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引领创新向上向善

2017-03-27李永胜张紫君

创新 2017年2期
关键词:导向价值群众

■ 李永胜 张紫君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引领创新向上向善

■ 李永胜 张紫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时代潮流,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创新要有价值引领,才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导向,要求创新依靠人民,围绕人民根本利益展开,为了人民,并由人民来评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导向,引领创新向上向善,促进创新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幸福。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能够实现创新发展的价值最大化。

以人民为中心;创新;价值导向

创新变革既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第一动力,还是彰显一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标识。我们完全可以说,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融入了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今这个多元多极多样的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位,突出强调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党中央因势而谋的战略远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使创新成为引领全面小康新发展的第一理念[1]。

一、创新要有价值引领

创新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但创新终究离不开价值引领。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变革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2]“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3]“‘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4]然而,创新是有目的、有方向的。目的性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形成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嵌入实践活动的深层结构中,以观念、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实践活动,并贯穿于实践活动全过程,自始至终起重要作用。

创新作为人的一种现实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它负荷着创新主体的价值追求(目的),打上主体浓厚的价值烙印。创新的目的和方向形成创新活动的灵魂,它赋予创新以生机与活力。爱因斯坦曾说,改善世界的根本并不在于科学知识,而在于人类的传统和理想。这里的传统与理想就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创新的目的。智慧一旦没有了方向,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创新的目的和方向错了,不仅不能给人们带来利益与好处,而且还有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与灾难,从而产生负价值。例如,现实生活实践中,那些颠覆一切、恶搞神圣、抹黑英雄、虚无历史、不讲底线、挑战一切的所谓“创新”,就是毫无价值的,甚至只有负价值。可见,创新具有好坏、优劣、善恶、美丑、高下的区分,是有价值坐标与方向感的。我们所说的创新发展既要解决创新的有无、大小、强弱等量的问题,也要重视求新、求异、求突破等问题,以大力发掘人的创造潜能问题,还要解决创新好与不好、高尚低俗、质量高下、优劣等价值选择(质)的问题,也就是重视创新的善恶问题、方向问题,保障创造潜能的合理释放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中人们实施创新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导向往往有所不同。创新的价值导向不仅关乎思想方法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乎创新宗旨与目的的价值立场问题,它为创新活动确立善的价值坐标,设定正确的价值尺度,归根到底解决创新“依靠谁、为了谁、走向何处”的根本方向问题。一言以蔽之,价值导向解决创新的方向问题。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创新主体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实施创新的主心骨,是创新发展要遵循的一切准则中的“纲”,也是创新发展的灵魂,它是统摄创新活动的根本性原则。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历史实践中,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导向,才能真正维护和保障创新的正确方向,确保创新始终向上、向善、趋美。这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定好创新驱动的指针、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诉求、规约创新发展的航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幸福的现实要求,还是引领创新向上向善趋美不可或缺的内在价值保证。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导向内容

创新者站立的地方、位置和高度,直接决定着创新的品质、境界与效果,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导向,就站在了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保证了创新事业的广阔舞台与深远空间,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解决了创新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使创新活动有了自觉的方向,并获得了深厚的价值根基,赢得更好的效果。要保障创新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导向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创新依靠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创造、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体现为创新创造的源泉与动力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之中,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现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5]人民是创新创造活动的真正推动力量与参与主体,是一切创新创造创业活动的生力军,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紧迫、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出发,发掘创新灵感,萃取创新主题,提炼创新智慧,凝聚创造经验,升华创意灵感,激发创造活力,汲取创新营养,凝心聚力,集思广益,勇于并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创造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蓄强大的发展动能;坚持以人为本,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人们干事创业、敢干会干善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新局面;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与政策体系,破除一切制度障碍和思想障碍,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创意、市场、人才、信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并实现优化组合和最佳市场配置,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营造创造力迸发的生动局面,大力激发、挖掘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使其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能力和第一推动力;通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汇聚众智众力,激发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激活民间智慧,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突破支撑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更多颠覆性创新成果,铸就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通过无数劳动者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形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创新围绕人民根本利益展开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手段,从属于发展,服务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核心的、长远的利益所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坚持创新发展,就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轴心展开创新实践。切实把创新聚焦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从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薄弱点处精准发力,围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获得感、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等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切创新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就在于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6]沿此方向进行大胆创新,全力创造,即确立以维护、发展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幸福的创新创造创业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围绕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创新创造的工作积极性,就能充分有效地释放社会创造的巨大潜能,并实现创新创造活动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和功能最优化,使创新创造活动取得最大的公共利益产出效果,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围绕人民根本利益而创新,就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诉求,回应人民创新呼唤。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困难的现实问题入手,攻坚克难、创新突破,使创新活动更接生活地气、更排百姓之忧、更解百姓之难,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

