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背景下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分析
——以西藏7县为例
2017-03-27陈相凝武照亮李心斐米锋
陈相凝,武照亮,李心斐,米锋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退耕还林背景下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分析
——以西藏7县为例
陈相凝,武照亮,李心斐,米锋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基于西藏自治区7镇172个农户的调查,采用熵值法对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下各项生计资本进行评分,并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而对比退耕户和非退耕户生计资本水平及生计策略选择的差异,为退耕户生计策略的改善提出建议。结果表明:退耕户人力、社会和金融资本水平远高于非退耕户,自然资本略低于非退耕户。选择以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相对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本,而选择以非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社会、金融资本对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显著,自然、物质和社会资本对非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显著。基于研究建议通过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利用优惠政策发展自营及旅游业,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等方式改善退耕户生计策略。
退耕还林政策;生计策略;生计资本;农牧民;熵值法;Logistic模型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针对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也成为研究热点。国际上,各国学者较早开始对“可持续生计”理念的研究,20世纪末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世界银行(WB)和英国Sussex大学发展研究所(IDS)合作,提出“可持续生计”的初步概念[1];Scoones对可持续生计进行了进一步理解:“具有持续性的生计应该包括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各项谋生活动。可持续生计不仅能够应对压力和冲击并且恢复,同时在有节制的消耗自然资源基础条件下可以得到维持甚至改善的某种能力、资产”[2]。国内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学和地理学领域,如研究极贫困山区物质激励对退耕农户行为的影响[3],部分学者着重研究不同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3-6],对特定退耕政策背景下生计资本的变动情况及其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的研究较少。西藏政府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共涉及全区7个地(市)49个县(市)24万农牧民[7]。截止2013年,累计下达退耕还林任务11.23万hm2,并兑现落实退耕还林政策补贴与建设资金6.5亿元[8]。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破了农户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农户资源禀赋的拥有状况,从而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策略[9]。而退耕户应对退耕政策所采取的生计策略,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并决定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3]。因此,调整退耕户生计策略对西藏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西藏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并运用熵值法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研究退耕户及非退耕户生计资本状况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西藏退耕户可持续生计策略方式,为当地发展提供借鉴。
1 理论框架
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在制定和执行扶贫政策中应用广泛,一些多边及双边国际组织建立并提出了多种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如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国际关怀(CARE)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10]。自2000年至今,使用最多的是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SLA)[11]。SLA是一项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进行以微观个体为基础、以人的动态行为为关注点的研究[12]。SLA广泛应用于扶贫领域,重点分析研究贫困人口生计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性建议,其目标是改善农户医疗、卫生、教育、技术等基础设施状况;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农户提供多种资金来源和渠道;提高农户的生计能力、生计资本水平和生计策略的多样化选择等[13]。在SLA框架中,生计资本包括自然、物质、人力、金融、社会5个方面的内容。生计策略是家庭在现有生计资本水平状况下对不同生计活动进行选择和组合,以实现家庭生计的可持续行为,生计资本状况的不同导致生计策略具有多样性[14]。
SLA为分析和解决农牧民贫困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借用该分析框架结合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实际情况,在不脱离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3个生计框架中最核心方面的条件下,对SLA框架进行简化和修正,建立西藏农牧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图1)。新框架由5部分组成,且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箭头表示一种成分对另一种成分的影响,但不表示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这些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表现在:农户生计资产状况受脆弱性背景影响,同时在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的作用下,决定了农户的生计策略(如生计多样化、人口迁移等),以实现农户所期望的生计结果。生计结果最终反作用于生计资本,进而促使农户生计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5]。
图 1 西藏农牧民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Figure 1 SLA of farmers and nomads in Tibet
