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副刊·健康
2017-03-27
新副刊·健康
吟诗还是“长寿药”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其实在古代,吟诗早已被古人运用到养生中。据记载,白岩朱公患气痛,每当疾发时,便吟杜诗数首,“药”到病愈。现代医学家认为,吟诗不仅仅是口腔的运动,各器官都参加了运动,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也可以达到平衡,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旺盛,最重要是免疫功能也随之加强,促进身心健康。
朗诵名诗,调养肺气老人常常朗诵,是一种很好的“脑力体操”,能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研究发现,朗诵时参与活动的脑细胞远超过默读和识字,相当于大脑的“热身体操”。长期坚持,可锻炼记忆力和表达力。此外,朗诵可以舒畅肺气,增强肺功能。朗诵遇到长句子,肺会彻底排空,转入下次吸气动作时就能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这种吐纳是种很好的“肺部体操”。尤其名家诗歌往往抑扬顿挫、平仄分明,这需要朗诵者根据诗歌的变化来调整呼吸,起到调养肺气的作用。因此,大声朗诵的老人,总是红光满面,精气神显得很足。
选择朗诵的材料要挑自己喜欢的名家诗歌,这样才能理解透彻,朗诵起来也更能入情传情。其次,地点最好选取空旷的场所,如公园等,避免打扰他人。另外,朗诵应控制好声音大小和节奏。声音过大不光对嗓子不利,也会损伤肺气。每次朗诵不要超过半小时,心脏不好的老人尤其要注意。
“诗歌疗法”,治病有奇效意大利人的生活中,吟诗被看作一种放松和疗养的方式。老年人尤其热衷这项活动,他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教堂里和街心公园里的配乐诗朗诵队中。
意大利人吟唱的诗歌多用淳朴直白的语言写成,加上吉他、手风琴的音符点缀,就变成了休闲活动。
目前在意大利,“诗歌疗法”主要面向老人和有心理障碍的青年儿童。针对不同患者,诗疗师选择的诗歌也不同,比如无法摆脱失去亲人痛苦的病人可选择以爱情、人生为主题的诗歌;患有因减肥不当导致厌食症和贪食症的患者,有关食物和大自然的诗歌是不错的选择。
治疗时会将患者分组,也可一对一进行跟踪观察。在诗疗师的引导以及舒缓轻松的背景音乐下,患者按照慢速、吐字清晰和大声朗读的规则开始读诗,诗疗师需要特别注意患者说出某个词或者某个诗句后的反应,以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生命时报》)
每年体检为何防不了猝死
这几年,媒体报道了不少中年人甚至是年轻人意外猝死的案例,他们可能每年都体检,却还是突然地离去了,让人十分遗憾和惋惜。
引起猝死的原因主要为心源性猝死和脑卒中。每年都体检但还是没有发现冠心病,可能是体检项目不全面。
目前单位的常规体检主要停留在心电图、超声、化验血项等,大多只能粗略检查出血脂高、心律不齐等疾病,却很难查出冠心病。
为了早发现、早治疗冠心病,4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需要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者及出现过心慌、心悸等问题的人,体检时建议加项心脏超声检查,以及冠状动脉CT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可以通过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成像等排查。
(《华西都市报》)
立春穿衣宜“下厚上薄”
立春后,虽然气温开始上升,降雨开始增多,但立春只是春天的开始,特别是北方还将有一段时间冷暖不定,“倒春寒”经常来袭,因此更要注重保暖,固护阳气。
春天换装要谨慎,不可骤减。立春时穿衣原则是“下厚上薄”,这既顺应了春季阳气生发畅达的特点,同时应和了老话“春捂”的原理。拍打背部也能起到固护阳气的效果,这是因为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位置,以手拍打或晒晒太阳,都可达到保护阳气的目的。
春季饮食既要重视养护阳气,同时要注意护肝养脾。酸性收敛,入肝经,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因此立春之后饮食上应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发散之品。春饼是北方民俗的应节食品,对养生也大有裨益。制作春饼必不可少的就是葱和韭菜,它们是再好不过的补阳之物。
(《北京晚报》)
吃得太素也许更容易患三高
