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研究
——基于成都龙泉实践的考察
2017-03-27曾艳
●曾 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研究
——基于成都龙泉实践的考察
●曾 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社会意识、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途径。文化载体以其形式的多样性、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功能发挥的潜隐性等特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优势。本文以成都龙泉实践为个案,挖掘文化载体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根据案例分析,本文提出综合运用多种文化载体,通过融入日常生活、实践养成、制度建设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到实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载体;路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价值选择趋向多样化,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才能有效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形成社会秩序与活力的协同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从文化载体的角度深度探讨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功能和独特优势,挖掘文化载体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以期通过进一步优化文化载体,使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一、文化载体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功能
1.文化载体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具有不同的内涵。一般而言,文化主要由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以及物质产品等组成。[2]而“载体”最开始是一种科技术语,然后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有承载之义。载体以某种特定形式来表现某一抽象或者具体的事物。根据以上分析而言,文化载体就是指以文化的某种形态来承载所要传递和表达的相关内容,使被代表的事物以显在的方式呈现,从而被人们感知。根据文化内涵的多重属性,文化载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物质层面,一般以器物的方式体现出来,称为物质文化载体;二是观念层面,以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等方式体现,称为精神文化载体;三是制度层面,以规范、制度的方式存在,称为制度文化载体;四是行为层面,体现在人们的行动实践中,可以称为行为文化载体。[3]
文化载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文化载体的多样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化载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文化载体通常内容丰富、生动鲜活,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文化载体具有价值引导特征。文化载体承载着价值观念,能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价值导向作用,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取向。三是文化载体具有扩散性特征。文化的弥散性、渗透性使其对客体的影响在范围和时间上得以广泛和持续。文化以一种柔性的力量发挥作用,对人的影响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2.文化载体的价值功能
文化载体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是一套意义阐述和价值的符号表现系统。价值观念需要转化为具象化的符号表现系统才能有效的被人们认知和接受。文化载体发挥着符号系统所具有的多重功能,“符号是社会整合的最好工具,它们促成了一种对社会意义的共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再生产”[4]。具体而言,以符号为具体形态呈现的文化载体发挥着以下功能:
首先,文化载体发挥价值观表达、传递的功能。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来看,价值观蕴含在文化之中,价值观的表达与传播需要一定的感性存在物作为自身的物质承担者,载体就充当了这样的职能,借助文化载体,价值观才能被外化,从而被人们感知和体悟。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人们对核心价值认知理解、认同内化与实践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把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外化表达,形成可知、可感的存在样态,这样就需要文化载体发挥信息传递和链接纽带的作用。
其次,文化载体发挥着教化功能。“‘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5]文化的“化人”功能是通过文化心理而起作用的。这种文化心理成为一种潜意识,以自然法则的形式发挥作用,能规约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载体发挥着独特的教化作用。从意识形态的教化方式来看,一方面是通过外在刚性灌输的方式让客体接受,另一方面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客体自觉的认同接纳。前者让人们形成一种外在压力和紧张感,有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而后者更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文化载体是以后者的方式发挥作用,恰好能弥补刚性灌输的不足。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人们更容易接受某种价值观念,以此达到了教化的功能。
最后,文化载体发挥文化共同体认同的功能。文化载体通过一定的场域发挥作用,在一定场域内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能对该场域的群体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感染和心灵共振,引导人们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道德情感。文化载体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完成对价值、信念和态度的整合,从而形成一种共同体认同。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就需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活动和建设之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以文化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基于成都龙泉的考察
近年来,全国各地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开发多样的文化载体资源,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了诸多经验。成都市龙泉驿区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充分、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文化载体。本文的经验材料主要来自实地调研、相关部门的交流资料以及政府网站。下面对龙泉实践进行分析,力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镜鉴。
1.以各类文化教育基地为载体,打造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社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力,首先要实现广泛的覆盖和有效的传播,让人们对核心价值观有普遍的认知和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需要有载体和平台,各类教育基地就发挥着文化载体的传播功能。龙泉驿区精心打造博物馆、纪念馆、书院、公园、广场等公益性文化场所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文化广场以传播身边人身边事为内容,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挖掘身边人物先进典型,用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典型来引导和教育民众。公园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场所,龙泉驿区以此为契机,竭力打造“好人公园”,宣传龙泉好人。这些先进典型和榜样人物都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人和事,生动鲜活,真实可信,让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可感知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抽象的理念。文化博物馆则是依托传统文化为根基,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在洛带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里面展出了各种家谱,人们到此处游览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寻找自己的姓氏渊源,寻求文化认同,唤起人们的家国情怀。