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干部能力要求※
——学习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2017-03-27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法治中心理念

●郭 祎

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干部能力要求※
——学习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郭 祎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鲜明主题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党代会报告对成都未来的发展目标、发展格局、发展任务、发展举措等进行了系统部署。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党员干部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供给能力、人才聚合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民主法治能力、领导规划能力、动员群众能力、基层治理能力等“十大能力”。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党员干部;能力

中共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无论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条主线,还是贯穿其中的“五大发展理念”,抑或是将两者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四个全方位”实践目标。可以说,有理念、有思路、有步骤、有行动,无疑为成都的新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但同时也对成都市的党员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能力要求,正如报告(下同,不再另注)中所说,“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水平直接检验执政能力。”[1]

一、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能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阐释了新发展理念,成为中国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深刻总结,开放发展是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根本目标。以此“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成都市要努力建设“五个城市”: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个城市”建设交相辉映,让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具有了明确导向和实施方案,为城市建设的价值回归和城市发展的健康永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显而易见,“五大发展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对发展思维、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深化,及时地回答了如何更好更可持续更加公平发展等现实问题。另外,“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绝不能厚此薄彼,应当坚持以全面发展的新视野完整理解和整体对待,以解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速度调整、结构优化以及动能转换等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若不能科学全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甚或不能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实践价值,那么实践中就会栽跟头,就可能做出违背新发展理念的错误决策或判断,错过了发展机遇,甚至产生新的发展问题。

二、战略思维能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古训都在提示我们长远眼光、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应当特别注意提升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十分强调战略及其思维的重要性。现阶段,成都发展亟需战略思考和总体布局,以提高成都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自豪感、优越感。比如报告提出,要增强成都市的“五中心一枢纽”功能,这一战略定位和功能强化必将进一步激发成都发展活力,拓展成都发展视界和强化成都发展推动力。结合实际工作看,战略思维有助于提高站位、开阔眼界和打开思路,冲破既定的传统的思维模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避免决策失误和最大程度上节约决策成本,并可以在战略思维向实际转换过程中优化解决方案、取得最优成效。

三、辩证思维能力

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领导能力专业化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辩证思维无疑更具有哲学意味。和形而上学的主张截然相反,辩证思维主张全面地、动态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能相反。报告在很多层面都充满着辩证思维,比如城市建设的一般规律与成都特色之间,比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之间,再比如关键少数与最大多数之间以及全面发展与重点领域之间等等。通过认真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看,辩证思维能力是让工作更加出彩、更加有效的关键思维。再比如报告从城市空间、城市动力、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民生、城市治理六个方面以及党的建设方面等作了系统部署,既是统筹全面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在今后的落实工作中,党员干部惟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深化认识,增强落实力度,提高工作效能。尤其是要特别注重处理好工作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有时候抓了芝麻漏了西瓜。

四、创新供给能力

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有创新才有未来。报告提出,要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更加注重依靠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提高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打造西部硅谷,让创新创造成为成都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注重创新能力提升,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政府。从成都发展的现实情形看,“放管服”的简政放权效能日益释放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政务环境支持下已经蔚然成风,产学研之间的制度促进和保障体系已经逐步构建起来。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与各级机关部门的创新供给能力,进一步改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以更好的政府作用发挥最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

五、人才聚合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伟大的事业需要人才的集聚,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报告提出,要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新人才观”的实质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干部、领导干部的人才聚合能力。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能不能把真正的人才引进来、使用好、留得住,不仅考验干部作风、班子团结、制度环境,而且考验整个党委政府的人才意识。强烈的人才意识是人才聚合能力的核心与基础,要求贤若渴寻觅人才、如获至宝发现人才、不拘一格举荐人才以及各尽其能使用人才。成都市具备天然优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吸引人才来蓉创业兴业安家落户,今年初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成都人才“三十六”条)为进一步引进人才又提供了制度支撑。该意见指出,力争通过3年努力,基本构建起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可见,人才聚合能力既涵盖强烈的人才意识、科学的人才观,又迫切需要构建爱才用才的制度促进体系,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六、公共服务能力

