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武南山下矿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2017-03-27黄卫文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黑云母萤石北东

黄卫文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福建 福州 350001)

邵武南山下矿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黄卫文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福建 福州 350001)

本文阐述了邵武南山下萤石矿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并对矿床的形成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分析。矿床位于闽西北隆起带上的崇安—泰宁断裂带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其地质特征对于在闽西北地区寻找萤石矿具有参考意义。

萤石;南山下;地质特征

1 区域地质特征

南山下萤石矿区位于北东向书坊—万安复式背斜西翼、崇安—泰宁大断裂南东侧。萤石矿床受次一级北东向断裂控制,位于崇安—邵武萤石成矿带上。其北西侧为邵武坳上—宁化安远萤石成矿带。区内地层单一,主要为震旦系建瓯群(AnZjn)(见下图)。

南山下矿区萤石矿地质简图

1.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前震旦系建瓯群(AnZjn)、零星分布的中生界上侏罗统长林组(J3c)及下侏罗统梨山组(J1l)和第四系(Q)地层。

1.2 构造

构造主要为北东向的断裂,华夏系与新华夏系构造均表现强烈。华夏系构造控制了燕山早期岩浆岩和少量酸—中基性脉岩的分布。新华夏系构造继承、强化、迁就了华夏系构造,形成了走向北东35~40°,宽达几米至数十米的挤压破碎带(控矿构造)。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酸性侵入岩分布广泛,主要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三次的侵入岩。

(1) 第三阶段第三次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γ52(3)c)。

该次侵入岩十分发育,受华夏系构造控制,多呈岩基、岩株、岩瘤状产出。广泛出露于本区北东部和西部。岩性以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可见似斑状黑云母花岗石,岩性较稳定。该岩体微量元素含量高,副矿物丰富,与内生多金属矿及萤石矿关系密切。

(2) 脉岩。

区内脉岩见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细晶岩、闪长玢岩、辉绿岩和石英脉岩等。多呈北东、北西向产于花岗岩裂隙中。

1.4 区域矿产

区内矿产丰富,有南山下萤石矿床,石壁溪、杨家墟、弓墩桥萤石矿点及炉上、郭墩黑钨矿点。

区域成矿特点属高—中、低温热液型,严格受构造断裂控制,又与岩浆活动有关。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单一,除第四系残坡积层外,仅见前震旦系建瓯群(AnZjn),现分述如下:

2.1.1 前震旦系建瓯群(AnZjn)

地表主要分布在矿区南东部和蜈蚣山北坡。呈条带状分布,褶皱不发育,一般片理倾向265~305°,倾角在30~60°之间。由于变质岩系在本区出露不全,未见顶底界,故其厚度不详。

主要岩性有石英云母片岩、长石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条带状混合岩和黑云母斜长片麻岩。

2.1.2 第四系(Q)

本区残坡积、冲积物发育,主要为碎石和残坡积土混杂堆积,沿斗门河分布。

2.2 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以控矿构造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为主体,萤石矿体即充填于这个断裂破碎带中。构造的性质、方向控制矿体的形态和产状。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舒缓波状的宽大挤压破碎带,伴以其他形式的挤压破碎现象。

该控矿构造为崇安—泰宁断裂的一部分,矿区的走向长度1 200m。断裂总体走向北东30~40°,倾向有南东也有北西,倾角80~89°,甚至直立。断裂两侧岩石破碎,近断裂处发育密集的剪节理。

破碎带中充填物成分较复杂,见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岩、碎斑岩等。在整个构造活动过程的同时,由于受热液作用,产生了以硅化为主,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和叶蜡石化为次的一系列热液变质构造岩(硅化岩),由硅化岩组成了硅化带。

总之,该断裂的整个活动过程,为萤石矿液的运移、沉淀提供了有利的导矿和储矿场所。

2.3 岩浆岩

岩浆岩分布广泛,以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三次侵入岩(γ52(3)c)为主。除此之外尚有规模很小的脉岩,侵入于花岗岩或变质岩中。现分述如下:

矿区内大片分布。岩石呈肉红色(风化后呈黄褐色),受蚀变作用局部呈褐绿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以条纹长石为主,呈自形板柱状,粒径0.8~2cm,含量约5%~10%。斑晶中另有少量中长石和黑云母自形晶,并有钠化条纹出现。

基质呈他形晶的条纹长石,其含量30%~40%,粒径0.5~2mm;呈聚片双晶和肖钠双晶的更长石,其含量30%~35%,粒径1.5~5mm;鳞片状黑云母,其含量5%~10%,粒径1~2mm;角闪石个别达1%。副矿物为微量的榍石、磷灰石和锆石。靠近断裂的岩石具不同程度的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叶蜡石化等蚀变。

(2) 脉岩。

地表及深部钻探见有闪长玢岩、石英斑岩、辉绿岩、花岗细晶岩、花岗斑岩、伟晶岩和石英脉等,呈不规则脉状穿插在南山下花岗岩体内。脉宽一般为1~6m。

在主断裂带中见有闪长玢岩和石英斑岩的角砾,且脉体的产状与控矿构造的产状一致,为断裂活动前的产物,对主矿体无破坏作用。辉绿岩、花岗细晶岩、花岗斑岩和伟晶岩均呈脉状侵入于花岗岩中,为成矿后期产物,但对主矿体无破坏。石英脉在各个构造活动期和成矿期都有出现,对主矿体的影响极微。

2.4 围岩蚀变及其与矿产的关系

由于断裂的作用,岩石破碎,裂隙、节理发育,且愈靠近断裂裂隙节理愈发育,为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在含矿热液作用过程中,通过组分的带进带出,产生以硅化为主,绢云母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为次,并共生有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的蚀变组合。蚀变沿断裂两侧分布,愈靠近断裂蚀变作用愈强。由于含矿热液间歇性活动,各种蚀变类型相互迭加、改造,不具分带性。

硅化在矿体附近普遍存在,与矿体生存密切相关。沿矿体两侧呈条带状分布,硅化宽度一般为10~40m。矿区内花岗岩均有不同程度的绿泥石化,成矿破碎带两侧更为强烈。叶蜡石化主要见于矿体或成矿破碎带附近,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找矿标志,蚀变宽度较窄,蚀变宽度一般5~15m。绢云母化常与硅化、叶蜡石化同时出现。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共圈定主矿体一个,矿体受断裂带控制,赋存于北东向断裂带中,属于单脉型矿床。副矿体若干个,分布于断裂破碎带两侧。

主矿体在走向上、倾向上表现为舒缓波状,总的形状为一个大扁豆体,中部大、两端小且有分叉复合现象。总体上走向北东35~40°,倾角80~87°,中部处近直立。由于矿体在倾向上局部表现为舒缓波状,故矿体倾向各处不尽相同,倾向北西和南东均有,总体趋势为南东倾。主矿体地表由北东到南西走向连续长890m,自上往下走向上矿体长度变短。矿体赋存标高370~70m,最大延深约280m。主矿体的中部延深大,两侧小。

副矿体是指控矿构造破碎带以外的矿体。多数位于主矿体附近,离主矿体5~10m,平行或基本平行于主矿体。一般规模小,走向延长短,延深浅,厚度小。多数沿裂隙贯入,呈细脉状和角砾状。

3.2 矿石特征

(1) 矿石结构。

区内矿石主要为半自形粒状结构、碎粒结构、碎斑胶结结构。次为交代溶蚀结构、自形晶结构。

(2) 矿石构造。

矿石主要构造类型为致密团块状、角砾状和网脉状,其次为条带状、晶簇晶洞状、细脉状构造。

(3)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的矿物成分主要有萤石、蛋白石、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高岭石、菱铁矿。