(三)创新为了人民

创新的主体是人民,创新的目的也是人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获得更加公平的、更加包容的、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让人民过上更加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是创新的宗旨所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公有制为主体和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社会一切创新的根本目的。所以,一切创新都要服务于人民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稳中求进为主线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地引领我国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向着集约、高质、高效、绿色、包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幸福安康。我们追求的创新,绝不是为创新而创新的“价值中立”的创新,绝不是背离广大人民群众这一价值主体的为少数人或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创新,而是有着鲜明的价值诉求—实现共同富裕基础上的人民幸福的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所以,必须牢固树立创新为了人民,一切创新服务于人民幸福的价值导向。始终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幸福科学谋划创新创造,把创新创造的心思和精力都要用在为人民释疑惑、解难题、谋利益、增福祉(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福祉)与惠民生上,实现创新创造意愿、诉求与人民群众发展意愿与追求的精准对接,努力推动创新活动达到亲民、利民、富民、惠民、宜民、化民的实践效果,使人民合理共享创新成果,让人民在创新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不断提高幸福感。为此,当前必须紧紧围绕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创造需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深化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等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创新质量与效益的要求。

(四)创新由人民来评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当家做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道路。它表明,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道路的利益主体、参与主体、支持主体,而且也是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创新活动及成果的优劣、好坏、成败、得失归根到底要由人民来评价。人民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价值评判者和鉴赏家,人民利益是创新评价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5]所以,在对创新活动衡量与评价问题上,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我们要充分尊重并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地位,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来落实人民群众的评价主体地位,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健全公众广泛参与的创新评价机制,发挥其对各层次各种类型创新活动应有的干预、反馈、调控和引导作用,形成良好的创新价值导向。当前,我们应当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和衡量创新活动的根本标准,融入创新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及社会政策体系中,使创新活动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创新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需要创新制度设计,通过制度安排,把民主参与融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的评价体系的机制之中,使人民群众在创新活动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三、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创新发展的价值最大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充满了矛盾,世界就是一个矛盾体,创新活动、创新发展本身也充满着矛盾。例如,我们常常讲,科学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祉(使人们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休闲),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灾难(如核辐射、核泄漏、核战争等危害人们),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也充满了价值矛盾与冲突,甚至对抗。例如,全面深化改革就充满了利益矛盾与冲突,需要攻坚克难,破解价值矛盾。而在现实的价值矛盾与冲突中,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通常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人们的行为,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8]。所以,在今天这个大变革与不断创新的时代,如何运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为创新活动提供价值坐标,驾驭好创新,更好地利用它,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是人类需要深刻反思与正确面对的最大课题。正如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对盖世武功的解读:越高深的武功,就需要有越深厚的内力去驾驭,否则便会走火入魔。面对一个快速变化、不进则退的全球化环境,一个企业、民族、国家不创新就会落伍、被淘汰,创新慢了也难于赶上时代步伐。但是,如果创新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那么,创新的动能也就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释放,甚至会因为对其驾驭不好而带来巨大灾难与危害。可见,时代的发展既突出了创新的价值,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又彰显出人类驾驭创新的价值智慧之极端重要性,这就使创新的价值导向成为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

创新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发展既要注重激发和培植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活力,营造创新创意迸发、创新活力喷涌的生动局面,又要着力实现创新让世界更美好让人类更幸福的崇高愿景。培育驾驭创新驱动之强大引擎的价值智慧,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始终不忘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创新初心,自觉构建创新依靠人民的创新动力机制,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创新工作机制,秉持创新为了人民的价值引导机制,恪守创新由人民评判的创新评价机制,以此激励、规范和引导创新活动,增强创新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坚持创新发展的人民中心价值导向,就是要努力引导社会求新求异求突破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合理有效的释放,真正驾驭好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创新的质量、效益和价值,使创新充满至真至善至美的社会正能量,发挥好创新改善人类生活与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作用,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才能引领、支撑、维护和保障创新活动的向上向善向美,使创新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价值。

[1]李永胜.创新旨在增进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16-03-23(7).

[2]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动力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N].人民日报,2015-07-20(1).

[3]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4.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1).

[7]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意见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1(1).

[8]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09-11-24(11).

[责任编辑:吴寿平]

The People-focused Value Orientation Should Guide the Innovation to be Up and to be Good

Li Yongsheng Zhang Zijun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is in line with the time tides and helps to build China 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 -round way. But only the innovation guided by right value can ensure itself in the right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peoplefocused innovation requires that innovation should be for the people,that it is reliant on the people,and that it is judged by the people. Upholding the people-focus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demands that we should take people-focused innovation as value orientation,guide the innovation to be good so as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make its people have the sense of well -being. The people -focused orientation can achieve the maximum benefit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eople-focused;Innovation;Value-orientation

D61

A

1673-8616(2017)02-0018-06

2016-12-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研究”(13XZX004)

李永胜,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049);张紫君,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49)。

猜你喜欢

导向价值群众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多让群众咧嘴笑
“偏向”不是好导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一粒米的价值
犬只导向炮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