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来看,内容上日益增多,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直接考验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意愿和服务能力、服务体系。报告指出,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教育、医疗、体育、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增大的城市人口数量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规划先行,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品位,完善民生事业的保障机制,持续增进市民福祉。近年来,成都市推行的网络理政平台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减少了信息失灵,大幅度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但仍需要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继续优化。新时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每名干部都要时刻铭记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互联网、融入互联网和驾驭互联网,更好地践行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更好地满足市民更高的公共服务需求。

七、民主法治能力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代中国,党员干部的民主法治能力越来越重要,不仅关乎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而且关系到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报告指出,要提升讲民主、重法治的科学决策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专家学者咨询论证和市民参与建言机制,养成依法执政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自觉,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法治能力提高的过程无疑也是共识凝聚和规则强化的过程。报告中还特别强调,要深化法治成都建设,让法治成为城市最显著、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能力,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和机制,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显而易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成都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大中心城市如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看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法治建设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原则告诉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法治教育、法治宣传和法治思维,尤其是要加快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强化依法用权、公正用权、严格用权意识,确保公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另一方面就是要营造干部积极作为的法治环境,不能让依法执政、依法用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干部吃亏,更不能让知法犯法、消极懈怠的干部钻了空子。

八、领导规划能力

范锐平同志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讨论通过了一个好报告,当前全市上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抓好落实。以国内先进城市为标杆,学习借鉴城市规划管理经验,目的就是进一步增进对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内涵的再认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城市规划管理的能力水平。[2]国内先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制定好城市发展规划和实施好城市发展规划,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规划管理能力。应当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建设与发展目标,而科学的城市规划则是具体施工图。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编制管理、审批管理和实施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依法依规进行,党员干部对此必须要有十分清晰的认识,绝不能随心所欲,同时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九、动员群众能力

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和满足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最根本力量源泉,也是应对挑战和走向未来的最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3]报告指出,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宣传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毫无疑问,推动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和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对干部宣传动员群众的能力、提高群众的支持度参与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一项政策的落地首先需要让群众了解,其次是让群众理解,再到积极参与等,动员群众贯穿始终,在凝聚群众共识中积聚力量,从而克服前进中的各种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时代的群众动员有别于传统社会,新媒体、自媒体的广泛运用迫切要求创新动员群众的方式方法,提高政策宣传的可听性和宣传力度的深入性,最好是充分尊重自媒体的传播规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转变,发挥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宣传动员的全民性。

十、基层治理能力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提高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要求。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治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武侯区、成华区、青白江区、温江区等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基层治理经验,但仍需要在“人”和“微”两个字上强化力度,进一步提高干部的基层治理能力。

一方面,要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治理理念。报告指出,要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突出“人本化、法治化、标准化、常态化”,推动城市管理由“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由依靠人治向规范法治转变,由单一分散向系统综合转变,从传统粗放向智慧精准转变。“三个转变”是党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为人民管理好城市”是现代城市治理的目标和指向所在;另一方面,要突出以“微”为关键的现代治理方式。伴随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亟需在细节上、微小处下功夫。报告指出,要在城市管理上磨砺“绣花”功夫,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品质”。显然,“绣花”功夫决不是表面功夫,而是满足微需求、创新微路径、利用微手段、扩大微参与以及实现微心愿。城市治理“里子”和“品质”的目标也要求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真正做到见微知著、见缝插针、见机行事,增强基层治理的回应性、互通性和联动性,加快提高成都这个特大中心城市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1]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创新发展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N].成都日报,2017-5-2.

[2]范锐平.坚持精准规划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N].成都日报,2017-5-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7.

2017-07-02

D2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5947(2017)04-0080-04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7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z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郭祎,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四川 成都610110)

责任编辑 谢培丽

猜你喜欢

法治中心理念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