农户生计资本在退耕实施前处于一个既定水平,退耕政策的实施可能改变农户的生存背景和生活条件[1],并直接影响退耕户自然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引起农户其他资本水平的改变。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认为不同的生计资本状况对农牧民不同的生计策略选择具有决定作用,即生计策略的选择不是自由与随机的,而是受到农户资本水平的约束与调节,在不同的生计资本状况下,生计活动呈现多样性,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生计策略。研究借助SLA框架分析农户生计资本变化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全面评价农户的谋生活动如何对生计资本进行合理配置以适应生计发展,实现生计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根据研究目的并考虑研究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选定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县、那曲县、桑日县、康马县、林芝县、噶尔县和曲水县共7个县作为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分布于西藏七大行政区,南北距离约600 km,东西距离达2 000 km,平均海拔高度为4 000 m。周边分布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临近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由于生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选择此区域来研究退耕政策与农牧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区域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农牧业主要分布于山间河谷地带以及山间盆地,自然条件恶劣,是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各种地理灾害的高发区,这些灾害的频发对当地发展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造成了阻碍[15]。研究区域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特征,形成了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区域性气候和垂直地带性气候显著的气候特点[16],多旱涝、大风、冰雹、低温冻害、暴风雪等气象灾害呈现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和较低的抗干扰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低下,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17],这些自然环境特征凸显生态退耕对保护西藏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研究区域经济总量小且增长缓慢,生产经营以粗放型模式为主,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是区域内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研究区域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产业投资环境差,教育水平低下,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16]。调查区域内部生计差异显著,致贫因素复杂且贫困人口较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位于国家贫困县集中分布区域,贫困人口多集中于农村地区。据《西藏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显示:2014年,西藏农村人口为235.78万,占总人口的74%,其中农业人口为133.77万人,占总人口的42%。由此可见,西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西藏整体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2.2 调查方法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3,4,6,18],研究设计了适于研究区域的测量农户生计资本的问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课题组在综合考虑调查区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进度及当地政府和农户参与度等因素的差异性等条件下,随机抽取18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收回172份有效问卷,包括38户退耕农户、134户非退耕农户。
2.3 分析方法
2.3.1 生计资本水平的测算
由于退耕还林政策直接影响农田总面积和林地总面积两个数量指标,因此将其作为分析农户自然资本水平的重要指标。物质资本分析因素不仅包括农户住房情况,交通工具拥有量,同时根据研究区为中国主要牧区之一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牲畜拥有量这一衡量指标。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显著影响着农牧民对其拥有的生计资本的使用情况[4],所以使用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两个指标加以体现。用农户人情礼送收支总额和是否为村干部来反映农户社会资本状况。金融资本主要指农户可支配或可筹措的现金[4],因此采用农户现金收入(不包括人情礼送收入)以及农户现金支出(不包括人情礼送支出)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同时,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形成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表1),采用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权重。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其实质是根据不同指标间信息量的相对变化程度确定权重以有效避免人为赋权带来的主观影响[19]。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通过各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处理,确定各指标的综合得分,加权求出农户拥有的5种生计资本的评价值,据此衡量资本水平的差异,为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不同奠定基础。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表 1 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说明: ⑴交通工具包括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和汽车;⑵牲畜类型包括鸡、鸭、猪、牛、羊、牦牛、驴及其他。
⑴
式中wi为某评价指标的权重;Ii为该指标的标准化得分;wiIi为该指标的综合得分;P为综合指数。
2.3.2 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
因变量为二元定性变量,因此对退耕和非退耕农户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解释变量Xn对因变量Y发生概率的作用和强度,以分析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其中Xn为一系列自变量,由表1生计资本指标体系中的11个指标构成。因变量Y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状况,课题组在调研问卷上设立工资收入、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林业收入、采集收入、自营收入、补贴收入及其他收入,当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林业收入和采集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例大于60%时,代表农户以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这时Y的取值为0。当比例小于60%时,则代表农户采取非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这时Y的取值为1。由Logistic分析方法得出两类农户各资本水平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系数,进而分析资本水平的差异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程度和生计策略呈现多样化的原因。具体回归模型为:
⑵
式中P为以非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概率;1-P则为以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概率;Ω为概率之比;a为常数项;βi为回归系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退耕与非退耕两类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差异显著
表 2 2014~2015年退耕型农户与非退耕型农户生计资本的综合指数
Table 2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livelihood assets for projecting farmers and non-projecting farmers
资本类型样本平均退耕型非退耕型自然资本0.05860.04680.0590物质资本0.05240.13070.0518人力资本0.45060.47320.4453社会资本0.22050.41090.2058金融资本0.11270.28010.1116总得分 0.89471.34170.8734
