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思品课引发的责任思考

2017-03-27重庆市潼南区龙形镇小学陈艳华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东小西思品

□文/重庆市潼南区龙形镇小学 陈艳华

一堂思品课引发的责任思考

□文/重庆市潼南区龙形镇小学 陈艳华

今天再上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学会相处”一节时,竟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教学思考。

故事很简单。下课了,小东和小西飞奔出教室,来到操场继续踢足球玩。小西守门,小东射门,玩得高兴时,小南和小北也加入了进来,小东想着要大显身手,一个螳螂扫腿,球旋转着飞了出去,小西来不及扑球,就听“哐”一声,球打在了小西背后的玻璃窗上,“哗啦”玻璃窗碎了。看着窗上的大窟窿,小东气急败坏地吼道:“不准告诉老师”。小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小南和小北也面面相觑。

问题来了:“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类似的事情时,你觉得怎样做才好?”

也许很多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抽几个学生来说说应该怎样做,而大多孩子则认为应该告诉老师,因为不能撒谎,遇到困难最好就是请老师帮助解决。可是今天我觉得这个教材的本意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发掘其中更深层面的教育内涵。

我不想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上,我大胆地猜测学生的思想领域也许更为广阔,于是,一再追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当我听到有几个孩子小声嘀咕,“也可以不告诉老师的”,“可以自己解决”。我感觉到了智慧在灵动,觉得教育的契机来了,我让孩子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孩子看到我鼓励和肯定的眼神,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一个学生振振有词“什么事都向老师告状,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爱打小报告的人,这样会伤了同学间的和气,如果是一些小事情,我觉得可以自己解决。”一席话,让教室里立马炸窝了,“对对,不告诉老师,自己把窗子修好”,“用自己的零花钱就行了”。

也许课上到这里,这节思品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是,我并没在此戛然而止。我试探地问,除了你觉得不做一个爱打小报告的人,除了不想伤和气以外,你还觉得为什么要自己解决吗?同学们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涨红了脸,有的唾沫横飞,这个时候,我是不会打断他们的,我会耐心地等待他们争辩出一个结果来。这时有孩子举手了“老师,我们小组同学认为,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 “主动承担事情的后果”,“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时,我突然有点激动了,孩子们居然有了责任意识,我乘机抛出一个问题,“谁的责任呢?”孩子们争先恐后,“谁踢坏的就是谁的责任”,“打球的人都有责任”,“踢坏窗子的小东责任大些,他应该多赔偿一点”。

看吧,不要以为他们年纪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可能一下子顿悟,如果我们不捕捉好引导和教育的时机,也许真理就在一步之外,因为没有得到捅破的那么轻轻的一点拨,结果把它拒之千里;因为觉得遥不可及而不愿尝试不去发现,以致于很多人总是感叹“明白得太迟”。这节课,孩子们不但知道同学间应该友好相处,而且懂得了要敢于承担事情的后果,敢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甚至有了划分责任大小的初步概念,这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啊。

这让我又想到,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责任一词似乎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淡出了我们的工作,淡出了与自己无关的一切,个人、集体、乃至整个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甚至缺失。当非常宝贵的东西一旦丢失,人们又会不遗余力的去呼吁和找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又再一次认识,任何一个物种,只要是有了生命的那一天,他就担负起了各种各样的责任,只要到了进入社会那一天,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就必须履行一种职责,因此,责任是担当、是付出,是职责又是任务。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我们的天职,那么,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在当今的时代,就显得至关重要和刻不容缓了,能够灵活运用课本资源,能够巧妙把握教育时机,则是一种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了。

有些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教育实不敢恭维。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劳碌的父母甘心做孩子的小跟班、小保姆,替孩子收拾屋子、整理衣橱、洗衣做饭,忙前忙后,时时不放心,处处不松手,怕吃苦了受累了,怕走弯路了摔跟头了,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甚至倾其所有也无怨无悔。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也许在孩子看来还是理所当然的,试想,家长都替孩子做完了所有的事,孩子该承担的责任,你也都接管了,孩子还做什么呢?还担当什么呢?其实孩子的懒散是家长不经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的责任意识也是家长慢慢给消磨掉的,一个人拒绝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的同时,不是有别人在默默地顶替他吗?自己的碗自己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准则,可是,假如这一准则被打破,它也必定是两个人或多个人相互配合的结果。所以,在我看来,要改变孩子,首先得改变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教育,首先也得从家庭开始。 ◇

猜你喜欢

小东小西思品
洗澡
妈妈的爱
为啥总挨骂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好朋友
香蕉皮的家
是我抢了你的体重,你抢了我的智商吗
是我抢了你的体重,你抢了我的智商吗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雨中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