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智库的类型、瓶颈及生态网络构建

2017-03-27■文/张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智库

■文/张 艳 杜 浩

传媒智库的类型、瓶颈及生态网络构建

■文/张 艳 杜 浩

当前我国传媒智库主要分为内生型传媒智库、外生型传媒智库以及媒体和智库自建传播平台等几种形态。但目前我国传媒智库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未来的传媒智库不是单纯地“媒体智库化”或“智库媒体化”发展,而是一个连接、开放与共享的传媒智库生态网络。

传媒智库;生态网络;整合营销

智库一般是指智囊机构,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兼容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时出谋划策,提供相应的理论、方法、战略选择以及策略路线等的公共研究机构。[1]

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我国智库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及顶层指导。之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正式通过。随即,25家智库被列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在我国,智库建设已成为一种迫切需要,智库成为支撑政府决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2]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支持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同时鼓励智库运用大众媒体等多种方式,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国家政策的推动以及媒体转型的大背景等因素催生了传媒智库的建立热潮。传媒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开展公共外交、凝聚社会共识、提升知识生产的社会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当前我国传媒智库的主要类型

依据当前我国传媒智库的主体构成角色,可以划分为几下四种类型。

1.1 媒体自建智库传播平台:媒体的天然传播优势

目前一些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纷纷设立智库传播平台,如光明日报开设《智库》版,集中展示我国智库尖端研究成果、专家对策建议、智库成功经验等内容;新华日报推出《智库》专版,每期介绍一篇智库专家的研究文章、一篇决策咨询文章以及一篇智库专论;中国网也设立“智库中国”页面,通过智库动态、观点、人物、成果等版块,促进智库成果传播与交流。

媒体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可以确保智库成果在第一时间传向受众,还可以就某一主题引入公共讨论,或围绕某一主体展开深入调研,形成深度挖掘的生产内容。智库产品也需要借助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以加快智库产品的社会转化。

1.2 内生型传媒智库:“媒体智库化”的转型探索

除了搭建智库传播平台外,我国各大媒体还纷纷自建智库,进行“媒体智库化”的转型探索。新华社在2013年6月建立《瞭望》智库,《光明日报》于2015年5月成立“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经济日报》2015年9月成立“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2015年9月凤凰网成立“凤凰国际智库”,新浪网建立“新浪财经智库”,《湖北日报》建立“长江智库”,无界新闻推出“无界智库”,南风窗新成立“南风窗传媒智库”,还有南方报业的“南方舆情”等。这类智库在传媒集团内部生成,可以叫作内生型传媒智库。

目前内生型传媒智库尚属于探索初期,创办规模和影响力都不高,但是这类智库脱胎于媒体,媒体具有多年报道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庞大数据库,并且掌握着更为丰富的专家学者资源网络,有更为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1.3 外生型传媒智库:凝聚多方优势资源

外生型传媒智库主要是由传媒集团与外部组织联合创办的传媒智库,像2015年7月成立的“紫金传媒智库”,是由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江苏省四大文化企业和传媒集团资助,同时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和法学院联合创办而成。还有财新智库2015年与莫尼塔(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财智莫尼塔”研究平台,主要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这种外生型传媒智库具有部分的传媒基因,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的行业精英,有效配置优势资源,是媒体寻求生产创新的一种路径探索。

1.4 智库自建传播平台:“智库媒体化”发展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智库愈发认识到要加强传播观念、构建传播机制,提升自身传播能力的重要性,要实现政策研究力和舆论影响力的“双轮驱动”。[4]一些智库开始自建传播平台,纷纷设立媒体联络机构、网站和自媒体等发布平台,有的还创办了刊物和要报。一些实力雄厚的智库甚至设有一种或多种公开出版物,其中有的已经在业内较有影响,形成一种“智库媒体化”现象。

智库自建传播平台可以更好地发挥传播主动性,避免受到媒体刊发周期、刊载版面、发行范围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可以通过更丰富的物料以及更灵活的传播方式传播智库产品,并通过自建传播平台更及时地参与公众互动反馈。

2.传媒智库面临的发展瓶颈

传媒智库建设已经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与高度重视,但我国传媒智库在决策影响力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尚略显逊色,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

2.1 缺乏专业性的研究人才

在媒体智库化的转型探索中,传媒智库的研究人员多是来自编辑记者,缺乏坚实的学者型研究队伍,影响智库产品的深度开发,他们在研究方法上也难以突破,常常局限于新闻报道的思维模式。并且记者编辑向研究型人才的转型也非常艰难,其自我转型提升的动力也不大,靠薪酬待遇激励又可能冲击原有的采编薪酬体系,产生内部平衡的矛盾;而智库媒体化同样面临缺乏专业化的媒体传播团队与传播技巧的问题,并且智库的立足点应在于研究,过度“媒体化”不仅会分散智库运营的成本与精力,还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新创办的智库媒体也往往不及国内现有媒体的影响力大,因此智库媒体化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2.2 难以形成独立的市场运营机制

借鉴欧美智库的运行流程,一般是由智库发布各种智库产品或者策划各种活动,通过媒体进行最大程度的传播,增强智库产品在国家政策方面的影响力,以吸引各方资金维持日常运行,其资金来源也更为多样,除政府资助外,一半以上是来自各种私募基金,以及各种社会机构的资助。[5]相比而言,我国传媒智库的资金来源则比较单一,多是来自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这对于传媒智库研究成果与思想观点的中立性带来巨大挑战,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传媒智库难以建立相对独立的市场运行机制。

