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军 医者仁心献大爱 参政议政系民情
2017-03-27张志国
张志国
今年2月7日的中午,本刊记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办公室里,独家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北医三院的骨科主任刘忠军。此时的他刚刚结束上午的查房工作,忙碌了大半天后,仍然是神采奕奕。记者面前的刘忠军,一身白大褂,气质儒雅,声音饱满地向记者聊起自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
刘忠军是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致力于脊柱外科领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30余年,是全国赫赫有名的脊柱疾病治疗专家。同时,他是连任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刘忠军对熟悉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积极建言献策,成效斐然。
谈到近10年来的履职经历,这位以严谨、务实著称的医学专家非常谦虚,他坦言,自己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渐找到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立足点、着眼点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可行路径。
从出生的那年就注定和北医三院结缘
刘忠军出生的1958年,北医三院骨科也刚好在这一年创建,看来他是命中注定与北医三院的骨科有缘。刘忠军出生在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家庭,他在北京西直门内读完小学、中学,1977年毕业时赶上恢复高考,因喜爱数学,性格沉静,老师推荐他报考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5年后分配到北医三院工作至今。
当时北医三院的骨科已小有名气,在全国最先开展用手术的方式治疗颈椎病。虽心仪这个科室,但新建成的神经外科更需要年轻的血液。在住院医生阶段,刘忠军把相关学科,如胸外科、骨科、泌尿科、麻醉科等轮转一遍。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骨科。后来他分别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学习研修共计30个月。他说,当年国内的设备、技术、学术水平很低,能看到差距,才有动力,特别是学到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理念,这对后来的专业成长和研究非常重要。
1988年刘忠军赴美学习,第二年9月回国。那个年代出国成风,人人想方设法出国,出去就不想回来。当时在美国的同学劝他留下来,但刘忠军还是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刘忠军的想法非常朴素:我想做临床医生,特别是想继续做骨科医生,而这在美国难上加难。我学的是医,如果离开这个职业,那是一个太大的浪费。再说,美国有那么多好医生,并不需要我,但是中国需要我。
现在回想起来,刘忠军仍然觉得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一届他的同学出去了一半,大多改了行,现在留在国内的反倒一直在做医学专业方面的事。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仁爱的情怀。从1982年毕业来到北医三院骨科,刘忠军就怀揣着一个朴素的追求,那就是:“做一名称职的、让病人信赖的医生。”因此,无论是在1992年担任骨科副主任,还是在7年后开始全面执掌骨科大局,刘忠军都没有荒废自己的主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忠军在国内第一个引进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技术,随后,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技术。这两项技术的应用成功,让刘忠军成为脊柱领域内的知名专家。
最近几年,刘忠军将颈椎疾病微创手术治疗,以及脊柱肿瘤的根治性治疗,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该研究获得了卫生部重点项目基金及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的支持。同时,刘忠军在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研究項目也取得重要进展,临床疗效令人瞩目,其相关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骨科中青年医师论文评比一等奖及首届全国骨科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论坛优秀论文特等奖。
正是凭这种执着的创新与努力,刘忠军不仅在专长的医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把北医三院骨科管理得井然有序,成为技术型干部的典范。2007年,北医三院骨科临床医疗团队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创新团队”荣誉称号,这让作为团队带头人的刘忠军颇感欣慰。在他看来,这一成绩与北医三院骨科一脉相承的独特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肩负的使命,不仅是要将接触的病人治好,而且还要将治病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也成为合格和出色的医生。”刘忠军说。
要为科技创新建立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从200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刘忠军的议案和建议基本都与医疗卫生事业有关。针对看病难、“血荒”等问题,他提出了提倡自体血回输、建立专科医师培训体系、规范外国医师在中国行医的相关管理规定等议案建议,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近年来,在骨科医疗技术研发的实践中,刘忠军逐渐感到管理机制落后对科研技术创新的束缚。2015年,他在全国两会上呼吁,要为科技创新建立绿色通道。
刘忠军拿出他研制骨科3D打印金属内植物的一项成果——一块钛合金材质的3D打印“人工椎体”,对记者介绍道:“相比以前在骨科手术中使用的其他材料,它的结构更加适合跟人骨融合。”然而在这项技术的研发方面,刘忠军觉得自己的团队“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按照现行机制,凡用在人体上的东西,都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观察和有关部门详细的审批流程才能上市,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刘忠军说,但因为漫长的审批,他的科研团队研制出的3D打印内植物,2012年已开始做临床观察,之后是在等待了漫长的审批手续才获准注册上市的。而美、韩、德等国的类似产品,科研起步晚却往往可以在较短周期内上市。
“像3D打印的材料钛合金,已经是医学上成熟安全的材料,完全可以越过‘繁文缛节更快地惠及病患。”刘忠军说。
为此,他提出要用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我们科技创新产品的审批制度能不能有所改进呢?”举着3D打印“人骨”,刘忠军发问。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创新医疗产品的法规和管理措施改革方面加大了力度。
2016年的两会上,刘忠军聚焦科技创新领域的问题,比如审批是不是必须经过临床观察?类似3D打印骨骼的技术,涉及专家、食药监局、卫计委等多个层面,能否形成一个联席机制?
