨重的代价;再说,能用手机陪和自己毫无相干的人说话,为什么就不能陪亲爱的妈妈聊天呢?能轻易地找外人诉说心事,为什么就不能找自己的同学、老师呢?”

人是社会的人,交友很重要,择友更重要。班主任不仅要引导学生交友,更要引导学生走出网络——“让我走近你身旁”,学会交社会中的人。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班里这些不善与同伴交往的孩子,需要班主任全面了解,合理归因,设法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积极进行家校沟通,创造多元的交流机会,按纹理劈柴,方能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流,提高集体生活的幸福指数。 ◇

猜你喜欢

同伴学会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学会分享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