让人发胖和三高的,不是某种或某类食品,而是错误的饮食生活习惯,总体不平衡。比如,不吃肉的人大多需要增加鸡蛋、奶类、坚果、豆制品,以便替代肉类供应蛋白质,来保持营养平衡,未必就比吃肉时摄入的热量少。炒鸡蛋、奶酪、炸豆腐泡、花生瓜子之类,也是脂肪含量很高的,数量多了也容易热量爆棚。
按目前国外研究结果,这样吃既不容易发胖,也不容易三高。在控制脂肪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比例,减少精白米、精白面和甜食甜饮的比例,能让体重增加的速度减慢,也有利于减肥。
不过要注意,烹调时,不要让蛋白质食物配着很多烹调油和淀粉。如快餐的炸鸡,带着鸡皮,味道咸,再加上高脂肪的沙拉酱。用这种菜肴来配主食,都不太可能对控制体重和三高有什么好处。
(水云间荐自《快乐老人报》)
公汽上哪个位置不晕车
搭乘公共汽车时,要想避免晕车,那么第一点就是要尽量减少摇摆。要避免摇摆就需要选择靠近公共汽车重心的座位,也就是前后轮之间中间的位置。
第二点则是尽量保持开阔的视野。
在最前排的座位或者右边(或左边,根据司机的位置而定,在与司机相反的一边)靠过道的座位比较合适。
最后一点是做好措施,尽量减少闻到气味。嗅觉会加重你晕车的状况。所以选择第3排之后稍微靠前的座位比较合适。
(《大科技·科学之谜》)
肚脐到底能不能抠
肚脐曾经很重要,它与脐带一起,把母亲的胎盘和胎儿的肝脏连接起来,供应必须的养分,排出代谢废物。胎儿出生之后,肚脐眼就相当于疤痕。
正常情况下,肚脐上容易残留污垢,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肚脐里污垢到底该不该洗?其实这些污垢就是皮肤脱落的细胞与汗液、灰尘等杂质形成的混合物,跟身体其他位置上搓出来的泥团没有区别,把它们冲掉就好。一般这些污垢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也没什么异味,如果有臭味还红肿了,很可能就是脐部感染发生了脐炎。
虽然脐带的功能已经退化,但内脏的神经反射还存在,用力抠肚脐会对它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要是抠得太厉害破皮了,一定要注意消毒和清洁护理,防止发生皮肤感染而导致脐炎。
(《老年生活报》)
想知道更多养生秘方?您可关注《新传奇》重磅推出的《不老书》系列,它分五个章节教您从饮食保健、动静养生、两性宝典、心理调适、怡情养性上获取健康,让您花小钱获得大健康!以下三种方式均可购买——
让吵架变得有趣些
从公司出来时,我肚子饿得咕咕叫。以前遇上加班,只要一个电话,老公这会儿早就在厨房忙开了。可最近,我俩在冷战。说起来,这次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家里的冰箱坏了,说好周末一起去商场,可礼拜六一早,却不见老公的身影。电话打过去,人家和朋友钓鱼去了。我一下子就火了,将老公一顿臭骂后,“啪”地一声挂了电话。而老公并没有回拨过来。两人憋着一股劲地僵持了两三天,谁也不理谁。
第二天下班从公司出来的时候,无意中撞见办公室里的小丹和她男友。两人大抵在闹别扭,小丹一时生气,说了句:“你给我滚。”男生作势往前走:“那我可真滚了啊。”我以为,两人会不欢而散。没想到下一秒,小丹又朝着对方嚷:“喂,我是让你来回滚的。”男生立马飞奔回来,给了她一个拥抱。
换个角度,吵架这件事还可以这么好玩。只不过动动嘴皮子,用一句玩笑话就很自然地给了对方一个台阶,为什么自己和老公非得大动肝火,怄着气让彼此心里都不痛快?
于是我拿出手机,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夏天来了,到了吃西瓜和冰激凌的季节。可家里的冰箱坏了,求损友陪同去商场。”三分钟后,手机响了起来。电话那头的老公很是生气地说:“你是我老婆,买冰箱这种事,你到底想找谁一起去?”
我这边差点笑出了声,其实他不知道我这条动态,只对他可见。我装作一本正经地说:“你要是愿意陪我,还是有优先权的。”老公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吧好吧,服了你了。”
原来吵架和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耍点小伎俩,开个小玩笑,两人就能继续手牵手畅想未来。以前,我和老公就像两只怒气冲冲的刺猬,用最伤人的话去戳对方软肋。你让我疼了,那我要让你更疼才算解气。你要冷落我,那我铆足劲不理你。可两人在一起待久了,早已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伤了对方的时候,其实也无意中伤了自己。没有夫妻不吵架,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吵架这件事变得有趣些。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尊重孩子的“馊主意”
我在家里刚烤完核桃,恰好有朋友来访,我赶紧把烤好的核桃摆到茶几上让朋友品尝,却发现用来夹核桃的夹子不见了。我喊儿子:“快来帮我们开核桃吧!”