各种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基地使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加强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同。除此之外,龙泉驿区还打造了流动的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各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演出,利用舞台剧、歌曲等艺术形式,深入到社区、乡村,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树立文明风尚。各种文艺活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深受大众喜爱,当人们在欣赏文艺演出和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文艺活动所承载的价值观念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2.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载体,让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建立在社会生活之上的。人们形成的价值观来源于生活体验,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龙泉驿区通过向社区提供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来培育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在内容上涵盖了文艺汇演、便民服务、儿童教育、养老助残、文明劝导、卫生安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领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融入人们生活的过程。公共服务进入社区直接与人们的利益发生关联,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人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政府向人们日常生活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表达。人们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和实现,就能体会和认同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再现。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借助公共文化服务的广泛性和惠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找到了较好的突破口,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对于自身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归在于指导行动,只有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个人的行动之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找到了落脚点。龙泉驿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契机,搭建实践平台,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人们的具体行动当中去,引导人们实现价值认知向价值实践转化。龙泉发起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文明市民的评选,培养人们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并用“文明行为”来规范人们的一言一行;通过“学雷锋志愿活动”,弘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美德;通过开展“恭行崇德敬师礼”活动,弘扬尊师重道的理念;通过“好人湿地放生”活动,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生态环境。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从始至终都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人们在参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荣誉感和成就感,自身价值也得以体现。因此,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行为和文化活动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4.以制度文化建设为载体,为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提供保障
制度提供了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框架,规约人们的价值和行为取向,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保障。为了鼓励善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龙泉驿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形成了对人们日常行为正向激励与负面惩罚的约束机制。在正向激励机制方面,龙泉驿区制定了《龙泉驿区身边好人创评工作机制》《龙泉驿区身边好人礼遇机制》《龙泉驿区崇德奖学金实施办法》《龙泉驿区志愿服务嘉许制度》等一系列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实施办法和机制,鼓励人们崇德向善。在诚信建设上,极力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宣传先进典型,建立健全褒扬诚信机制。在负面惩罚的约束机制方面,龙泉根据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把失信违法者列入“黑名单”,建立惩戒失信的机制,在日常行为规范上,对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也列出了清单。通过制度体系的建设,让人们明白哪些是社会倡导的良性行为,哪些是社会要规避的不良行为,这样能提高人们的行动预期,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提供了制度规则的保障。
三、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载体的路径选择
1.以传统文化资源为根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现实土壤。传统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心理积淀,其所蕴含的价值内核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最深层次的“共享观念”。“共享观念”塑造了社会群体的记忆,通常以自然法则的形式引导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向。[6]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如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则中,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并遵守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重新激活这些价值元素,使之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基因。同时,在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民间地域文化的挖掘。民间地域文化通常是这一地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地域特点、符合本地域人民生活习惯和接受习惯的文化。民间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对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这些地域文化体现为祖辈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戏曲诗词、歌谣谚语等,其内容通常为当地人耳熟能详,口口相传。如果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能够借助这些形式为载体,价值传递就有了思想基础和载体资源。价值观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有建立在这些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才有了根脉和源泉,才能以此文化积淀为依托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龙泉实践的之所以取得初步成效就在于充分利用民间历史文化资源,从洛带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到弘陶书院,这样的民间文化、本土文化与当地的民众的社会生活、心理意识、风俗习惯相对接,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融入。
