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活动中激发教师有效互助提升的思考与探索

2017-03-27陈美丹

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研员解构教研

陈美丹

(浙江省瑞安教师发展中心)

从系统的角度来讲,教研活动的主体有三,即教研员、开课者和观摩者。三者因角色的不同,往往对应的任务的比重不同。很多开课的老师说,一次市级层面的开课都要磨一层皮,但正因为不断地磨课,他们也是收获最大、成长最快的。重课的研磨、轻听课者的琢磨现象非常普遍。很多观课研讨课的教师往往抱着旁观者的心态去参加教研活动,更令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研员揪心的是观摩者在听课后不留一丝痕迹地走人,留下一片空白。这部分人的团体动力如何激发,如何让观摩者的资源运转,让每次教研活动螺旋式上升,是教研员亟待探索与突破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观摩、带着建议去对话、带着方法去解决,如果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能让观摩的老师发挥主动性,联系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成为教研活动的另一主角,激发观摩者团体动力的形成,让教研活动中的三大主体(主体关系图如图1所示)充分互动,则教研活动将熠熠生辉。

图1 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关系图

一、立体式观课,多维链接教研活动的时空

教研活动有很多形式,以开展课堂教学的研讨居多。既然为研讨,就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况有多维的了解与观察,观摩教师心中有课堂,才有研讨的基础。如此,我们需要对观摩课堂教学的教师有所要求,设立观摩的维度,让观摩教师做到有“预”、有“立”,方可达到真正的“研”。

(一)以发展为线,观课堂中理念的渗透

辅导理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命根子,不管课有多精彩,如果没有正确的辅导理念,那也是偏轨而行。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就曾描绘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路线图》,他指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有一个关键期,都有其发展的特点,我们必须抓住关键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确定辅导内容。马斯洛提出:真正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正常的人的心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创造性,人的积极情感,人的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所以纵观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它应该是具有积极导向的。

比如有次教研活动中某教师执教小学三年级的《和马虎说再见》,教师主要的导向是找出案例中主人公马虎的表现,包括生活中和学习中的,接着是自我纠察与反思,并且对从小马虎的人联想其长大后会产生各种严重后果,“马虎的人长大后可能会怎么样?”“如果是医生——会延误病情”“如果是造飞机者——可能忘记零件造成机毁人亡”“如果是司机——开车到一半可能车没油了”……这些想象让人觉得惶恐,尤其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节课下来总体的感觉是对因马虎造成的后果的一种恐惧,这种情感的渗透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讲是不太合适的,而如果从马虎的行为切入到由于细致、做事井井有条而产生的积极的形态,会不会对学生的引导有更好的指向?不是说不怎么样,而是我们可以怎么做。

(二)以时间为轴,观课堂中师生的言行

课堂教学观摩是教师常态行为,有效地进行观摩、避免观摩中的疲劳感而走神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给观摩者一个时间的标杆,即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构化设计中会有四个基本环节(团体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以40分钟一堂课为例,5—10—20—5,这样的时间点划分会让观摩者关注开课教师上课的进程情况,并做记录,以阶段性的目标划分来做记录势必会比一听到底的记录更具警醒性。为了让教师能专注于听课,观察课堂中人事物的细微变化而非忙于记录忽略自身的感受,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就要求开课教师提供纸质的教案材料,并且设计新型的教案格局,留空白处给听课教师做关键评点的记录。图示如下:

表1 教研活动记录表

教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是一种预设,课堂中更多的是生成的部分,这部分才是体现功力的地方。因此,观摩教师可以根据教案中是否有了解课堂生成部分的内容,观课应观师生随情境的变化而发生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非用心观摩者不能体会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学生们对“马虎”的切身体验而产生的表情的变化。

(三)以空间为轴,观课堂中师生的变换

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会有专用的活动教室,尤其是在教研活动中,必须有较宽敞的空间以便于师生开展活动。有活动必定会有空间上的改变,空间上距离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一次,我们在听课,一个学生举手发言,教师邀请该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所站的位置是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而发言的学生在第三组,也就是说,师生在对话的时候,是隔着一大组的距离在进行。在教师不断跟进对该生的问题的时候,就感觉师生之间是在隔空对话,教师没能移步去靠近学生自有教师本身的原因,但这一点却没有引起观摩者的关注。

另外就是生生之间的距离。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进行分组是为了全员参与、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在活动课中更有组织性,生生互动更为紧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点,因此,观摩者也要关注学生在空间上的改变。如有的学生在小组分享的时候围坐在一起,有了共同讨论的话题,他们的身体会比较靠近,一定程度上表明小组的凝聚力在增强。如果当教师要求小组讨论,组员间还是原地不动,甚至有些学生游离出小组的区域,这就需要关注这个学生当时的心理反应。因此我们课堂教学观摩者不妨在课堂记录中做一张图示,根据班级原定的位置画出学生间的空间移位图。通过记录,就可以整体上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同时也了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

二、解构式品课,多元提炼教研活动的精华

解构,来自于后现代主义叙事疗法中的一个概念,它在英文里面叫deconstruction,它主要的概念就是要对事情有质疑、有好奇的精神,不要觉得说我们都懂了,就这么认为的。这里引用这个概念,也是想在观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去了解执教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除了主流的评判好与不好之外,更多的是邀请观摩者去探索问题,以及它们的影响力和结果,提供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来看执教者这样设计教学和进行师生对话的意义,以及观摩者通过对原有教学经验的整合,引出其他的教学片段或整体感受的叙事。