萤石以绿色为主,次有淡绿色、浅紫色和深紫色等。多呈半自形粒状,少量为自形粒状。粒径大者20~40mm,小者2~5mm。石英呈白色、乳白色,隐晶质或半自形晶,呈脉状、梳状、放射状,少量聚晶和石英晶洞。一般粒径0.01~1.0cm,与萤石密切共生,含量5%~50%。蛋白石为灰白—白色,主要呈团块状、脉状穿插于矿石之中。少部分以胶结物形式出现。绢云母多呈细小的鳞片状分布在矿石中。高岭石常为白色,土状,多见于萤石的晶面上或裂隙中。其中萤石为矿石矿物,其余为脉石矿物。

(4)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化学成分主要为CaF2与SiO2。富矿约占矿石总量的40.52%,CaF2含量一般62%~86%,平均67.87%。贫矿约占矿石总量的59.48%,CaF2含量一般26%~59.28%,平均32.99%。区内CaF2平均品位为51.36%。SiO2以蛋白石、玉髓及石英矿物形式出现,其含量8%~73%(平均37%)。SiO2含量与CaF2呈消长关系。

(5) 矿石自然类型及品级。

矿石自然类型为萤石—石英型以及石英—萤石型,矿体中部矿石呈浅绿色—深绿色,往两侧矿石呈浅色间夹浅绿色。

矿石品级分为富矿石(CaF2≥60%)及贫矿石(25%~60%)。

3.3 矿体围岩及夹石

矿体围岩主要为硅质角砾岩、破碎的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长石石英片岩。

矿体夹石的岩性为硅质岩和花岗岩。夹石的形态主要为狭长透镜状,亦是矿体分叉复合的夹层位置。

4 矿床成因

(1) 成矿物质来源。

据区调资料,区内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三次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γ52(3)c),具有富硅、富碱、贫钙镁的特点,该岩浆岩中氟含量为0.15%~0.18%,为同类型侵入岩中氟克拉克值的6~7倍,说明深部岩浆的氟十分丰富,可为萤石矿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成矿物质。岩浆的侵入,也为萤石矿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热源。而本区的前震旦系建瓯群地层提供了成矿所需的钙。

(2) 构造控矿条件。

矿区的控矿构造为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由于强烈挤压,多次活动,形成宽大的破碎带。含矿热液沿着破碎带不断上升,而先于氟化钙沉淀的二氧化硅形成良好的封闭空间,利于萤石矿的形成。矿体的规模大小、富集程度与硅化强度呈正相关,而矿体的形态、产状又受到破碎带的性质、产状的控制。因此,北东向的断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储矿构造。构造作用与成矿作用在时间与空间上是密切相关的。

(3) 成矿环境。

矿体的围岩为前震旦系的变质岩与燕山早期的黑云母花岗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具充填矿床的特征,且围岩中见不同程度的硅化、绢云母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等热液蚀变,矿石矿物组合基本上是萤石和石英,硫化矿物极微,高温和气成矿物没有见到。因此,本矿床成因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

5 找矿标志

(1) 北东向断裂挤压破碎带是控矿主要因素,也是找矿主要标志。

(2) 构造破碎带中硅化、叶蜡石化、绢云母化、萤石矿化强烈地段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3) 区域上,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第三次侵入岩体中北东向断裂应为其区域上主要找矿标志。

[1]刘磊,林国宣,谢晓亮.武夷成矿带闽西北部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启示[J].中国矿业,2013(S1):139-142,200.

[2]林国宣.闽西北地区萤石矿成矿地质规律及找矿方向[J].化工矿产地质,2004,26(3):155-161.

P619.215

A

1007-9386(2017)01-0037-03

2016-06-30

猜你喜欢

黑云母萤石北东
复杂低品位伴生萤石高效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①
基于准北东地系地面静态对准算法
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新疆蒙其克辉长岩脉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黑云母的标型特征简述
构造对河南南召县观音庙萤石矿的控制作用
吉林省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区花岗斑岩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奇妙的萤石博物馆
河北省寿王坟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罗平金鸡峰丛“种”在油菜花田间的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