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问题探究与机制创新
2017-03-27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宗明
□文/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李宗明
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问题探究与机制创新
□文/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李宗明
近年来,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各地区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积极作出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重庆市九龙坡区地处西部地区,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点,在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的基础上,正向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迈进,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工作是其代表。从2013年开始,九龙坡区启动实施干部教师交流工作,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不断破解实施障碍,不断探寻机制创新,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九龙坡区的实践探索中,可总结出一些有效经验,也可引发对优质均衡背景下长足推进教师轮岗交流的思考。
1.跨校随迁编制轮岗交流,最大程度地牵动着教师利益。这需要加强教师编制统筹,增强轮岗交流机制的科学性。
教师轮岗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随迁编制的交流,即交流教师的编制人事关系随迁到新学校;二是不动编制的交流,即通过支教、送教、互派等多种形式到新学校。为了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缩小校际间办学水平差异,九龙坡区于2013年制定《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启动实施以支教、联盟体、共同体等为主要形式的交流。后来,针对生源分布变化不均的现状,采取个人意向、学校意见、组织安排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进行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交流。2015年,全区交流干部教师439人,其中随迁编制交流教师87人。2016年,全区交流干部教师460人,其中随迁编制交流教师96人。
根据人的归属感的特点,教师潜意识中大多偏重于编制所在单位,因此跨校随迁编制轮岗交流最大程度地牵动着教师利益。但是,在实施轮岗交流中,随迁编制交流比例相对较小。一是受管理体制的制约,教师轮岗交流工作主要由教育部门单方推动,编办、人社、财政等直接相关部门尚未形成合力,交流数量受限。二是受用人机制的制约,由于近几年学生总数不断增长,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往往滞后1-2年,导致编制总量不足。各学校因编制设定岗位等级,参与随迁编制交流教师面临岗位同级兜底、待遇降低等现实,积极性严重受挫。
对于随迁编制这一受制约因素较多的交流形式,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强统筹和创新。
第一,强化统筹,形成合力。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4年联合出台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指导各省市开展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各地实践证明,人社、财政、编办等部门高度重视并与教委形成合力,是开展好教师轮岗交流的关键。
第二,核足编制,预留空间。九龙坡近三年学生人数年增长5000人以上,其中2016年净增10000人以上,而编制核定不能及时跟进,导致编制总量不足,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需要优化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及时足额核定学校理论编制数。可尝试允许教委在理论编制数内进行人员调整,人社部门以理论编制设定教师岗级,交流人员在新学校有同级空岗前提下保留原岗级,保障教师工资利益不受损。
第三,打破壁垒,区管校聘。教师编制是根据学生人数定期直接核定到学校,核编周期过长,将无法满足学生动态变化的师资需求。为了破解这种限制,可探索实施“区管校聘”办法,允许教委在总编制内根据需要动态调整、交流教师,逐步实现“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增强轮岗交流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2.轮岗交流的价值体现,是教师参与交流的动力之源。这需要优化交流政策,提高教师参与交流的主动性。
九龙坡区教师轮岗交流中,除了少数教师随迁编制交流,大多数教师是通过不动编方式参与交流。其形式主要有“联盟体”“共同体”交流、优秀教师支教和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献课讲学、“微课”“远程教学”信息化交流等。从参与交流的教师反馈情况来看,教师一方面希望能被人重视、有价值体现,另一方面希望能从交流中获得关于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专业培训等方面的待遇。
对于不动编制的轮岗交流,教师们参与意愿并不太强烈,不仅优质学校和城区学校的教师不主动,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主动性不高。一是交通及生活保障不到位,教师为了工作方便一般都选择在编制所在单位附近购房,参与跨校交流轮岗后,无论是否随迁编制,均需到离家较远单位工作,额外产生的交通、住宿、伙食等费用无疑会增加日常支出。二是个人晋升评优保障不足,每个学校的绩效分配、薪酬福利、评优推先、评职竞岗等方案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参与交流不但会面临工作量增加、工作强度加大、重新熟悉工作环境、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等问题,也会对教师的既得利益造成影响。三是教师专业成长助力不同,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而学校层次不同、资源不同都会影响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优质学校教师担心脱离优质教研团队和教学氛围会减缓专业成长速度,薄弱校教师也会因为在短时间难以融入新环境,缺乏在新学校获得更好专业成长的信心。
针对以上问题,对于不动编制这一交流方式,应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健全奖补制度,激发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一,职称评聘方面。把参与轮岗交流作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评优推先、提拔任用的必备条件,且在交流中考核优秀的优先使用。
第二,津贴待遇方面。设置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到薄弱学校交流的交通、生活补贴,对交流到农村学校教师发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保障优先使用居住教师周转房。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干部教师交流期间享受农村学校津贴,自愿交流到农村学校一定年限的干部教师,终身享受农村教师津贴。
第三,专业培训方面。搭建区级教师培养平台,优先安排轮岗交流人员参加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骨干校长培训等项目,助推专业成长。
3.参与交流教师能否真正为学校所用,是中小学校长普遍关注的问题。这需要创新管理措施,提升交流工作的实效性。
教师轮岗交流,其真正作用在于为学校所用、促进资源调配、推进优质均衡。在实施过程中,却有不少校长认为不动编交流的教师管理和使用难度较大,作用发挥因人而异。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等在评定后,缺乏后续的目标考核及职责要求,部分获得荣誉称号的教师缺乏相应的引领、带动责任感。优秀教师在本身工作量繁重的情况下,外出献课讲学和送教下乡并未纳入绩效考核,额外的工作量得不到相应待遇,教师个体积极性不高。交流教师主要由接收学校提出考核意见、派出学校确定考核等级并发放绩效,由于没有细化统一的考核方案,交流教师的年度考核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针对这些现象,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措施,提升轮岗交流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探索团队管理机制。依托“联盟体”“共同体”等集团化办学方式,实行集团内学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依托“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分片区建立“名校长流动站”“名师流动站”,明确骨干校长教师职责,定期组织献课讲学,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组建学科优质师资团队,每年对薄弱学校进行优质师资团队派驻交流,促进薄弱学校教师本土化培养。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远程观摩优质学校日常课堂教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索试点片区教师“走教制”,乡镇相邻学校紧缺学科由课时量不足的教师进行多校走教任课。
第二,探索实施聘任制管理。制定教师轮岗交流管理办法,明确交流范围,对于应当交流而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交流的,实行降岗聘用等相关措施。修订各类人才管理办法,将教师能力、荣誉与责任相对应,明确获得各类荣誉称号、不同能力的人才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制定不同层级人才的送课送教课时要求、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探索实施交流教师与接收学校签订聘任合同,年度考核优秀的人员占接收学校年度考核优秀指标,并设立专项资金予以奖励。
第三,完善不动编交流管理评价办法。加强对交流教师的信息管理,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由接收学校按照管理评价办法对不动编制交流轮岗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对参与教师基本情况、交流前、交流中及阶段绩效进行记录和考评,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维方式进行工作绩效评价。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来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让参与交流教师全身心投入新学校工作,真正起到促进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