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种植前景与高效栽培技术
2017-03-27本刊综合
白芨的种植前景与高效栽培技术
白芨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朱兰、紫兰等,为兰科白芨属植物。
千百年来,白芨一直作为传统中药入药,可内服、外用。内服主要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对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白芨止血效果特好,具有快速凝血作用,可代血浆多用于外科手术,现在用白芨做的胶膜块,用于肝脾手术贴在刀口处,代替血钳子,效果特好。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白芨鳞茎中富含大量水溶液性多糖,其化学成分是葡萄甘露聚糖,是白芨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白芨多糖胶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品增稠剂,同时是安全性较高的医药原料,性能卓越的药用辅料和有相当发展前景的生物医学材料。此外,白芨多糖胶还可应用于日化产品中,替代化学增稠剂,并具有减少刺激性、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等功能。此外,白芨花色艳丽,还是一种很好的景观植物。
除了作为药用价值外,白芨还是很好的粘合剂。比如染布时的粘合剂、高级卷烟的粘合剂、装裱字画的粘合剂、中药材野山参断须的修复剂等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白芨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也就导致了市场对白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野生白芨由于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自然资源急剧减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白芨的需求量比20年前增长了5~10倍,需求达到数千吨,因此白芨有很好的种植前景。目前,广西境内的桂林、河池、百色、贺州等地均有种植。
白芨栽培技术
1.生长特性
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或腐殖质壤土,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2.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栽植。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2)繁殖方法: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亩用种苗100公斤。
(3)田间管理
①中耕除草: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种植好后喷洒乙草胺封闭,白芨苗出齐后。5~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除草。除草结合搂松畦面,除草时要浅锄,免得伤根。
②适时追肥:白芨是喜肥的植物,每个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人畜粪尿,7~8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但是要防止杂草丛生。
③灌溉排水:白芨喜阴,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白芨又怕涝,大雨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3.病虫害防治
(1)烂根病:南方多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防治方法: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
(2)地老虎、金针虫:可人工捕杀和诱杀或拌毒土,用地虫绝施入床上。用50%锌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床上。
4.采收加工
白芨种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把挖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烘至全干。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杂质。一般亩采收鲜品800~1000公斤,可加工200~300公斤。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