儿子乐颠颠地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三块半截板砖。儿子在地上铺好垫板,把两块板砖摆在垫板上,中间留出一个缝隙,然后把一个核桃放进缝隙里,用另一块板砖对着缝隙里的桃核轻轻一砸,啪的一声,桃核外壳就砸碎了,核桃仁完全不受影响。
朋友惊叹道:“小子剥核桃好手艺啊,是谁的点子?”儿子仰头告诉他:“是我发明的。”
跟人显摆完了自己的“发明”,儿子继续砸核桃,直到朋友连声说“不用再剥了,我都吃饱了”,儿子这才收拾好砸核桃的“工具”离场。
儿子走后,朋友小声问我:“买个核桃夹子多省事,干吗让孩子用板砖砸呢?”我说:“孩子喜欢这样砸,就让他砸好了。”
说实话,用核桃夹子还是比用板砖更省事,那我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夹子不用,却选择让儿子用板砖开核桃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鼓励儿子在生活中发挥创造力,多动手,多参与。受到鼓励,儿子砸起核桃来毫不含糊,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在此我想提醒广大家长,千万不能轻视孩子的点滴创造,更不能把小孩子的创意当笑话。
生活中,家长总期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有的家长在期望孩子聪明的同时,却又总是忽视对孩子创造力的保护,甚至有意无意地打压孩子富有创意的举动,不待见孩子的“小聪明”。
比如有一天,我在银行门口遇到一对父子:孩子不高兴,因为新买的气球漏了气,瘪了。爸爸赶紧拿嘴给气球充气,孩子看到爸爸费劲,说:“把气球套在车胎气门嘴上,然后给车胎放气,不就给气球充气了嘛!”那位爸爸却立即制止道:“瞎扯!”然后继续用嘴给气球充气。孩子的创意被否决,嘴巴噘得更高,看起来比气球泄了气更难过。
我觉得,当孩子勇敢地提出他们看似原始的、笨拙的甚至可笑的“办法”时,作为家长,一定要克制你的不屑与嘲笑,尊重孩子的想法——用板砖砸核桃又何妨?用轮胎给气球充气又何妨?只要你能把孩子看似糟糕的想法当回事,你就为孩子创造力的发展铺平了一条康庄大道。
(《妇女生活》)
穷养富养都不如﹃慢养﹄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商家发明出来的广告语不知影响了多少中国父母。快节奏的生活让家长们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也越来越着急,盲目追求短期效果。事实上,“抢跑”未必就有好成绩。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他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他孩子持平了。
家长急功近利,不给孩子自我探索和体验的机会,会扼杀孩子的兴趣,使孩子缺乏主动性,对家长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家长的催促会打乱了孩子的节奏,让孩子易烦躁、耐性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喜欢用“又快又好”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总达不到,会自卑;有的家长由于自身焦虑,总是催促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可能变成像家长那样焦虑的人。
教育需要耐心,“慢养”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成为他自己,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调整:
按孩子的节奏来比如,孩子想用积木搭城堡,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搭成,家长不要催他,更不要越俎代庖,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探索,在不断的尝试中体验到积木的奇妙和游戏的快乐。
别把“快点”挂嘴边平时不要总催促孩子,老指责“你怎么这么磨蹭”等。要坦然接纳孩子的慢速度,成人和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心理节奏都不同,家长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
别刻意提前教知识“抢跑”不一定能跑到最后,可适当引导,让孩子自己发现真正喜欢的东西。诸多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识字并不能让孩子成绩提高得更快,反而可能会破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别与别的孩子比较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都有自己的花期,家长要做的,就是尊重个性差异,让他享受到雨露阳光的滋润,然后静待花开。
别怕孩子走弯路有些弯路,必须要孩子自己去走,家长不可急于求成,替孩子人为剪裁出一条捷径。
孩子犯错误别急着向他灌输正确做法,留些时间给孩子,让他自己学会反省、观察、思考和比较,自悟自省比强制的灌输重要得多。所以,不妨给孩子一定自由,让他慢慢爬升,慢慢学会为自己负责。
(《生命时报》)
把年龄少说十岁
六十多岁的人把自己说成快七十了,七十多岁的人说自己年已八十,中国式的谦虚似乎也存在于老年人对自己的年龄对待方式上。这一方面说明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人未老心先老”的情况,另一方面,这往往代表老人一种典型的心理状态:怕老。
而怕老和怕死紧密相连。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能,而老是生命的暮年,也就意味着离死亡越来越近。
其实,老年人的许多心理衰老现象是本人经常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造成的。一个老人如果一直以为自己老了,他(她)将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心理衰老的症状。因此,建议老人不要每天把“老了,不中用了”之类的话挂在嘴上,相反,在面对人与事的时候都多告诉自己,“我还没老,我能行”。在与外人、陌生人交流时,可以把自己的年龄少说10岁,比如60岁的老人可以这样告诉别人和自己,“我才50出头”,让对方和自己都把自己当中年人来对待,不因对方把自己划入老年群体而给予“老年式”的照顾,使自己继续处于中青年人的状态中。
久而久之,这种“少说十岁”的办法对自己的环境和自身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暗示作用,进而有效减少内心的衰老,甚至出现逆方向的发展,使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年轻起来。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