2.融入大众生活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回归生活。现实生活既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土壤和源泉,也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旨归。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价值引领和指导实践的功能,就必须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一方面,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要以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为切入点。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一定的价值观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关,人们正是通过生活感受去理解、评价并践行某种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与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人们才能感同身受,才愿意积极的倡导并付诸行动。因此,面向日常生活的民生服务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可行路径。另一方面,挖掘日常生活素材,融入大众文化之中。大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图式和共享规范的集合,通常以简约、通俗、生动、形象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意识活动和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生活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一种高度凝练、相对抽象的方式出现,这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张力,而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融入大众文化,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的时候,核心价值观就能从“抽象理念”转化为人们日常的“生活道理”,就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该更加注重把核心价值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融入身边人身边事,让现实生活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素材。
3.综合创新各种文化载体形式
文化载体具有多种形式,只有不断整合创新,丰富文化载体资源,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当前,人们的选择日益多元化、审美诉求呈现多样化,面对这一新情况,发挥文化载体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就需要针对不同群体选择适当的文化载体形态。首先,精心打造大众传媒,建立高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力,不仅取决于其内涵的思想魅力,也取决于思想的传播力。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整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大众传媒,使核心价值观广为流传。一方面,利用好传统的媒体资源,如充分发挥新闻出版、流动展板、广播影视、书籍报刊、文学艺术等传统媒体的传播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网络传媒等新媒体由于其形象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拥有广泛的受众,更是受中青年群体的青睐。因此,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化载体,如微博、微信等现代载体平台,让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更灵活生动,快捷高效。其次,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教育渠道,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各方优势。打造各种教育基地,整合利用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基地,如把博物馆、公园、书院、茶馆等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平台。再次,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仪式的传承和教化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8]。仪式在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传统社会人们价值观的整合与传递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仪式来实现的,“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9]。仪式是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表达,承载着深厚的价值理念、通过仪式展演,实现着意义表达和传播。仪式因其实践性也是价值观外化的重要途径,在仪式中人们完成思想上的整合与行动上的转化。这个过程不需要强制力量的介入,而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仪式的引导自觉地完成。因此,要注重整合运用各种形式的仪式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以各种纪念日、节假日为契机举办庆典仪式和纪念仪式,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价值理念,营造文化氛围,让人们自发的参与到各种仪式当中,从而完成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传递。
4.以制度文化载体建设为保障
制度通过规则的方式对人的行为提供预期,正如诺斯所言,“制度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互动的稳定(但不一定是有效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10]。一种思想要变成人们的普遍遵循,需要通过制度建构起行动的框架。制度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落到实处就需要融入到相关的制度建设中。一是将核心价值融入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法规的制定中。各项政策法规能发挥价值导向作用,政策和法规能明确具体的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社会所倡导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肯定;反之,背离的行为将受到惩罚。人们在行动上遵循政策法规也就是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二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行为规范中。思想认识源于社会生活和交往,这就需要在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内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之中,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的学生守则之中,融入到各类的行业规范之中,让核心价值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根本遵循。三是进一步完善价值实施和价值转化机制。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把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相关的政策实施中,加强制度保障和程序设计,使核心价值观的落地、落实有配套的运行和实施机制;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形态,要通过一定的转化机制才能具象化的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特别要重视价值理念向价值实现机制的转化,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做到切实维护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提供现实基础。
[1][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2]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J].求索,2005(5).
[3]李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N].光明日报,2014-9-10.
[4][法]皮埃尔·布迪厄.论符号权力[J].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C].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67.
[5]黄高才.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6]曹正汉.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J].社会,2005(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9][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0.
[10][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6.
2017-07-21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47(2017)04-0092-05
曾艳,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党的建设。(四川 成都 610110)
责任编辑 杨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