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蚕业的起源

2017-03-27蒋猷龙

蚕桑通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桑蚕蚕业家蚕

蒋猷龙

中国蚕业的起源

蒋猷龙

桑蚕在桑间蠕动多变,引起初民的好奇,它的茧壳经雨水淋洗后变得松软,可以拉成丝绵,用纺锤打成绵丝,比当时服用原料麻、葛更好,引起初民的喜爱,这还处在采集阶段,随着需要量增加和生活的定居,便开始家养的过程,动物从自然界生活进入家养改变其野性,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一旦驯化成功了,就可进行规模生产蚕茧,并且从剥绵进入到缫丝,也就是蚕业开始了。蚕业的起源已是很遥远的事,而人们总喜欢饮水思源。

在《列子》“杨朱”篇中说,“杨朱曰: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现而不识。太古至于今日,年数固不可胜纪,但伏牺以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这段话明智地告诫后人,对远古的许多事情,不会知道得很清楚的。

在信息浩繁的今天,相互排比,中国蚕业起源问题会愈来愈明朗的。

第一节 古籍记载

“在原始状况的人脑中,万物有灵是认识上的主流之一,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均受到一种超自然的神灵主宰,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自然现象和人均常常蒙上神化的外衣,把人、物加以神化和把神灵似人化错综交织,纠结一起。”(徐中舒等,《山海经》和黄帝,《山海经初探》,四川社科院,1986)这里罗列历代可奉祭的蚕神,或出自政府的规定或民间的传统:

商:《甲骨文》:蚕示三牛,蚕示三?

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

汉卫宏:《汉旧仪》:祠以中牢、羊、豕,祭蚕神日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

三国:魏遵周礼

晋:依汉故事

北齐:《隋书》“礼仪制”:以一太牢祀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

北周:《隋书》“礼仪制”: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错神

隋:《隋书》“礼仪制”:以一太牢制币,祭先蚕于坛上

唐:《唐月令》:以先蚕为天驷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无妃,始教民育蚕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祀蚕神马名王菩萨

罗泌《路史》: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元:王桢《农书》:蚕神、天驷也: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即先蚕也

金履祥《通鉴纲目》“前编外纪”: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蚕

明:徐献忠《吴兴掌故》引《蜀郡图经》:马鸣王菩萨,乡人多祀之

罗颀《物原》:轩辕妃嫘祖始育蚕缉麻,以兴机杼

马臻《村中书事》:拜罢三姑祭蚕室

清:《清史稿》“礼志”:皇后享先蚕礼,豫奉先蚕西陵氏神位

同治《湖州府志》:湖以春初迎卢姑卜蚕,即古紫姑遗意

浙江的杭嘉湖地区,蚕事较农事更重,在养蚕前、蚕期中及上蔟后,均祭祀着不同的蚕神,以求蚕事的安全和丰改,她们是马鸣王菩萨、蚕花菩萨、蚕皇老老太、蚕花娘娘、蚕丝仙姑、蚕姑、三姑和紫姑等,据说他们都是蚕的化身。

从上可见,当今喜闻乐道的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发明养蚕是在北周时(558-581)塑造,历宋、元、明、清沿袭下来的,且有的朝代仍崇拜着多神。

北周的先祖宇文泰,字黑獭,世居武川镇,是个鲜卑化了的匈奴人,重视汉族统治阶级的经验总结,其子宇文觉于557年夺取西魏皇位,自称天王,建立北周,是为孝闵帝,以后一二十年中,皇位几经更换,不断接受汉族先进文明,消除鲜卑部落野蛮的遗风,561年宇文邕立为武帝,打败北齐,解放了为官家当牛马已一百三四十年沦为奴婢的杂户,用重典来裁抑东方骄恣的地方豪强,史书比喻北周武帝的政绩有如诸葛亮的治蜀,武帝反对外来的佛教,自此周开始,皇家在养蚕前祭奠先蚕西陵氏神是有其客观背景的。

古籍上有关蚕业起源之事,都是后人追记,其中不免有万事都归功于祖先之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事物产生的时间和空间。这里按照人物的时代排列如下:

