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种植栽培技术

2017-03-27秦永华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2期

秦永华

摘 要:“小麦是人民的主要口粮和商品粮,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研究小麦生产管理措施,就是要掌握各个过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综合考虑,力争穗足、粒多、粒重,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文中就小麦栽培、采收与加工进行了探讨,其中主要就其栽培技术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小麦栽培;生长环境;采收加工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为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而稻米则排名第三。

一、生物学特征

1.生理特性。一年生草本,高30~120cm。 叶鞘无毛;叶舌膜质,短小;叶片平展,条状披针形,长10~20cm,宽5~10mm。穗状花序圆柱形,直立,长5~10cm,宽约1cm,穗轴每节着生1枚小穗;小穗长约10cm,含3~5小芝,两侧鹾扁,侧面向穗轴,无柄;颖卵形,近革质,中部具脊,顶端延伸成短尖头或芒;外稃扁圆形,顶端无芒或具芒;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脊。颖果卵圆形或矩圆形,顶端具短毛,腹具纵沟,易与稃片分离。花果期7~9月。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2.生长环境。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西藏、新疆高原地区)均有种植。受气候及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国际、国内上公认优质小麦产区为36°N附近。

二、小麦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播种质量。3年以上的地块一定要深翻一次(25厘米左右);秸秆直接还田的秸秆要细碎,清除过长的破碎秸秆,1亩秸秆还田2亩,整地时要把土地耙碎、耙透,使耕层深浅一致,表土细碎,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无根茬的标准。

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播前进行精耕细整,翻耕23~25 cm,进行秸秆还田,不但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打破犁底层,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水)的标准,即耕作层要深(旱地20~25 cm,稻茬地15~20 cm),耕后耙细(碎)、耙透、整平、踏实。

2.选取优良种子。我国的小麦品种改良研究已有近90年的历史。因此优良品种并不缺少,要选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大穗大粒、株型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效益高、早熟、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好的品种。与此同时,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降低生产的盲目性。

3.播种前处理。播种前:需要晒种,播前晒麦种能防霉、防虫,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促进后熟,利于壮苗增产。据试验,与不晒的麦种相比,晒过的麦种发芽率高14.6%~17%,平均增产14.5%。另有资料表明,在播种前30天和10天各晒一次的麦种,其虫蚀率和发芽率分别为3.4%和93%,比播种前10天只晒一次的麦种虫蚀率低7%,发芽率高9%,亩穗多4万穗,亩增小麦26.5千克;比不晒的麦种虫蚀率低16%,发芽率高18%,亩穗多11万穗,亩增小麦57千克。

具体的晒麦种的方法是:选晴天将麦种均匀地摊在席子上(注意不能直接摊在柏油路面或水泥晒场上,以防温度过高烫伤种子),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白天经常翻动,夜间堆起盖好,一般连晒2~3天即可。麦种晒后要注意测定发芽率,以便确定播种量。

4.播种处理。根据小麦品种特性、播种期确定小麦的播种量,一般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分别在10月上中旬、9月底播种,播种量90~105 kg/公顷;弱春性、春性品种分别在10月中下旬、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播种比较适宜,播量120~150 kg/公顷,随着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量。

7500 kg/公顷以上的高产田块,基本苗可控制在180万~225万株/公顷, 9月底10月初播种可降到150万~180万株/公顷。对于分蘖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195万~270万株/公顷。为培育壮苗,形成根系发达、茎蘖数较多的小麦生产群体,充分利用热量资源,要适期播种,从而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一般小麦在田间持水量为70%~80%时最有利于出苗。当播期、土壤墒情发生冲突时,一定要做到适墒播种,可晚播3~5天,从而使小麦全苗。

一般在整地后1—2天及时抢墒播种,播后及时耱地保墒。做到行直,籽粒均匀,防止漏播和重播。推荐使用液压悬挂式圆盘开沟播种机或24行大型播种机进行播种。

5.小麦施肥。小麦施肥需要根据土壤综合肥力状况制定施肥方案,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达到均衡施肥的目的。在耕地的同时要施足基肥,施有机肥30~45 t/公顷、纯N 225.0kg/公顷,P2O5 90.0~112.5 kg/公顷、K20 75.0~112.5 kg/公顷,为减少冬雪春雨造成的化肥流失损耗,避免小麦中后期脱肥早衰,将50%左右的氮素化肥后移到拔节至孕穗期间分2次追施,从而使小麦籽粒中赖氨酸、蛋白质含量提高。

冬前水肥是保证小麦顺利越冬,早春防冻、防旱的重要措施。冬前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65%时,可免浇防冻水,在小于65%时,要浇好封冻水,浇后及时划锄松土,防止地面龟裂,透风伤根,造成死苗。 冬后追肥,地力差的地块应施两次肥料,第一次在小麦返青期,可选择总含量≥40%(35-0-5)的配方肥或追施尿素,每亩20—25公斤;孕穗时追施第二次孕穗肥,可施用7-8公斤尿素;中高产田应将追肥时间后移到拔节期一次施用,可选择总含量≥40%(35-0-5)的配方肥或尿素,每亩20-25公斤。及时浇好起身水、拔节水和灌浆水。

6.田间管理。拔节前,小麦耐药性最强,可用麦草净等对路药剂喷雾,进行化学除草;为防止小麦徒长和后期倒伏,可用多效唑等化控剂进行化控。以上药剂注意温度过低时禁用,以免影响效果,拔节期后停用,避免产生药害,影响小麦结实。

小麦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越来越差,可在开花期及时进行叶面施肥,促进植株健壮,增强叶部光和能力,提高小麦抗病、抗干热风能力,可选用磷酸二氢钾、硫酸锌叶面喷施,隔7天再喷一次。

7.小麦排水。壘筑田埂,建立麦田灌、排水相配套的设施,挖好“三沟”(墒沟、腰沟、地头沟),开春后及时疏通“三沟”,使沟渠相通,以满足灌、排水的要求。

三、结语

小麦作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主粮,我们应极力对其进行科学性管理,对其种植与生产规模等进行有效调节,以实现我国小麦种植业的稳健发展与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健, 王忠义, 李良涛.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法的冬小麦产量差异[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9): 1971-1976.

[2] 张石宝, 普文法, 李树云. 云南南亚热带地区农业种植模式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2): 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