两类农户各生计资本的综合指数测算结果如表2和图2所示。退耕与非退耕两类农户的各项生计资本水平与资本整体结构差异显著,退耕农户的总体生计水平高于非退耕农户。在5种生计资本之中,两类农户人力资本值最高,即劳动力数量和教育文化水平有效影响着农户总体生计水平,但退耕户劳动力相对更充足,有利于农户实现生计策略多样化选择以增加收入来源;退耕户自然资本指标值略低于非退耕农户,但由于西藏自然条件的限制,自然资本对两类农户总体生计水平的贡献能力都较低;两类农户物质资本对总体生计水平的贡献也较低,原因是:研究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并且农户基本物质积累薄弱,难以满足农户生产生活需求;两类农户的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处于较高水平,但退耕户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拥有量相对丰富,原因是退耕农户外出务工人口更多,加大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包括更广的人脉资源和更完善的社会金融体系),同时退耕户在种植业收入减少后,需要依靠非农业生产获得其他收入来源(如开办家禽家畜养殖场等),因此需要通过贷款获得自营资金,由此导致退耕农户金融资本增加。总体来说,社会与金融等现代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与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已超过传统生计资本的作用[19],成为西藏农户资本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图 2 2014~2015年退耕型农户与非退耕型农户资本的综合指数Figure 2 Differences of livelihoods assets for two types of farmers
3.2 生计资本水平的差异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
表 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说明:、、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
根据显著性检验结果(表3),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对退耕农牧民生计策略影响显著,而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对退耕农牧民生计策略的选择影响并不显著。对于非退耕户,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牧民生计策略的影响最显著。这说明在研究区域内,非退耕户拥有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生计策略的选择并无显著性影响。原因是:退耕政策引起农牧民的自然资本减少,农业生产所需物质资本也相应减少,因此两种资本对退耕户的生计策略选择影响并不显著。非退耕户生计活动主要围绕农牧业生产,接触的社会交际圈相对较小,导致社会资本对非退耕户的生计策略的选择影响并不显著。调查区域农牧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劳动力数量并无较大差异,因此人力资本对两类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影响均不显著。
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社会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引起Ω增加0.403个单位,并引起农户选择以非农为主与以农业为主生计策略的相对概率扩大1.277倍;其他条件不变,金融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引起Ω增加0.688个单位,并引起农户选择两种生计策略的相对概率扩大3.366倍。究其原因:一方面,社会资本为退耕户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外部支持与帮助,退耕户在转变生计策略的过程中可以依靠人脉资源为开展副业及自营业获取更多市场信息和更多的贷款支持,有效降低生计风险,同时部分农户作为村干部,对国家退耕的优惠政策更为了解,因此他们可以有效利用优惠政策开展生计活动,实现增收;另一方面,随着退耕户金融资本的增加,更多的人选择以家庭经商或经营副业等一系列区别于传统务农的生活方式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实现生计多样化,因此退耕户拥有的金融资本可以转化为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升退耕户的总体生计水平。
控制其他条件不变,自然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引起Ω减小1.702个单位,并引起农户选择以非农为主和以农业为主生计策略的相对概率缩小0.182倍。同样,物质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引起Ω减小2.049个单位,并引起农户选择以非农为主与以农业为主生计策略的相对概率缩小0.129倍。此外,社会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引起Ω增加1.395个单位,并引起农户选择以非农为主与以农业为主生计策略的相对概率增加0.248倍。究其原因:一方面,相比退耕户,非退耕户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即他们拥有更多的耕地和生产工具,因此更倾向于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随着非退耕户社会资本的增加,非退耕户可以获取更多务工就业信息,拥有更多与亲友共同合营开展副业的机会,因此非退耕户社会资本的增加会导致对以务农为主的生计策略选择的减少。
据可持续生计框架,农牧民生计策略的选择往往由他们拥有的生计资本的状况来决定,选择以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相对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本,而选择以非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拥有较多社会资本。并且,农牧民的生计资本状况受脆弱性背景(如价格变化、自然灾害等)和外部环境(退耕还林政策)的双重影响而不断变动[20],在相同的脆弱性背景下,不同的外部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生计资本组合,并最终导致不同的生计策略选择。受退耕政策影响的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生计资本状况不同,对生计策略的选择也不同,退耕户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的减少导致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减少,迫使退耕户选择非农业生产为主的生计活动,而非退耕户相对拥有更多的自然和物质资本,因此仍然选择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计活动。社会资本对两类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均显著,因此对所有农牧民而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外出务工及副业市场信息,并促使农牧民选择以非农业生产为主的生计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西藏地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调查,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⑴退耕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水平远高于非退耕农户,自然资本略低于非退耕农户,两类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差异显著。其中人力资本对农户生计水平具有较大影响,社会和金融等现代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水平的作用超过传统生计资本的作用,成为影响农户生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⑵选择以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相对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本,而选择以非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拥有较多社会资本。⑶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为显著,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非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为显著。