1 伏羲

《皇图妄览》载:“伏羲化蚕”;

《通镒外史》载:“太吴伏羲氏化蚕桑为缌帛,缰绠桑为三十六弦,又以蚕丝为二十七弦。”

伏羲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族外群婚阶段,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又叫太吴,居于东方,以蛇为图腾。

史书上把“盘古”看作创世祖,“伏羲、女娲、神农”称做三皇,国内很多民族把盘古、伏羲、女娲作为创世祖,把葫芦(calabash)作为崇拜的对象,又以为葫芦是伏羲和女娲两位共祖的合体。时至现代,还有许多民族有关于出自葫芦的传说,如汉、怒、白、哈尼、纳西、拉祜、基诺、苗、瑶、畲、黎、水、侗、壮、布依、高山、仡佬、崩龙、佤等,它们分布浙、闽、粤、湘、桂、滇、台。这说明各族先民自古生息在中国的大地上,有着共同的物质、生活环境和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诗经《大雅·绵》诗中也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句,意即中华民族的先民最初出自共同的母体——瓜瓞,它世代绵延,子孙繁衍。

按照学者闻一多的分析,原来盘古、伏羲和女娲本来就是葫芦的意思,后来把它们神化和人化了的。

因此,伏羲是作为原始社会的化身,伏羲、女娲是兄妹结婚,启示血缘近婚的阶段,它启示着陶器的制作,这是很久远、久远的事。所谓“伏羲化蚕”,可能是伏羲氏征服了以“蚕”为图腾的氏族或本氏族开始利用蚕的资源。他们活动的地方在陈(今河南淮阳),为东夷的首领,显示黄河下游蚕业的萌芽。

2 神农

《孝经》注引《援神契》载:“神农耕得利,究年变福。”

《蚕桑萃编》载:“炎帝神农氏谨修地理,教之桑麻,以为布帛。”

神农处于距今约1万年的中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己进入对偶婚,原居在我国西部,都于陈,后迁穷桑(今山东曲阜),姜姓。

史载“神农耕桑得利”,说明神农时已利用蚕桑之利,神农为火神,称炎帝,又称烈山氏,相传为中国农业的祖先。所谓“烈山”实则是“刀耕火种”的意思。可能是以羊为图腾的氏族,主要活动在山东曲阜。典阜古代叫“穷桑”,是一片桑林的意思,他代表着中国6000年以前的社会。山东的北辛文化距1984年有7300-6400年的历史(14C测定),出土有石器农具和鹿角锄,在此以前为刀耕火种阶段。

3 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淳化鸟、兽、虫、蛾。”

《隋书》“礼仪志”载:“北齐制,季春谷雨后吉日,以一牢祀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

《史记》“黄帝内传”载:“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称织维之功。”

《越绝书》“记地传”载:“黄帝造衣裳,畴粪桑麻。”

黄帝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之间,原居陕西渭水流域,黄帝的取名表明为西北黄土高原至高无上的氏族,号有熊氏,后来打败九黎族进驻中原,距今约5500年,以今河南新郑为活动中心。“淳化鸟、兽、虫、蛾”,意思是征服人以鸟、兽、虫和蚕为图腾的氏族。

4 嫘祖

《蚕经》载:“西陵错劝蚕稼,亲蚕始此。”

《通鉴纲目前编》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路史》注引《皇图要览》载:“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

嫘祖或作累祖、雷祖或嫘,西陵在今四川、湖南、湖北相交的一带。

5 蚕丛

杨雄《蜀王本纪》载:“蜀之先名蚕丛,教民蚕桑,是时人民椎髻庞言,不晓文字”。蜀在今四川成都。

6 海南岛

《汉书》“地理志”载:“儋耳珠崖郡,女子桑蚕织绩”。

从上看出,以上河南、山东、四川和海南岛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独自发展了蚕业。

第二节 民族传说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或尚未创造文字的民族,重要的事常常通口头或简单的书写流传下来,成为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再来看少数民族的情况:

1 苗族

荆楚苗族。苗族杨昌雄考察湘西苗族,搜集关于苗族世世代代关于养蚕的传说,写成《苗族桑蚕考》,内容是:“在荆楚的苗族,传说几千年前有人在深山开荒狩猎,发现在深山里有个个蚕茧,颜色有白有黄很好看,在坡上休息时,爬到树上去把蚕茧摘下来,剥开茧衣,提出绪头可以拉线,带回住宅,拿给小孩玩,家里大孩拿起蚕茧玩耍,不注意落到水锅里,由于锅水沸汤,不便用手拿取,就用竹竿去挑。竹竿一挑,不知不觉地虽然茧提不上来,恰巧一股线牵上来。从此,苗家才知道养蚕用锅水煮茧而缫丝。又发现蚕茧变蛾出小蚕,小蚕吃桑叶,所以苗家就开始用桑叶喂蚕、抽丝、制衣服。”苗语蚕叫干,养蚕叫异干;茧叫几里,采茧叫格几里;丝叫福度,抽丝中秀福度;叶叫豆干,采叶叫格豆干,完全没有汉语音。

湘西苗族自治州的民间歌手歌唱:“我们的祖先在洞庭养蚕,我们的祖先在武陵缫丝,我们的祖先在铺戏织调。”说明一开始养蚕的范围就很广泛的。

2 纳西族

纳西族为古羌人,早在公元前就迁居在大渡河一带,在其古文献中保留了很多关于先民发明蚕织的故事,在《祭能干女人除秽鬼经》中,讲到一个叫尤鲁田的,她发明了养蚕丝织,专供人类的衣服原料,在《祭能干女人经》中讲到:“住东北方的藏族盘妞姑娘,住在南方的白族禅妞姑娘,住在北中央的纳西族吴纽姑娘,她们三个啊,冬天孵幼虫,春天养家蚕,夏天浸茧抽丝,冬天用丝织锦缎。”

3 藏族

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藏族,自称为番,藏语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称谓,有一支分布在四川冕宁凉山的西蕃后裔自称耳苏,即白人的意思,穿白色服装,耳苏少女在农历三四月间就开始养蚕结茧了,只留少量的茧让其发蛾交配产卵,留作下一年养蚕用,大部分的茧剪开,掏出蚕蛹来吃,茧壳经灰水煮软后制绵纺线;又有一支自称布浪米的藏族,意思是吃蚕虫的人,养蚕以吃蚕蛹为主,抽丝织绸为副产品。

4 百越各族

公元前110年,西汉势力尚未到达海南岛时,当地妇女已开始养蚕织绸了,养蚕技术、目的和蚕种,与中原完全不同。在大厅内安装几根竹竽,竹竿上吊几只竹篮,篮内装盛蚕,篮内的蚕有的在吃叶,有的沿着篮子的吊绳蠕蠕爬上,所结茧甚小,有白茧和黄茧,所采茧用来剥绵制丝被,仅以包裹死尸,桑有野生的海南桑。唐代淡海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载,海南岛一年蚕八次。其近邻广西,唐代张文昌和张藉的“桂州”诗中,都有“无时不养蚕”的诗句。在西汉政治势力范围内的日南郡(在今越南),《俞益期牖》载:“目南蚕八熟,茧软而薄。”直至现代,仍收集到当地的土种茧,茧形小,茧色白或黄。

第三节 出土文物

1 河南

1984年在河南荥阳青台村公元前3500年属仰韶文化的遗址内出土浅绛色罗,单丝截面积36~38平方微米,丝线无捻度,现已碳化。

2 浙江

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发现绸片、丝带和丝线。绸片没有碳化,但已变质黄褐化。长2.4 cm,幅l cm,经纬至少用20多个茧丝缫制而成,无捻,丝缕平直,平纹组织,经密52.7根/cm。纬密48根/cm,经纬丝平均直径167微米,茧丝宽15.6微米。丝带已碳化,丝线Z捻,投影宽460微米,茧丝平均宽16微米。经14C测定周围出土的文物,时间为2715±100 B.C。