此外,他还将建议围绕十三五规划特别是医疗系统的五年规划,在基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其中一项内容是着手建立疾病注册登记系统,鼓励医疗科研人员的工作重心向那些最常见的、患病人数多的疾病倾斜,使这类疾病的治疗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并将治疗费用控制在一个更加合理的区间,而不是只抓疑难杂症。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对刘忠军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过去我只对专业、对科技领域的事感兴趣,接触到社会以后,逐渐体会到单纯搞专业能做出贡献,但这个贡献未见得是最大的。有时你在专业领域费了很多劲,作用远不如用政策和法律来推动,如果这两者结合,作用会更大。”
“比如3D打印这个事,如果我们只在医院潜心研究,再研究10年,还是出不去,但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有关部委办理,通过立法把这个科技成果推到社会上,这个贡献比单纯做一件东西两件东西要大得多。”刘忠军说。
2017年的“两会”,刘忠军关注的热点毫无疑问还是科技创新。他也会再次建议改革审批流程,力推3D打印内植物创新技术尽快上市,解决患者疾病痛苦,惠及广大民生。
刘忠军说:“我希望今年能有变化,解决一些瓶颈问题。通过这一年的思考,我对其中的问题体会更深了一点,我想在有些方面再进一步提一提,促一促,使其变得更加合理。”
医学人才不均是“号贩子”现象根本原因
对于老百姓所说的看病难,记者也向刘忠军提出了问题。“从目前看,看病难并不是就诊难,而是上大医院难,看专家难。而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在于患者不信任社区医生,认为他们看不好病。有些病人找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医生反复看,无形中增加了就医人次。同一个病,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却完全不同?这就反映出,目前我国医生的水平差距比较大。医生水平差距大的原因,还是培训体制不科学、不合理造成的。” 刘忠军说,我国医生除了数量不足之外,素质也参差不齐,客观上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加剧了医疗资源供需矛盾。
刘忠军坦言,“十二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的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分级诊疗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患者直接涌向大医院就医或异地就医,并由此产生的“看病难、挂号难”等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刘忠军以自己工作的北医三院为例,2015年门诊、急诊就医患者总量高达421万人次。2016年年初,一段名为“女孩怒斥医院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相关问题的严重性。
刘忠军认为,造成分级诊疗运行不畅、患者直接涌向大医院就医或异地就医的原因复杂,但高水平医学人才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不同级别和不同地区医院不能提供均质化医疗服务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他说,如果能像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大多数患者在家门口不同级别的医院都能享受到相同水平的医疗服务时,相信就不会有人愿舍近求远地涌向大医院,目前活跃于各大医院的“号贩子”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由此可见,如何做到让高水平医学人才在各地区及各医院合理分布,进而实现医疗服务的均质化,是“十三五”时期应当重点着手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刘忠军建议大力加强三方面工作:
加強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在国家教育部、卫计委等六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自2015年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这项制度将改变医学院校毕业生直接上岗执业行医的落后模式,对医生总体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投入和推动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亟需加强并注重实效。
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医生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然而真正能够满足患者看病需求的是各个学科的专科医师。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造成各级各地在岗执业医生能力和水平相差悬殊,不能提供均质化医疗服务。“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着手建立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应当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做到医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均衡,才能实现全行业医疗服务的均质化。
为欠发达地区和二级以下医院的医生提供更多专业培训机会。目前国内各级各地区医生接受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总体上发达地区、大医院的医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机会,而亟待提高能力水平的欠发达地区和二级以下医院的医生反而缺少学习交流深造的机会,这从客观上又加大了各级各地区医疗水平的差距。“十三五”期间应当注重改善这种不合理状况,使欠发达地区和二级以下医院的医生尽快提高能力和水平,吸引当地患者就近求医。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初,刘忠军一直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从本专业的立场出发,提出议案建议,以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然而近几年,他感觉到自己对这一使命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
以前觉得自己做医生很辛苦,接触了很多行业之后,会发现其他的工作都很辛苦,压力也都很大。“我的视角越来越多地从个人专业转向社会层面。” 刘忠军的视野从“为病患找症结”上升到了“为社会建言”。
“面对一个涉及医疗领域的问题,我不再只考虑如何让我们这个行业更好,而是更多关注,这在社会整体层面合理吗?如何能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让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呢?”
以当前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例,刘忠军认为,尽管从医生的职业角度出发,许多人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实际上,尽管我们医疗体系的建设水平还不能完全让人满意,但从社会整体层面来看,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是巨大的,”刘忠军说,“我们目前更需要资源管理上的改革,而不是一味呼吁更多的投入,盲目要求有限的资源受益过多人群。”
刘忠军觉得,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需登高一步,放宽视野。他说:“必须要关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善于发掘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