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拱棚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比较

2017-03-27李慧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2期

李慧

摘 要:研究大拱棚马铃薯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拱棚;相同栽培条件;不同密度种植

一、试验目的

大拱棚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能使此产业稳步发展。2016年进行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选出适合该地区现有推广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 达到高产、稳产、丰产,提早上市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从而达到大面积推广生产应用的目的。

二、基本情况

柔远镇三芳蔬菜流动合作社位于中卫市中北部,年平均气温8.4℃,无霜期167天,黄河水灌溉地,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适合早熟马铃薯生长。试验总面积为1亩(三个棚),前茬为甘蓝茬,甘蓝收获后耕翻晒垡,平整田块。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在大棚中进行,供试品种选用克新1号,试验设计密度为4200株/亩、4800株/亩、5400株/亩、6000株/亩、6600株/亩五个处理,在同等肥水、气候条件下,采用起垄、覆膜、打穴种植。

三、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排列,设5个处理,重复三次,采用大小行覆膜种植,一个棚为一个重复,小区长5.4米,宽6米,面积32平方米,区距为50厘米。每小区种植5垄,每垄种2行,垄面种植方向为南北方向(顺棚走向)。垄高30厘米,垄面宽60厘米,垄上行距为40厘米,株距因密度而定,4200株/亩株距为32厘米;4800株/亩株距为28厘米;5400株/亩株距为25厘米;6000株/亩株距为22厘米;6600株/亩株距为20厘米。垄沟宽40厘米,采用地膜幅宽120厘米,厚度为0.008毫米。

四、试验田间管理

1.严格播前地块的准备,播前将地块耙耱一次,浇足底水、施足底肥,每亩基施优质农家肥2000公斤,马铃薯专用肥100公斤,二铵10公斤,碳酸氢胺30公斤,按试验设计的种植规格起垄。

2.精细播种:3月下旬,按不同密度种植规格先覆膜后播种,逐小区播种。

3.加强棚温管理、肥水管理、覆土、加强田间病虫害防治。

4.测产:马铃薯茎叶变黄,按“五点式”取样法每小区取15株分别进行测产,然后折合出每个小区的亩产量。

五、试验结果与分析

1.田间群体结构及抗性

田间生长表现看,从苗期到开花期,5400株/亩、6000株/亩、6600株/亩植株生长快、茎叶茂盛、长势强、群体结构大、抗逆性强。而4200株/亩、4800株/亩植株生长缓慢、群体结构小、抗逆性一般。开花后4200株/亩、4800株/亩、5400株/亩、地上部分茎叶繁茂、长势强、抗病性强、总之根据田间长势、群体结构看密度为5400株/亩最佳。

2.产量及商品性

在五个处理(密度)中,商品薯按1.3元/公斤,自用薯按0.5元/公斤计,密度为4200株/亩、4800株/亩单株产量、商品率较高,而亩产量、经济效益偏低。密度为6000株/亩产量最高,商品率偏低,亩产值达不到最高。6600株/亩单产、亩产值、商品率、经济效益均为最低。而5400株/亩,单产、亩产、商品率与其参试密度相比居中,但经济效益最高。

六、试验结论

通过大拱棚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5400株/亩群体结构合理、田间长势强、抗性强、薯块整齐均匀、商品率、亩产量偏高、畝产值最高。初步认为密度为5400株/亩在当地为马铃薯最佳种植密度。建议大拱棚马铃薯种植在品种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早熟性品种,播期上应提早播期(2月底,3月初播种)。适当密植,可提高大拱棚马铃薯产量,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