3 福建

福建武夷山白岩崖1978年发现在船棺内有烟色丝织物,经密32根/cm,纬密19根/cm,经投影宽0.4 ram,纬丝0.45 mm。14C测定为距今3840±100年、3370±80年、3445±150年,推断在夏商之间。

从以上古籍记载、民族传说和出土文物三方面的资料来分析,蚕业起源决不是从一个中心然后向四方传播,而是由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地区驯化当地不同生态类型桑蚕而起始的,即是多中心的,它们各自成为中国蚕业起源的组成部分,如果加以大范围的区划,即中原的山东、河南、东方的浙江,南方的广东,西方的四川这样四个中心圈。又这些地方的桑蚕,至今犹为二化以上的多化性,5000年前北方气候较今为暖和,且周代起就有禁养二化性蚕的政令。汉代,北方犹常见多化性蚕,故作多化→二化→一化的进化推理;但化性为易变性术,常因气候、饲料的影响,而产生一化→二化→多化的变化。

由于桑蚕在自然选择下发生很大的变异,经人们驯化后通过加强不同方向的人工选择以及中性变异(neutral variation)。产生着化性、眠性、茧形、茧色、体形和体色等的巨大差异。因此,目前所见的家蚕为不同历史期以不同对象的桑蚕经不同选择方向而成不同品种的杂合群体。总的趋势是体形自小到大加强滞育性,化性由多化至二化、一化。

1985年蒋猷龙与日本学者吉武成美就家蚕的起源和分化进行了合作研究,综合家蚕和桑蚕的血流和皮肤同功酶、生态学、考古学和历史资料,达成了以下几点的共识:

1 家蚕与现代桑蚕有着共同的祖先

祖先型桑蚕在它的生存过程中发生系统分化:其中一部分在自然条件下进化为原始型桑蚕;而另一部分则在自然界发生变异,在与人类接触的过程中,后者容易被驯化,复在人类利用桑蚕茧的行动中,桑蚕经人工的选拔,积累其变异性,其行动,产卵习性及发育整齐度等方面被半驯化,逐渐地向原始型家蚕方向驯化。原始型桑蚕演变为现代桑蚕。发生了变异的桑蚕由于它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降低,已经绝灭。因此,家蚕与现代桑蚕是有着共同祖先的近缘昆虫,并且,目前在世界上各国饲养的家蚕均由祖先型桑蚕而来,所以认为家蚕的起源(orign)是的一元型的。

2 家蚕由多化性向一化性变化

中国北方五千年前的气候较现在为炎热,曾经是亚热带气候,根据现在的吉林、浙江、江苏和四川等地区的桑蚕有二化性,三化性和四化性的情况来看,祖先型的桑蚕应该是多化性的,由此推测半驯化后的原始型家蚕也是多化性的。

随着驯化的进展,家蚕可以放到室内饲养,于是随着光周期等等的变化带来了滞育性的变化,即多化性蚕渐渐地向着二化性及一化性变化。由于化性极易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所以,从一化性到二化性及多化性的逆变化当然也会发生。由此,现在的一化性地理品种,在古代的时候也是一化性的观点是有问题的。

3 蚕业多中心起源

从中国古书的记载及近几年出生的茧、丝织物等方面综合分析,证明人类开始利用茧、丝织物,进而驯化桑蚕到饲养家蚕,并不是最早从某地区开始利用,然后才向各地传播的,而是在不同的二、三地区先后独立地开始利用的,即蚕业多中心起源说。进一步从中国蚕品种性状的多样性来考虑的话,认为养蚕是在中国开始的观点比较妥当。

4 日本家蚕起源

从大陆传到日本的,现在还保留着的代表性蚕品种的茧形,是中部东腰的束腰茧,这一性状的茧分布在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因此,日本的养蚕很有可能是在日本建国初期从中国的浙江等江南地区,与稻、茶等一起传入日本去的。

猜你喜欢

桑蚕蚕业家蚕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四川蚕业》稿约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