(一)解构地聆听,品味课堂用心之处

课堂教学观摩者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去观摩课堂还是放空了自己而去专注地观摩课堂教学,这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时候,笔者观察到在课堂教学的观摩中,有教师在一旁窃窃私语,可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点有太大的感触,于是急不可待地进行交流。其实这交流的声音已经干扰到他人,甚至是学生。在某老师执教小学三年级《照镜子》的时候,有观摩教师就因某一话题有感而发便进行现场交流,引得学生转头眼神示意对此种影响课堂纪律行为的不满。尤其是教师,若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就可能成为学生的负面榜样。认真聆听课堂教学才能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环节和细微之处,观摩者以空杯的心理去观摩,接收的触点自然会更多。因此,在观摩之前,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进行观摩教师的团体约定,如认真倾听、全情投入、课后交流,等等。

解构地聆听不仅仅是听执教教师的课堂语言,更要聆听教师在教学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所感所想,比如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各环节意图以及现场师生互动中的感受。解构地聆听是对执教教师的一种尊重,也是敞开心胸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一种态度。其实开课教师都是很不容易的,展示一堂公开的课其中必有很多不容易的故事,当我们解构地聆听时会听到他们内在的声音,如果一票否决,则是对开课教师的莫大打击。在前不久我们当地举行的中考考前心理辅导研讨会中,当我们观摩者围圈而坐,大家静心聆听开课者的心声之后,有一位观摩者是兼职心理老师,她就表示在这样的氛围中对开课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感觉公开课不是有很多双眼睛盯着,而是成为有很多的陪伴者,大家一起互相成长的过程。当说到这种感受时,她不禁潸然泪下,因为前不久该教师也参加了一次某学科的教研活动,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在评课环节,她没有话语权,更多的是对课堂的一种负面的评价,虽然评课者所讲的也是一种真实的感受,但是对公开课执教教师来说是莫大的打击,所以出现了上述情况。

解构地聆听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构建执教者和课堂教学故事的一种支持和鼓励,它能让人身处风狂雨骤间,也能让人体悟到温暖与关爱。

(二)解构地问话,挖掘课堂可塑空间

在这里之所以称之为“品课”而非“评课”,即为品味,它是中性的,而少去了“评判”之意。“品课”环节是由心而入,再由内而外的一种散发。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我们要品的就是这盘“菜”的“色”“香”“味”。所谓的“色”是在课堂中师生的表情变化、“香”是课堂营造的氛围,“味”是课堂的特色。

解构式问话更多的是用来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它更多的是开放式的问句,它关注于问题、感受、想法、宝贵特质是如何影响执教教师的课堂呈现的,以及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促发生生的交流。

解构式提问的目的是让执教者看到自身内在的能量和资源,看到自身在教学中可以提升的关键点之所在,这对提问教师有一定的要求,但作为教研员可以引领教师如何去提问,或者给予一定的提问格式进行,如: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达成了,会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您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做到了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

感谢您的课堂展示,您在_________(教学环节)我比较欣赏,_________(教学环节)如果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您觉得现在可以怎么做而达成?

…………

(三)积极地反馈,建构互助提升

了解课堂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的反馈,同样,为了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及时收集观摩教师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教研活动质量的螺旋式提升,需要每位参与者智慧的发挥。由此,我们制定了教研活动反馈表(见表2)。

教学反馈表的设计将根据每次教研活动不同的内容而改变,正如“中考考前心理辅导教学研讨会”中有一位教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在量分中打了满分,写道:“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心压抑的情感,有意外收获。”这来自观摩教师的心声无疑对执教教师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表2 ××市中考考前心理辅导教学研讨会反馈表

三、渐进式创课,多渠提升教研活动的成效

一次教研活动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精力,在目前教师工作比较繁忙的时刻,能够挤出时间参加教研活动,估计很多教师都是抱着能够从中有所收获的。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都需要教研员做充分的准备,从人员的选拔到与教师一起磨课、组织讨论等,不仅在内容上有所考虑,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尤为重要的是要让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把每次活动当作一次新的起点,执教教师自不必说,观摩课堂教学的教师也要有所突破,这就需要考虑到每一次教研活动后续的“教研作业”的督促和指导。这份“教研作业”应该是自主分层式的,比如面向各学科中心组或研修班学员就必须去完成,如结合教研活动中提到的建议进行再次地课堂教学,只有实践过才会有现实意义的产生,也是夯实教研活动成果最有效的途径。

在去年举行的地区级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中,我市教师代表团队几经磨课,最后呈现的课堂教学得到一致的肯定。今年举行教学研讨会的时候,执教教师在经过允许后借用他们的教学设计,再根据上课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教学对象不同,但因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同样获得了好评,并且也有观摩教师表示要在这次的教学研讨基础上再进行实践。如此,团队在携手中前进,在互助中提升了课题教学水平。

而作为教研员也可以跟进观摩者的脚步,可以在管理、指导、参与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一次教研活动成为一次温暖的、幸福的成长。

[1]朱志平.新时期教研员工作价值再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10(6).

[2]王洁.教研员:断层间的行者——基于实践角度分析[J].人民教育,2008(19).

[3]朱志平.从学科指导到课程领导——教研员工作方式研究[J].人民教育,2009(11).

[4]王培峰.教研员职能转变的定位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5]刘懿.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1(6).

[6]季平.教研活动策划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9).

猜你喜欢

教研员解构教研
还原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解构“剧本杀”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