4.2 建议
为增强退耕农户抵御脆弱性背景及退耕政策影响的能力,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使更多的退耕户有条件地选择不同类型的生计策略。基于研究及Scoones对生计策略的分类[2],提出3点建议:
4.2.1 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通过研究发现,生计资本指标体系中牲畜拥有量所占权重最大,因此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西藏牧区牧业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业,如饲养经济价值较高的牦牛、藏系绵羊和绒山羊等,同时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东南亚各国发展牲畜出口贸易。研究显示,退耕户自然资本略低于非退耕户,且自然资本拥有量对以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退耕户应提高对自然资本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当地相对洁净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特色高原农业,如种植青稞、油菜和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等,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培育藏药材、虫草、卤虫等,提高经济收入。
4.2.2 利用优惠政策发展自营及旅游业
研究结果显示,退耕户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水平远高于非退耕户,且这两项资本对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退耕户两项资本优势,结合“农牧民、乡镇企业和农牧区信用社在农牧区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藏政发[1994]42号)以及“符合自治区产业导向政策的乡镇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7年”(藏政发[2008]33号、藏国税发[2008]123号)等优惠政策,鼓励退耕户发展自营业。此外,当地政府还可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自然风光,结合“农牧民群众在农牧区开办的旅游接待服务项目,暂免征企业所得税”(藏政发[2008]33号、藏国税发[2008]123号)等优惠政策开展旅游业。
4.2.3 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
研究表明,退耕农户人力资本水平较高,退耕政策的实施造成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农户被迫选择以非农生产为主的生计策略,因此政府应着力解决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为退耕户本地务工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促进当地再就业,避免过多的劳动力流失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完善当地中小学教育,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此外,社会资本已经成为影响农户生计水平提升和生计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大与外界的联系,提供如“城镇和区外的纳税人到农牧区直接为群众的农牧业生产提供科学技术等有偿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藏政发[1994]41号、藏税字[94]第59号)”等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并积极兴办扶贫企业或项目,为退耕农户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并积极实施由政府主导的规模性劳动输出;加大对退耕农户的政策支持,如退耕劳动力优先就业,推荐退耕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等。
[1]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3):457-464.
[2]SCOONES I.Sustainable Livelihood:A Framework for Analysis[R].Brighton:IDS,1998:3-10.
[3]郝文渊,杨东升,张杰,等.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西藏林芝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0):37-41.
[4]苏芳,蒲欣冬,徐中民,等.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19-125.
[5]李斌,李小云,左停.农村发展中的生计途径研究与实践[J].农业技术经济,2004(4):10-16.
[6]史月兰,唐卞,俞洋.基于生计资本路径的贫困地区生计策略研究:广西凤山县四个可持续生计项目村的调查[J].改革与战略,2014(4):83-87.
[7]佚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通知的意见[J].西藏政报,2008(6):2-4.
[8]邹松.退耕还林工程在西藏实施13年来成效显著[EB/OL].(2014-05-06)[2016-04-18].http://www.xizang.gov.cn/zwxw/75663.jhtml.
[9]杨兴洪.退耕还林农户行为研究:来自长江上游某县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03(4):27-30.
[10]CHAMBERS R,CONWAY G R.SustainableRuralLivelihoods:PracticalConceptsforthe21stCentury[M].Brighton,England: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2:1-42.
[11]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2009(1):61-69.
[12]李继刚,毛阳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生计状况分析[J].西北人口,2012,33(1):79-84.
[13]张志凤.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的扶贫开发分析: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调查[J].农业考古,2010(6):28-30.
[14]伍艳.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57-66.
[15]徐瑞华.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收入现状与增收途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17-19.
[16]索朗央拉.西藏农业产业结构与特色农业产业化趋势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9-12.
[17]杨西平.比较优势视角下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24-28.
[18]道日娜.农牧交错区域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内蒙古东部四个旗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274-278.
[19]陈卓,续竞秦,吴伟光.集体林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差异及生计满意度分析[J].林业经济,2014(8):36-41.
[20]王成超,杨玉盛.基于农户生计策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综述[J].地理科学发展,2012(31):792-798.
2016-04-13 修好日期:2017-01-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L130)
陈相凝(1995-),女,辽宁丹东人,本科生,从事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研究,(电话)13269882810,(E-mail)1810228460@qq.com。
米锋(1976-),女(回),山东泰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电话)18610176726,(E-mail)mifengsun@163.com。
10.16832/j.cnki.1005-9709.2017.01.010
F323.10
A
1005-9709(2017)01-0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