2.3 囿于媒体思维,智库服务意识不强

我国当前存在的几种传媒智库形态大多具有较强的媒体基因,造成一些传媒智库仍在沿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传媒行业的路径依赖,智库服务的意识不强,许多相关研究难以有效发挥服务决策咨询的作用。在互联网时态下,传媒智库并不是媒体和智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颠覆、解构和创新,以用户的思维服务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相关社会机构,实现由信息提供到资源服务、智慧服务的理念升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传媒智库。

3.传媒智库生态网络的构建:连接、开放与共享

未来的传媒智库不是简单的“媒体智库化”或“智库媒体化”发展,而是一个连接、开放与共享的传媒智库生态网络。

3.1 建立开放互联的多方沟通机制

如图1所示,传媒智库生态网络的构建应该以媒体为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媒体的资源优势作用,整合并连接各方资源。媒体可以通过智库传播平台传达政府思想,解读国家政策,形成上传下达的传播通道,还可以就某一社会问题组织专家学者或其他智库联盟参与讨论,形成研究成果或研究报告,通过更便捷的渠道呈现给政府决策层,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并通过舆情监测反馈公众意见,促成官方舆论场与与民间舆论场的融合互通。媒体还可以为企业搭台,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促成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专家学者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智库产品服务。媒体记者与专家学者的连接则更强调精准匹配,媒体可以深入参与智库产品生产的流程再造,形成对智库产品深度挖掘、深度加工、深度传播的全产业链介入,并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转换成广大公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最终把公众反馈与智库的进一步产品生产连接。

图1 传媒智库生态网络

媒体在传媒智库网络中具有促进多方交流互动的中介职能,可以发挥媒体的资源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开拓产品矩阵,深化生态圈构建,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传媒智库生态网络,连接整合社会。

3.2 构建高效的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5年全球智库报告》数据,2015年中国智库数量为435家,位居全球第二。但是我国智库的综合影响力却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智库存在对政府部门的需求缺乏了解而影响智库成果适用性等问题,媒体通过历年新闻报道过程的积累,对现实社会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往往有较为敏锐的把握,应充分发挥其政策导读、趋势解析的职能,通过与专家学者以及各地方智库联盟的合作,引导智库研究更多的重大现实问题,并转换为切实可用的智库产品,构建一种高效的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在这方面《经济学人》的传媒智库EIU(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EIU拥有常驻世界各国的130多位经济学家、650多名分析师以及资深政经类编辑所组成的研究团队,这使得EIU的分析报告无论从分析角度还是研究深度上都极具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他的常规性分析报告主要针对政府和企业,凭借经济领域的专业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所需的重要信息,并帮助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把握世界经济变化趋势。就连《经济学人》周刊的普通文章也会从EIU的分析报告中取材,这样既提升了《经济学人》新闻产品价值,扩大EIU分析报告的社会影响,帮助实现成果转化,也回馈了读者,赢得许多欧美精英群体对《经济学人》的青睐。EIU还和《经济学人》联合举办经济学人大会,参会对象多是各国政要和跨国企业CEO,到2013年智库EIU已成为经济学人集团旗下独立运营的企业,并形成分析报告、高端会议、建议咨询等多元产品矩阵,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生态系统,更高效地实现智库产品的社会服务与转化。

3.3 培育团队成员的整合营销传播能力

瞭望智库研究总监史晨认为,未来的传媒智库更需要两种人才:运营经理和产品经理,分别负责智库产品的选题策划与成果的包装落地。财新智库何帆表示未来的传媒智库团队更需要整合型的专业人才,除了日常的采访撰稿,还要具备研究分析,承办学术活动等多方面能力。[6]可以看出,未来的传媒智库更需要一专多能的整合型营销与传播人才,要求团队成员在深入掌握某领域的专业技能外,还同时具有营销、传播、管理与运营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开发传媒智库的多元产品矩阵,如常规性年度报告、政策解读、建议咨询、定制项目研究以及创新产品等(如图1所示)。传媒智库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传媒智库的整合营销服务能力也是延伸和拓展传媒产业链的必然选择。

我国传媒智库建设才刚刚起步,传媒智库不同于其他智库,在新型智库建设中更要发挥出标杆性和先驱性的引领作用,未来的传媒智库不是单纯地“媒体智库化”或者“智库媒体化”发展,而是一个以媒体为主导的传媒智库生态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生态圈,各方资源可以相互连接、互连互通、资源共享。

[1]喻国明.关于传媒智库及其运作法则的断想[J].青年记者,2008(2):14.

[2]张志安,曾子瑾.高校传媒智库的类型、制约及对策[M].广州: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4(59):91-100.

[3]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新亮点 新态势 新思考——2015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N].光明日报,2016-1-13(14).

[4]肖飞,李习文.智库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浅析[J].新闻爱好者,2014(1):22.

[5]刘征.媒体智库的六种优势——基于全球视野的智库分析[J].传媒评论,2015(11):35.

[6]殷航,范以锦.媒体智库:因时而动,也应顺势而为[J].传媒评论,2015(11):17-19.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G206

A

1671-0134(2017)12-043-03

10.19483/j.cnki.11-4653/n.2017.01.002

猜你喜欢

智库
智库专家
智库专家
智库专家
智库专家
智库专家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