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7-03-27陈青华
陈青华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可持續发展的迫切性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山东森林资源遭受了大量虫害的侵袭,对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林木生长衰弱,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对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新时期,林业经济的发展,应充分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环保,打造更为高质量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也空前提高,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术,就很难在社会中立足。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提倡可持续发展,严格约束林业工程建设,打造能源高效利用、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省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卓越成绩,其在建国初期就已实现了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等建设。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林业生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旧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强化山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结果。
一、现状分析
1.山区林
山区林是山东省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近年来,由于对利润的盲目追求,山区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森林资源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毁林开荒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为了发展经济和生计而忽视了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进而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通常条件下,山区建设的观念较为落后,林业建设资金相对短缺,缺乏科学的栽种技术。
2.平原林
平原林出现的问题基本也是为了追求利润大肆开垦土地进行无计划、不合理的种植,造成严重影响。林业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元素,且相较于其它投资而言,林业投资具有周期性短、经济效益高、收益快的特点。林业经济的发展占用了越来越多的农田土地,很多农户为了从中获取利益,大面积栽种林木,且林木的种植密度不合理,不仅会制约林业的发展,还会干扰农作物生长,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经济效益,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沿海林
沿海林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恶化,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沿海防护林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工业的发展,对沿海区域防护林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生态结构呈现出薄弱的状态,稳定性相对较差,使得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明显不足,是制约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要因素。一般条件下,沿海区域的土壤呈现盐碱性,且以潮土、盐土为主,盐的含量较高,地势相对低洼,使得地表的盐含量逐渐增多,经过积累后,含量超出林木种植所能承受的范围,且对土壤的结构、性能等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观念转变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近年来提出的较新的观念,要想把理论变成实践需要一个充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广泛的、普遍的观念更新。为了实现山东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每个人的思想与意识着手,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认识到林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新时期,我国提倡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人们的环保 意识在不断增强,自觉性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实现山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应予以高度关注,及时将现阶段山东林业发展的现状与环境恶化情况予以呈现,以此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制定更为完善的环保机制,强化资金投入与支持和林业工程技术的开发,加大林业技术推广力度,进而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应积极宣传与推广林业科学技术,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林业发展机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手机智能技术等予以完善,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实现宣传的目的,进而让更多的受众意识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2.建设生态高效林
当下我们应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道路,从种植开始,培育、砍伐、补植的完整过程,实现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实施。若想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打造新型的生态高效林业发展模式,其主要是从生态角度着手,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林业运作模式,既能达到生产绿色产品的目的,又能达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多 重效果,是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注重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能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扩张,避免水土流失,及时改善和调节人们所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构建生态文明省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发展林业经济,应积极开发先进的造林技术, 并应用到林业发展环境中,应选择符合本地特色的生态类、经济类树种。同时,应打造环保式造林,强化混交林建设,打造复层林。此外,应强化生态林业与生态农业的紧密结合,以实现对太阳光、水资源、土壤、热量等自然元素的高效利用,还能共同分享社会资源,如劳动力、资金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从政策层面得到支持,要加大资金、人力资源投入,转变观念,大力进行技术改革,促进全民发展可持续的有效进行。山东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禁止出现乱砍滥伐的行为,做好经济、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打造更为和谐健康的社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