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稻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17-03-27陈永森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产量

陈永森

摘 要: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稻米消费国,南方稻区在我国的水稻产区中具有重要地位,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本文总结影响水稻高产栽培的因素,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对水稻高产栽培有所贡献。

关键词:南方水稻;高产栽培;产量

水稻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产物,同时也是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水稻产区土壤肥沃、水热适宜、全年平均气温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近些年水稻单产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距仍然明显,南方部分水稻产区生产效益较低的状况并未改变。本文结合影响水稻高产的各方面因素,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作出总结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影响南方稻区水稻高产的因素

1.种植问题

(1)种植密度不合理。适当的密植可以有效发挥土壤肥力和光热资源,提高水稻的产量,机械化种植可以控制水稻种植密度。种植密度过高,在抽穗期之前并不影响水稻生长,进入抽穗期,由于土壤肥力有限,过度密植的水稻互相干扰光合作用的进程,降低的干物合成的速度、质量,导致资源浪费,产量降低。

(2)机械化种植水平低。我国稻区整体机械化水平低,除水稻主产区,其他地域普遍缺乏配套的农机、农艺设施,

机械化水平低。2014年,全国水稻产区计划化水平仅38%,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政策大力扶持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水稻种植机械化主要包括机械化移栽和机播,当前影响机械化推广的在于种植和耕作环节脱节、农机农艺匹配度不高、耕作地平度较差,影响机械化种植的的规模化推广。

2.管理问题

(1)水稻肥水利用效率低。工业化肥的出现为农业产量的增长提供了飞跃的土壤,有效缓解了耕种土地肥力入不敷出面貌,增加作物产量,使现有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N、P、K是水稻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肥水是水稻高产生长期管理的主要方面,我国在化肥的使用上,存在氮肥过量,钾肥不足的现状,过度施肥导致水稻倒伏,资源浪费,污染土壤。中国氮肥施用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生产了全球21%的粮食,用于水稻的氮肥占全球3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5%~45%,造成土壤对化肥的吸收效率低,研究表明,我国南方稻区水稻化肥吸收利用率低,尿素仅为 30%—40%,氮肥为 30%—35%。原因是施肥次数少,主要集中在基本苗时期饱和式施肥,导致效果欠佳。

(2)用药不合理。水稻病虫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很多稻农对水稻病虫害缺乏相关的认知,认为用药量越多,复合药剂品种越齐全就越能杀灭病虫害,因而药物喷洒两普遍较多。事实上只单纯增加药量,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高,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还会伤害稻苗。另一方面,水稻田有自身的小生态圈,过多施药破坏农田生态系统,使水稻田生态圈失去自我调节能力。

3.抗灾能力不强。中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地理条件差异大,耕作模式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如果在开花、抽穗、结实期,遭受长期高温天气,则会过早成熟,降低干物质合成量,进而导致产量降低。南方稻区在冬季主要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早稻苗期的倒春寒和中晚稻后期的寒露风。间歇性的干旱也会导致产量降低,特别是近来极端气候条件发生率提高,华中和华南地区因雨水缺少导致的减产最为严重,单产减损高达 143—250 kg·hm2。江西、湖南等地则易遭受雨季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对高低温、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预警能力弱,抗灾预案准备不足,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二、高产栽培技术

1.选育良种,壮秧栽培。中国水稻品种经历了单季改双季、高秆改矮秆、常规改杂交稻、超级稻四次飞跃,每次育种科技的突破都让水稻产量有质的改变,生物科技功不可没,21世纪初中国大范围的鼓励推广超级稻种植,优良的水稻品种选育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超级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适合我国水稻种植地理环境差异大的国情。与普通稻相比,超级稻抗逆性更强,亩产量更多,与普通稻相比,超级稻亩产增产约10.6%。依据超级稻的生物学规律,育种工作者创立了“前期早发够穗苗、中期壮秆扩库容、后期保源促充实”的高产栽培技术理论。

水稻品种的选择同样对产量有巨大影响,有时候是根本性的,要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特性选择合适的品种,同时要间隔种植,避免单一种植。此外,南方稻区的育种早稻的培育往往存在基苗过多、种植密度过大的弊端,经过多年的实践改良,水稻良种培育已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主的互动式研究。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也从关注高产增加了对耕作土地的持续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壮秧是培育高光效群体的必要条件,农业生产上通常打造“旱育、稀播、足肥”的培育条件,培育出“根正苗红”的标准壮秧。壮秧栽培可以有效应对稻区所经常遭受的倒春寒、春寒和连续阴雨等自然灾害问题。

2.提高机械化水平,控制栽培密度。水稻机械化重点解决水稻育插秧模式、装备和技术,双季稻和杂交稻的机插技术,逐步实现水稻规模化生产、为相关机械化服务提供生存的土壤。机械化插秧极大地提高水稻播种的效率,插秧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5倍,机械化促进农业剩余人口转向其他行业,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济土壤。在增产增效上,插秧机秧苗距离设置科学,插秧机播种的秧苗距离适中,透光透气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同时,方便稻农的后期稻田管理。

在不便推广机械化的稻区,由政府主导,专业人员参与,向稻农讲授科学栽培种植技术,合理密植,优化空气流通,保证水稻有充足的空间进行光合作用,有适当的土地提供生长所需养分,种植间距合理的水稻个体健壮,成穗率高,产量多余不合理的过度种植。

3.提高水肥施用效率。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氮肥的吸收效率,通过实践研究和记录,建立量化、标准化的水肥施用模式。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对N、P、K的需求量和比例也不同,一般前期施总量的 70%~80%,适度灌水,中期注意搁田控水,长出穗粒后施氮量约为20%-30%,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配合使用无机肥,具体情况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所种植的水稻品种来决定。控水、调肥,具体措施是浅水插秧,均匀施肥;抽穗前半个月,灌溉和晒田更替进行,调节土壤干湿,促进根系生长壮大;抽穗期保持土壤湿度不低于50%;灌浆期自然风干,待土壤湿度低于30%后,重新灌水;水稻黄熟期排干稻田水分,等待收割。

4.有效防控,合理用药。建立及时的农业灾害监测机制和有效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利用卫星、监测站、研究所等,建立覆盖稻区的监控网络,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高低温、干旱和洪涝做出预警,并建立相应的应急反应预案,研究抗逆性强,抵御环境灾害能力强,建立品种、环境和技术相结合的灾害防控技术体系。

普及药物灭害知识,向稻农传授应对不同病虫害所应使用的药物以及用量的多少。水稻生长前期统一用细雾—中雾喷药;生长后期对于上部病虫害,采用细雾喷药,药液量为 675~750 L/hm2,对于中下部病虫害采用粗雾喷药,药液量为 750~900 L/hm2。

三、关于推广普及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建议

把“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深入推广至基层,让农技人员和稻农普遍掌握先进理论和技术,对水稻产量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碧芳,周晓舟,蒋益敏.氮.磷钾对南方秋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2(5):63-65.

[2]朱有福,周绍光.南方稻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42-43.

[3]彭春瑞.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2012年.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产量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年我国主要水果产量按省(区、市)分布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