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与政府管理
2017-03-27袁吉红王瑶陈瑞
袁吉红+王瑶+陈瑞
摘 要:本文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政府文化政策如何影响农村文化发展,并总结出调研地区文化资源状况,并举例分析各类文化资源的功能。本文用社会保障的视角,从政府角度出发,以农民为本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推动我国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农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关键词:政府;农村文化政策;农民自主;社会保障
研究背景: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政府的作用密切相关,我国的文化政策经历了“政府垄断”、“改革调整”、“政府缺位”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纵观这三个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政府管的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府职能的回归,实现政府由“办文化”为主到“管文化”为主,由“垄断文化市场”为主到“宏观调控”为主,由“管理”为主,到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为主的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农村成为文化发展的“绿洲”。
一、举例分析政府“越位”和“缺位”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影响
文化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她是一个民族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共同体。由于天生具有特定的经济属性和人文价值,在社会生活中,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政府依法担负着对文化事业的管理职责。
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助益,切实履行组织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维护社会治安,为文化产业发展搞好管理和服务,成为政府服务文化发展的重要职责。
农村文化发展中政府缺位现象较为明显,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政府涉足较少。而优秀传统文化恰恰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构建文明和谐农村社会的内在动力。在本文所研究的开封地区,腰鼓,盘鼓等传统文化盛行。在河南其他地区,庙会、剪纸、秧歌等文化形式也大量存在。据研究,这些活动大多是农民自发组织,每逢传统节日或农村集市,农民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举办,影响力小,参与者年龄结构老化。政府没有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导致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甚至流失。其中有些研究者对农村的结婚彩礼做了详细分析。高额彩礼让一些家庭不惜举债,四处打工,这背后不仅折射出攀比之风,更体现出政府管理引导力度的欠缺。政府应支持引导民众朝勤俭节约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减少缺位现象。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没有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偏斜轨道,相反却使我国的乡村文化事业更加萧条。在这10年期间,政府颁布了十余条相关文化政策,主要有1966年1月3日文化部《中央批转文化部党委关于进一步降低报刊图书稿酬的请示报告》、1972年12月7日文化部《全国图书统一编号方案》、1972年12月7日文化部《关于图书版本记录的规定》、1973年4月21日国务院《批转外贸部、轻工业部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的通知》等。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政府扶持和发展的文化政策几乎被严格管制的政策手段所代替,统包统管在这一时期变得更加明显。“八亿人民八场戏”,文化经济在这种管制下几乎绝迹,唯一例外的是“红色工业”,在出版业,《毛主席语录》是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书”;在雕塑业,全国各地树立数以千计的毛主席塑像;在绘画工艺品业,毛主席画像遍天下;在演艺业,样板戏及其衍生产品统治中国舞台。经过10年的文革,我国的文化事业在政府的统包统揽下受到了严重束缚,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同时农民的文化自由也受到了巨大的限制,使农民对文化失去了自主性。
二、农村文化资源现状及各类功能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学术界和理论界不断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交叉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中,多停留在宏观和理论层面,缺乏对农村文化资源利用有效性的分析。新时期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政府政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三、从社会保障角度分析政府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民文化参与频率和参与感
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在于经济基础不牢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且地区间差异大,农村缺少发展的资金支持,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医疗制度没有得到健全,广大农民朋友忙于生计、疲于奔波,只求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娱乐消费。200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和支持政策,不仅调动了农民朋友们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而且减免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给他们带来一种隐性收入,节约了很大一笔开支。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的涨浮,这些农业补贴对农民的作用在减小。农民仍然为自己的医疗、养老问题担忧,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随著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暂露头角,经济发展飞速,实力明显增强,有一定的财政资金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国家财政需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鼓励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增加家庭收入。而且可以对一些农业大户进行适当的奖励,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当然,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帮扶的对象也很多,这里所说的是指享受基本待遇,即建立普惠制的适度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社会保障。农民不再为未来几十年的养老和生病发愁,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关注本身的自我实现需求,加入到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潮流中去,充分利用周边现有文化资源,提高了文化建设参与感,使其更具主人翁意识.
四、结语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发展缓慢。由于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农民作为文化资源作用的主体,由于受自身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农村成为先进文化沙漠,农民精神贫困现象显现。而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功能强大,地位重要。纵观建国以来的文化政策,政府无疑是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的强大抓手。政府审时度势,回归职能,转变角色,鼓励引导农民“由他助”到“农民文化自助”,同时为农民提供充足保障,解决文化消费难题,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依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良 《农村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2010年5月.
[2]刘老石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重建》 开放时代 2006年7月.
[3]刘老石 《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中国社会报 2006-09-13.
[4]蒋占峰; 李红林 《农村文化建设视野中农民幸福感重建探究》 长白学刊 2011-01-20.
[5]蒋占峰; 张栋 《社会质量理论视阈下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理论探索 2011-09-01 .
[6]江泳辉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